前幾天,我們陸續聊了網球拍和拍線的話題。今天我們再來聊一聊穿線磅數。
大多數球拍會在拍喉三角區標出球拍的各種參數,也有少部分球拍會將其標在拍框的內側。在這些參數中,每把球拍都會標出建議穿線磅數的範圍。
就我的經驗來說,我豎線是穿55磅,橫線穿53磅。但我發現很少有店主會定期對穿線機進行調校,我總懷疑常去的那家穿線店的實際磅數並不準確。但轉念一想,如果一直在同一家穿線店找同一個穿線師,用同一架穿線機,那每次穿的實際磅數也不至於出現太大差異。
我周邊熟悉的球友穿線磅數也都在50-60磅之間,大多數人都是在球拍上標明的穿線磅數範圍內確定一個較為折中的磅數。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據說有的職業球員穿線磅數不足40磅,甚至有人還不足30磅。
通常來說,拍線磅數的高低與控制成正比,與擊球威力成反比。磅數低的線床彈性好,能給網球更大的反彈力,擊球威力也就越大;磅數高的線床在擊球時產生的形變較小,更易於精準地控球。站在球員的角度來看,力量大、喜歡主動發力的人可以適當提高磅數,而力量不足的人則需要降低穿線磅數,以便從線床中獲得額外的力量。
但是,穿線磅數與力量、控制性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不同品牌型號的球拍、不同材質的拍線對於相同的穿線磅數可能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不僅如此,每位球員的身體條件、發力習慣和技術風格千差萬別,擊球感受也會有明顯的主觀差異。比如,同一把球拍,有的人揮起來覺得頭重,而有的人則不會感受到頭重,甚至會覺得這是一把頭輕型球拍。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穿線磅數方面。傳統觀念認為,較低的穿線磅數會縮減球拍的控制力。但許多人在用聚酯線的時候發現情況並非如此。較低的穿線磅數使線床變得更松,這可以抵消聚酯線的硬度,反倒有利於拉出上旋和提升對球的控制。
比較折中的態度就是——無論是挑選球拍、球線還是決定穿線磅數,你覺得怎麼好就怎麼來,不必過多在乎別人的經驗,也不要絕對迷信所謂專家的建議。
羅曼·普羅克斯(Roman Prokes)是一位長期服務於巡迴賽的資深穿線師,他給職業球員的建議是,只要你感到舒適,你可以儘可能地降低穿線磅數,只要它對你的比賽有效,那就沒有理由把拍線繃得很緊。
普羅克斯舉例說,義大利球員菲利波·沃蘭德裡(Filippo Volandri)在某一年美網期間所用球拍的磅數僅為23榜。普羅克斯還透露說,很多義大利球員似乎更喜歡較低的磅數,其原因是這些擅長紅土的球員更傾向於拉上旋。有球員確實反饋說,較低的磅數和較軟的線床更容易拉出理想的上旋。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同樣喜歡大力平擊的球員就一定穿很高的磅數。美國球員索克單打最高排名曾來到世界第八的位置,他的正手不僅球速快,而且能達到每分鐘3000轉,被譽為唯一能和納達爾比「轉」的球員。這樣一位速度和旋轉兼具的球員,據說其穿線磅數僅為38磅。
Tennis雜誌幾年前曾做過一次採訪,著名穿線師奈特·弗格森(Nate Ferguson)透露說,休伊特在溫網期間使用的是聚酯線和羊腸線搭配的子母線,穿線磅數甚至低於30磅。
有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聚酯線的技術創新和更新迭代速度已經超過了網球拍。既然有職業球員在較低磅數方面有過成功的經驗,那就表明突破球拍上建議的磅數範圍是可行的。如果你某段時間忽然失去了手感和狀態,覺得自己的水平出現下降或長期處在難以突破的瓶頸期,那不妨嘗試一下新的穿線磅數,也許能給你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
任何時候,對世界抱有好奇心,樂於嘗試新事物,勇於探索未知領域,這是永葆年輕心態和持續進步的秘訣所在。(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