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天上的詩仙,杜甫則是人間的詩聖。杜甫小李白11歲,但印象中他是一個老頭子,李白卻是個少年。
天寶三年,44歲的少年和33歲還未老去的老頭在洛陽相遇了,中國詩歌的兩座最高的山峰,在這裡碰撞出了火花。
這火花主要來自33歲還未老去的老頭杜甫,是年,44歲的少年李白已金光閃閃名滿天下,擁有無數粉絲,杜甫只是無數粉絲中的一個。
杜粉絲對李白一見傾心,對李白的敬仰也表露無遺。於是攜手同遊,這段遊歷,杜粉絲用了一生的時光去懷念。
那時李白還不知道,這個小粉絲,正是他這一生的知己,是最懂他的小迷弟。
小迷弟杜甫在他們相識後一年,相約同遊兗州,在兗州見面時,杜甫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了一首《贈李白》這首詩正是李白一生的寫照。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李白在《俠客行》中表明了他的理想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李白的偶像是謝安與魯仲連,他希望能像謝安那樣建功立業,然後像魯仲連那樣飄然而去。
杜甫與李白相識的時候,正是李白從翰林放歸之時,天子雖然已欣賞了李白,給了他玉堂金馬的厚遇。
只是那些榮華富貴卻並不是李白想要的,三年的宮庭生活,讓他明白玄宗已不是當年勵精圖治的玄宗,他招李白去宮庭,也並不是要他建功業立,只是要他給他的愛情寫寫情詩。
因此他的理想落空是命中已註定的事情。杜甫這一句「秋來相顧尚飄蓬」是對這位天才不幸的深深理解也道盡了他的追求落空和飄零落寞的悲哀。
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葛洪是東晉的道教學者、著名的煉丹師,他寫過一本書叫《神仙傳》。
李白是個教道徒,從他寫的眾多遊仙詩可以看出,他對神仙是十分嚮往的。
但他又寫過一篇嘲笑秦始皇求仙問道的詩: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還。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說明在理智上他其實是明白神仙是不可得的,李白對神仙的追求,是力求對塵世掙扎的解脫。所以他既無法解脫塵世,又無法專心於求道。
這句「未就丹砂愧葛洪」寫的是他求隱的掙扎和失敗。
第三句「痛飲狂歌空度日」是杜甫對李白最深刻的了解。
中國自古以來文人的路都走的挺艱難,文學和政治,本是水火不相容的兩種產物。也就註定了文人的一生都過的比較痛苦。
但有的人懂得換一種角度來看世界,比如蘇東坡,他在困境中就懂得想辦法來安慰自己,比如用美食。因此蘇東坡能在苦難中超脫。
李白卻不行,李白本就是神仙,他不懂人世的艱難,遇到困境,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喝酒,借酒沉醉。
在李白的詩中凡是寫酒的時候,同時也在寫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天才的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便只能靠狂歌痛飲來麻醉自己。
第四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是寫的這位天才人生落空悲苦之後的寂寞。
李白的個性用飛揚跋扈來形容也不為過,他揮金如土,身邊從來不缺喝酒的好友,但很多的時候,越是身在熱鬧中,越是寂寞的不行。
於他卻寫下了一首如今被翻譯成100多國文字的《月下獨酌》,一個人是有多寂寞才想著與月亮喝酒呢?
「花中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寂寞的人,就像月亮一樣,看似群星圍繞,而實上的距離都是以光年計算的裡程。
李白曾寫《大鵬賦》以大鵬自詡,只是可惜塵世沒有大鵬所期待的天風海濤,他一生在騰躍和掙扎之後也終於寂寞地殞落。
人間詩聖杜甫用這四句詩,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天上詩仙李白貶落凡塵的不幸與悲哀。
可謂天上人間,最懂李白者,杜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