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邊鬼豔鍬是鬼豔鍬屬中最大的家族,擁有9個亞種(具體見下圖),並且2019年還有新認定的亞種出現,不排除未來還能發現新種。
黃邊鬼豔鍬原名亞種主要分布於印度東北部,不丹、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地區,我國境內分布的其實為亞種。
主要產地:分布於我國貴州、湖南、雲南、廣東、廣西等,以及越南、寮國北部、泰國北部、緬甸西部等國家。
大致特徵:大型鬼豔鍬,大顎端部分叉,近端部有分叉的大齒突,基部附近有基齒,眼後緣呈三角形突起且尖銳;前胸背板后角尖銳突出;鞘翅中間為黑色斑紋,兩側為黃棕色;身體會散發出獨特的怪味。
相比原名亞種:長齒型大顎更長,基齒也更大,眼後緣突起更尖銳。
右滑查看更多
黃邊鬼豔鍬的核心特徵就是鞘翅兩側為黃棕色,中央則是V字型黑色斑紋。但是,該亞種產地差異很大,不同地區黑色斑紋形狀和鞘翅各有不同,部分地區鞘翅不僅是黃邊,也略帶有紅褐色。
註:黃邊鬼豔鍬多為蟲友們的俗稱,其正式中文學名為華美奧鍬,此前為獨立物種(Odontolabis fallaciosa)。
主要產地:主產地為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安徽、湖南、江西、雲南北部等地區。
大致特徵:大型鬼豔鍬,大顎整體細長(長齒型),鞘翅整體為黑色,僅兩側邊緣很狹窄的範圍為紅色~紅棕色,和黃邊鬼豔鍬很容易區分。
注1:紅邊鬼豔鍬其實也是大家的俗稱,亞種名「sinensis」拉丁文的意思是中華、中國,因此正式中文學名為中華奧鍬,此前為獨立物種(Odontolabis sinensis)。
注2:根據我國2020年出臺的新野保名錄意見稿,紅邊鬼豔鍬將被提升為二級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