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建國70周年。
70年來,所有的一切我們都是從無到有,從弱變強,歷經幾代人嘔心瀝血的辛苦付出。
比如,交通事業的發展,就是如此,特別是交通工具的演變,折射出了我國由弱變強的偉大改變。
那我們來看一看,這70年來,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經歷了哪些變化?
看看哪些是你夢回兒時,純真記憶裡的「夥伴」?
哪些是你曾經朝思暮想,如今已經擁有的生活「伴侶」?
一、建國前夕的40年代
建國前夕的40年代,老百姓經過多年戰火的摧殘,幾乎都是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更別奢求有什麼好的交通工具了,人們出行幾乎靠雙腳。
情況好些的,家裡有牛、驢和騾子之類的,或騎或做成畜力車,省些腳力。
大城市裡,情形稍好些,可以多點選擇。
比如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裡,對當時北平百姓的生活情形這樣簡單的描寫過:
人們吃混合面、野菜、草根……穿的大都是布衣,經常打補丁,住的是平房,北京住在大雜院和四合院中,交通工具是人力車、噹噹車(鐺鐺車)、自行車、馬車、牛車。
二、建國後的50年代
建國初期,國人面對的是一個百業待興的爛攤子,一切工業基礎都很薄弱,甚至為零。
馬車、牛車、自行車、人力車,以及步行,是當時主流的交通工具。
特別是馬車和自行車,一個生產隊最重要的財產,可能就是一輛馬車。
一個部門單位,或許也只有幾輛自行車。
1950年7月5日,我國第一輛自行設計和生產的自行車品牌——飛鴿牌誕生。
從此,自行車王國的名號開始在這裡紮根。
1958年5月5日,新中國第一輛轎車——「東風」牌汽車從吉林長春一汽下線。
但是轎車在那個時代,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遙不可及、甚至想都不敢想的夢想。
在大城市裡,比如北京和上海,有軌電車已經有很多年歷史了。
但在剛解放時,北京的有軌電車已瀕臨癱瘓。
1959年3月10日,北京內城的有軌電車全部停運,讓位給新登場的無軌電車。
從此,人們的出行,有多了一個更好的選擇。
整個50年代,一批鐵路線的建成通車,為日後中國鐵路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60年代
60年代無疑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年代,也是中國現代史最重要的年代,它影響了以後社會發展進程。
在農村,牛馬車等畜力車和步行,仍然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自行車開始進入大眾的生活,但它屬於家庭財產中的大物件,需要省吃儉用多時才買得起。
而同時代的香港,已經有雙層大巴電車,在市裡穿梭。
1965年7月1日,我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正式開工。
1969年9月20日,地鐵一期工程建成開通,從此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
四、70年代
70年代,是一個轉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發生著改變。
交通工具方面也發生著明顯的改變。
新型公交車的出現,改變了中國城市出行格局。
自行車成為了出行主力軍。
那個時候,家裡擁有一輛自行車,就像現在家裡擁有一輛汽車。
而最初的自行車也是需要憑票供應,憑票購買。
沒票的人,也會選擇自行組裝,到市場淘換零部件,以求化零為整。
但組裝成功後也需要拿主要的零部件發票去交警部門「上牌」,才能合法上路。
那個時候,一輛自行車,載著一家幾口,也載著一車幸福。
70年代末,改革開放開始了,一批批非國有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自行車的生產和數量,也得到爆發式的增長。
因此,自行車王國的稱號,開始逐漸響亮。
1979年,廣州籍香港商人在廣州創辦全國第一家大規模民用計程車公司。
從此,「招手即停」,開始風靡廣州,並逐漸影響全國。
五、80年代
隨著改革開放的的逐步深入,外出打工已成為鄉下人越來越多的選擇。
由於出行路途遙遠,火車已經成為他們的首選。
不同於打工仔,商務人士和出國的人,飛機已成為他們不二的選擇。
自行車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完全離不開的好夥伴。
也讓自行車王國的名號,譽滿全球。
在城市交通中,計程車的數量瘋漲,已經完全成為城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但除了個別大城市外,計程車還是以麵包車為主力車型。
80年代中後期,摩託車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你人生中的第一輛摩託車嗎?
1988年10月31日,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從此,高速公路的出現,改變今後人們的出行習慣。
在很多地方的鄉下,農用拖拉機早已代替笨拙而緩慢的牛馬車畜力車,成為農活和出行的好幫手。
六、90年代
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進行,港臺文化和日韓文化開始瘋狂進入並洗腦著當時年輕人的思想。
從城市到農村,從沿海到內地,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有著多姿多彩不同的選擇。
由於外出打工變成了一種趨勢,每年的過年回家的人也越來越多。
春運也由此而生,鐵路火車就成了主力軍。
時至今日,每到過年前後,「人類大遷徙」仍在不停上演。
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車的歷史使命仍在繼續。
但摩託車開始在普通家庭中普及。
「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開始喊出。
也為農村的發展變革,唱響了基調。
私家轎車也逐漸開始進入人們的家庭生活中,就像當初自行車開始進入人們生活中一樣,是當時人們家庭財產的「大物件」,所以還未完全普及。
在城市道路的滾滾車流中,大多儘是計程車和麵包車,在互相爭鳴。
外國品牌的汽車,開始在中國布局。
國產品牌的汽車,卻寥寥無幾。
公交車的載客量也在逐年創新高。
同時,飛機、輪船的頻繁出入,也刻畫著越來越密的航線線條。
七、新世紀00年代
新世紀的到來,帶來了新的氣象,更讓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自行車的保有量雖然還很龐大,但它的社會地位,也漸入谷底。
摩託車成為鄉下人出行的主力軍。
汽車的保有量,有如火箭衝雲般大跨越式提高。
所以私家車已成普遍的存在,但大城市的道路變得越來越窄。
2000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1.6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三。
2008年,和諧號動車組上線,開啟了我國鐵路運輸的新篇章。
從此,「綠皮」車廂火車,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各大一二線城市,紛紛興建和擴建地下鐵路建設。
地鐵有無或者是否發達,這仿佛成了一個城市經濟水平的象徵。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飛機出行的優勢,被逐漸發揮出來。
國人和世界的聯繫,也愈發緊密起來。
八、即將走完的10年代
步入10年代以後,我國的各項交通工具的發展,空前繁榮。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發達,新的創業和商業模式層出不窮。
網約車和共享經濟的出現,一次次刷新人們的認知。
網約車完全打破計程車「招手即停」的行業傳統壁壘。
共享單車也仿佛給瀕臨死亡邊緣的自行車廠打了一針強心劑。
各大城市已經限摩,摩託車正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
電動車卻仿佛一夜之間佔領了摩託車退卻後的市場,成為千家萬戶的新寵兒。
私家車的保有量每年都創歷史新高,到2019年上半年已近2億輛。
在各國汽車品牌紛紛搶佔中國市場的圍攻下,自主品牌也已紛紛崛起,甚至能和他們一較高下。
各種豪華的或親民的品牌;各種SUV、轎車和跑車的車型,讓人眼花繚亂,如今已形成很有魅力的汽車文化。
截至2018年12月28日,中國高速公路總裡程已達14萬千米,位居全球第一。
同樣在2018年底,全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13.1萬公裡以上,其中高鐵2.9萬公裡以上。
如今的動車、高鐵,不僅造福我們國人自己,甚至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中國的驕傲。
總之,無論是航空、水運,還是陸地上各種交通工具,我國不僅呈現出高強大的新局面,還向科技化、智能化方面轉變,很多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