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ION每日精選
乘技術早班車,知技術最前沿!
2019/2/27
Wednesday
科學的宗旨就是提供宇宙的真正寫真。 —— 列寧
整理 | 眾智網
新 材 料
科學家研發全新混合纖維 結合了金屬的強度和橡膠的彈性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一個團隊開發了一種混合纖維。這種纖維可用於軟體機器人、包裝材料或高科技紡織品等領域;是一種由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EBS)彈性聚合物護套包圍的金屬絲。當受到機械應力時,纖維最初具有芯的強度。一旦金屬芯斷裂,該聚合物仍然存在拉伸,防止纖維整體斷裂。
中國科學家提出光催化淨水新方案 基於石墨相氮化碳材料
我國科研團隊提出了一種飲用水除菌新方案。這套系統的關鍵,就是採用了一種被稱作石墨相氮化碳(graphitic carbon nitride)的材料片。
化 工 領 域
中科院大化所非天然輔酶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技術部趙宗保研究員團隊和薛松研究員團隊合作,在非天然輔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了系列偏好非天然輔酶的亞磷酸脫氫酶突變體,解析了它們與非天然輔酶複合物的結構,揭示了輔酶偏好性改變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創建新化合物庫
美國科學家日前創建並篩選了一個化合物庫,共選出45000個新化合物。所有這些化合物中均含有廣泛用於免疫系統抑制劑的化學元素。同時,科學家還發現了一種可預防再灌注損傷(組織損傷性常見手術併發症)、心臟病發作、卒中等併發症的化合物。
生 物 醫 藥
南京農大發現:稻瘟病致病源自「裡應外合」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正光課題組揭示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介導細胞自噬控制稻瘟病菌致病的機制。研究首次發現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MoHat1磷酸化/去磷酸化決定其胞內定位,並解析了其在細胞質中發揮作用的生化機制,從而從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水平將該病菌的細胞自噬與功能性附著胞形成及致病力緊密地聯繫起來。
科學家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如何影響肝臟免疫功能
中國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田志剛課題組發現,肝臟中存在一群能負調T細胞抗病毒免疫應答的特殊NK細胞,並揭示了其功能發揮的機制。該成果系統闡述了LrNK與cNK細胞在調控T細胞應答方面完全相反的功能,提示LrNK細胞在肝臟免疫耐受微環境的維持中扮演著重要作用,為理解NK細胞亞群組成與區域免疫特性塑造之間的內在聯繫提供了新依據。
資 源 環 境
除塵新技術三氧化硫脫除率達90%
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軍營團隊的一項研究表明,運用其團隊發明的團聚強化除塵新技術對燃煤電廠進行超低排放改造,不但能確保煙塵達到超低排放標準,而且可高效協同脫除煙氣中三氧化硫,脫除率高達90%。
高二氧化碳或致層積雲消散
一項模擬研究指出,較高的大氣二氧化碳(CO2)濃度(約為現有水平的3倍)可能使層積雲消散。除了CO2水平升高本身引起的變暖外,層積雲消散還可能導致全球升溫最高達8℃。
光 電 芯 片
新型「納米鑷子」可在無損活細胞條件下提取DNA鏈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新研製的顯微等級納米鑷子可以改變科學家對疾病的了解,並開發新的治療方案。研究人員揭開了這種納米等級鑷子的神秘面紗,它的寬度比人類頭髮直徑細2000倍。它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電流捕獲分子,在沒有損害任何分子部分的情況下,將分子從活細胞中抽出來。
雷射「鑽孔」在雷射驅動電子加速方面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美國能源部(DOE)所屬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近日在其官網發文稱,科學家將第一個雷射脈衝加熱並通過等離子體進行「鑽孔」,科學家將粒子置入幾十釐米長的管中,幾乎使以前的雷射驅動粒子加速記錄翻了一倍。
智 能 制 造
新型仿生手可實時傳遞位置和觸覺信號
瑞士、義大利和德國研究人員近日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仿生手,能實時傳遞位置和觸覺信號,讓患者重新在運動時和運動後即時、準確地感知肢體位置,從而提高本體感覺敏銳度。
烏賊蛋白質可製造自修復衣服
烏賊依靠觸鬚末端一組結實的鋸齒狀吸盤抓住獵物。它們被稱為烏賊環齒(SRT)。如今,研究人員發現,SRT中的一種蛋白質可被轉變成纖維和薄膜,用於製造結實、靈活、可生物降解的塑料。
(以上資訊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刪除。)
您對我們推薦的內容有什麼需要諮詢的嗎?
您對本期的技術需求有什麼解決方案嗎?
您是否有其他方面的技術難題?
您是否有感興趣的其他技術領域?
如果您有任何建議或者需求,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我們期待與您共同致力於中國技術轉移工作的大發展
明天我們不見不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