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旅遊的要素其實無非就是景觀,而在觀賞景色的這個過程當中,主要是觀賞的類別可以分為活物與死物,其中漂亮的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古代建築屬於死物,而動物園、奇花異草都屬於活物景觀,而不論是哪種景物,其實都是需要人類用心去保護的。
最近這些年關於景區被破壞的新聞是越來越屢見不鮮,其中去年就有人在丹霞地貌上隨意亂踩,導致珍貴的丹霞地貌被損壞,同樣也有人在長城這樣的歷史文物上亂塗亂畫,寫下一個到此一遊,似乎覺得自己很是厲害,但這些人卻並不知道自己對景區以及歷史文物造成的損害到底有多大,其實這只是顯示了他們自己的一個無知。
而關於這些遺蹟景區的被破壞,其實很多人更加關心的是對動植物的保護,根據地球上的生物學家統計,地球上曾經出現過不知幾億個物種,但是至今為止已經有99%以上的物種滅絕了,這些物種一旦滅絕,其實就說明它們不可能再次重現在地球,屬於永遠都無法重現的一個損失。
最近中國的生物學家,同樣也是長江水產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在國際的環境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重點描述了我國的一個物種滅絕,在長江這個生態流域裡,有三種比較大的魚類被稱為鱘魚,它們分別是中華鱘、江鱘以及白鱘,其中白鱘是中國鱘魚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
而這一次滅亡的這種生物就是白鱘,由於相關的論文已經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所以基本上已經是實垂了白鱘的徹底滅絕,雖然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就正式禁止繼續打撈白鱘,但是白鱘這個物種的滅絕依舊是不可避免,後來經過了幾十年的一個物種保護,但是始終沒有什麼成效。
白鱘古時候在中國的名氣就特別大,因為這種魚實在是太大了,在古代長江沿岸農民的傳說當中,有這樣的一句俗話叫做千斤臘子萬斤象,後來經過了調查,我們發現其中指的千斤臘子就是中華鱘,後者所說的萬斤象則屬於白鱘,從千斤到萬斤,我們已經可以非常明確地了解到白鱘是比中華鱘更大的一種魚。
根據目前的一個記載,成年白鱘的體長大約在兩米到三米之間,但值得一提的是,上個世紀白鱘沒有被禁止捕撈的那個年代,有生物學家記載江邊農民捕撈了一頭7米長的白鱘,然而由於缺乏照片以及其他資料的佐證,所以這個事情無法被證明是真實的,再加上如今白鱘的滅絕,其實成年白鱘到底能夠長多大這個事情我們已經無法得知。
白鱘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生物,屬於匙吻鱘科的魚類,由於鼻端特別長所以也被稱之為中國劍魚,最後一條中國白鱘出現與2003年,當時有生物學家救助了這一條奄奄一息的白鱘,並且在這條魚的身上安裝了跟蹤器,可惜的是後來跟丟了,自此之後直到2020年,我們都再也沒有見過白鱘這種生物於長江出現。
所以儘管沒有實際的證據可以證明白鱘已經滅亡了,但是十多年的時間沒有出現過,已經說明了這種物種就算沒滅絕,也已經算是功能性滅絕了,關於白鱘滅絕的具體原因,生物學家們也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其中有很多人認為是以前的長江漁民過度捕撈導致的,而後來雖然已經將其列為了保護動物禁止打撈,但亡羊補牢並不是永遠都為時未晚。
此外,當時的長江地區建設了很多的新水壩,那會中國的經濟處於一個高速增長期,需要這些水壩來帶動全球各地的經濟發展,而其中有一個水壩格外影響到了長江白鱘的生存,把白鱘族群進行了分割,這進一步導致了白鱘的滅絕,對野生動物保護學家來說,白鱘的滅絕是一個不妙的信息。
現如今中國的保護動物,比如說老虎與熊貓,其實全部都已經是處於非常危險的境況,同樣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的還有很多,由於棲息地的被破壞,動物園不得已將其接納了進來,但是動物園沒有能力保護所有的動物,同時失去了野外的一個生存環境之後,被鎖在籠子裡供人觀賞也並非這些動物原本的命運,真正能夠讓人類與動物和諧共存的辦法,還是要給它們留有足夠大的一個棲息地,希望大家在未來,也可以跟自己的朋友以及孩子一起保護地球動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