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莉去哪兒上映之期 就是藍刀鯛倒黴之時(組圖))
在一些海域,小丑魚「尼莫」已經出現局部地區滅絕。 大概是人怕出名,豬怕壯,魚兒走紅,就消亡。 海洋保護者們聽到《海底總動員2》上映的消息後,更加絕望了…… |
,一隻記憶力不太好的魚,在13年後混成了《海底總動員2》的主角。
如果這句話非要用科學的態度矯情一下,最起碼有兩處硬傷。
首先,魚的記憶力很好。在過去大大小小針對魚類的記憶實驗裡,能在一年後還能準確記得特定餵食信息的案例很多。有時候甚至會令人懷疑,魚的記性可能比我們還要好。其次,儘管多莉的原型藍刀鯛,在野生狀態時偶爾能活到30+的高齡,但平均壽命大概只有12到14年。如果人工養殖,例如海洋館裡,壽命還會再縮短為8至12年。
別擔心,我不會用一篇文章的時間,給你講一個記憶力正常的魚類,歷經13年壽終正寢的故事。
用現實的眼光看動畫片,是一件無聊又無趣的事兒。但一部看似天馬行空的動畫,卻有可能真實地影響現實世界。在討論多莉爆紅後可能會發生故事之前,我們先聊聊小丑魚尼莫在2003年《海底總動員》上映後的命運。
《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2003年最賣座的動畫片,全球票房9億3千6百萬美金。在過去的13年間,電影DVD、周邊商品,以及全球各種與之相關的兒童讀物,比如《迪士尼泡泡洗澡書海底總動員》、以及《迪士尼大電影系列故事書》也都跟著熱銷。小丑魚紅了!但紅不一定是件好事。
儘管《海底總動員》用了100分鐘告訴觀眾,不要把海洋魚類帶回家養殖,要讓尼莫回歸大海,但由於故事裡的主人公過於可愛,反而激發了全球各地的人民想要擁有小丑魚的熱情。在此之後,海洋館的小丑魚更多了,水族缸的小丑魚也變成了常見品種。個別熊孩子真的會把小丑魚衝廁所,希望重演一次真實版的海底總動員。試想當初這個故事講得科學一點,比如小丑魚吃海葵沒消化的獵物殘渣,而海葵吃小丑魚的大便……這些共生關係的細節,也許會讓不少人倒了胃口,徹底斷了購買慾望。但問題是那就不會成為一部特別受歡迎的動畫片,而可愛也不是魚的錯。
根據澳大利亞公益組織「拯救尼莫」(Saving Nemo)的數據統計,儘管小丑魚的人工養殖數量在逐年增加,但全球每年仍有100萬隻野生小丑魚被從珊瑚海域捕撈,用於水族貿易。再加上全球變暖和珊瑚白化的多重打擊,在一些海域小丑魚已經出現局部地區滅絕。所以「拯救尼莫」這個公益組織的創辦目的是想推廣人工繁殖,代替野外捕撈。
海洋保護者們聽到《海底總動員2》上映的消息後,更加絕望了。他們害怕電影賣座後,人們的購魚熱情再度重演。
更可怕的是「多莉」這種生活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珊瑚海域的藍刀鯛,根本沒辦法大規模人工繁殖。佛羅裡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藍刀鯛剛孵化後的嘴很小,只能吃特定的細小食物。所以,他們目前用一種橈腳類生物,嘗試飼養剛孵化的藍刀鯛。可這種橈腳類生物本身,還必須吃一種活的微藻。於是形成了一條特別費時費力的食物鏈。商業機構是不會有耐心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的,海洋保護者們相信,市面上的藍刀鯛100%是從海裡捕撈的成年魚。
在一定限制條件下,捕捉海洋魚類並非完全不可以。但問題是有很多地區,尤其是在東南亞,捕魚者不但會過度捕撈,還會在捕撈過程中使用氰化物對海洋生物麻醉,並且導致大量珊瑚死亡。海洋保護者們的擔心不無道理。
大概是人怕出名,豬怕壯,魚兒走紅,就消亡。
網上已經有人開始問小丑魚和藍刀鯛能不能同時飼養。我不知道TA是不是要繼續湊齊海龜和大白鯊。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特別傷感,我會勸你要往好處想想。
最起碼,他沒問,藍刀鯛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