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是一場全民戰爭,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沒有人是旁觀者。「95後」「00後」的大學生們,是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而當國家需要青年貢獻力量的時候,他們放下了手機,放棄了休息,戴上口罩走上了「疫線戰場」。
在浦東浦興街道,在校大學生們積極響應街道黨工委和團工委的號召,加入居民區防控志願者隊伍,為居民測量體溫、登記信息、預約口罩、上門宣傳……這些年輕的身影,成為社區防控一道美麗的青春「風景線」。
家住浦興路街道雙橋小區的周慧婕,是上海商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是最早一批主動加入志願服務的青年之一。2月2日,她看著社工們在寒風中忙碌的身影,便主動提出:「如果你們需要志願者幫忙,我可以!」第二天,周慧捷早早就來到口罩預約登記現場,引導居民排隊,勸導居民戴好口罩。還幫助居委將做好線下登記信息的電腦輸入,文文靜靜的女孩,一坐就是一整天,把表格做得完整漂亮。平時,只要居委有需要幫忙的事情找到她,小姑娘都盡心盡力,從不推託。
陳皓陽是上海市濟光職業技術學院經管系的一名大學生,2017年就註冊成為上海市志願者。2月2日起,他就主動到所在的東三居民區報名參加志願服務,從未休息。在口罩預約登記的現場,他幫老年人填寫表格;為居民講解預約流程、宣傳防疫小常識。他說,「在國家和社會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年輕人要站出來,擔負起我們的責任。」
在聽取居民對口罩預約登記的意見後,小陳開動腦筋用半天時間做出一個網上預約領口罩的小程序。陳皓陽還負責小區每天入滬人員網上篩選檢查,對重點地區返滬人員進行特別備註。整理信息、接聽電話、列印文件,每天都能在居委看到小陳忙碌的身影,幾乎成了居委的「編外」社工,切實地緩解了基層人手不夠的壓力。此前陳皓陽也一直熱心於社區公益事業,積極參加垃圾分類志願者工作。所有的居委社工和居民都對這個小夥子讚不絕口。
就讀於上海震旦職業學院的大二學生張錚毅,是凌三居委主任徐紅妹的兒子。本來是個靦腆少言的少年,在疫情期間,看到媽媽和眾多一線工作者每天都忙得筋疲力盡,他主動站了出來。慢慢地,只要居委有需要,徐紅妹就拉上兒子,兩人一起上陣。幾天下來,徐紅妹發現,兒子真的長大了,除了有些靦腆,但做事認真仔細有效率,也能吃苦。
相似的還有凌四居民區主任姜麗的兒子王楠。小王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後,人員及車輛「出入證」管理和24小時「一門雙崗」任務繁重,而小區志願者大多年齡偏大,能執勤的人數不足。小王主動提出:「媽,你看我能為小區做點什麼?」成為「浦興防疫大學生志願者團隊」的一員後。不顧天氣嚴寒,小王每天早晚兩次拿著小喇叭在小區巡邏,宣傳防疫知識、及時關閉敞開著的防盜門。「雖然確實有點冷,但比宅在家裡打遊戲可有意義多了!」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這是當年魯迅先生對青年人的告誡。
如今一張張稚氣未脫的青春臉龐,一句句樸素的話語,貼一份告知書,發一份口罩……在共同的戰「疫」中,他們認真做好一件件踏踏實實的小事,這樣的例子在上海還有許多許多。
青年有擔當,國家有力量。這些身著黃馬甲的青春身影,在戰「疫」實踐中,他們的眼神逐漸多了幾分堅定,他們的肩膀已不再稚嫩。這是民族賡續的精神,這是國家向上的動力。他們用行動證明,「95後」「00後」終將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脊梁,疫情阻擊戰必將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