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每當夜幕降臨,位於江寧區秣陵街道的鄉伴蘇家就會被成片閃閃發光的螢火蟲「點亮」,別有一番鄉村仲夏夜的味道。近日,為了留住這份大自然的饋贈,鄉伴蘇家打造了螢火蟲保護基地,守護這群珍貴的「夏日精靈」。
伴著夜幕漫步鄉伴蘇家,道路兩側樹木叢生,密時咖啡、手作工坊等業態依地勢起伏,點綴其間,頗有幽深和靜謐之感。螢火蟲保護基地就在白鷺湖旁一片夏日溼地上,暮色降臨,路旁草叢和小水溝裡的點點微光時隱時現,仿佛一群精靈在隱秘嬉戲。「螢火蟲在蘇家出現不是一種巧合,蘇家周邊有山林、湖、谷塘、村落、農田、荒野,正是最適合螢火蟲棲息的環境。」鄉伴蘇家文創小鎮營運長溫瑩說,為了留住這群螢火蟲,設計規劃蘇家的時候,就保留了樹木、花草最原始的狀態。同時,在白鷺湖裡引入青苔,以及螢火蟲最愛的槐葉萍和水鱉,定期清理水面菱角,至少保持2/3水面的開敞度。
除了營造螢火蟲原生態的環境,鄉伴蘇家還向所有村民發起螢火蟲保護計劃。筆者注意到,夜幕低垂時分,村裡除了主路路燈不關,沿路景觀燈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關掉一部分,而螢火蟲保護基地旁的路燈則全部用紅布包裹起來。「螢火蟲最怕光汙染,太亮的燈光會讓它們迷失方向,無法找到配偶,也就無法繁殖。」溫瑩說,與村民商定後,大家晚上都會自覺關閉家裡的照明燈、景觀燈。垃圾分類、雨水生態網絡、科普夏令營……為保護這群「夏日精靈」,用心的「小細節」在鄉伴蘇家還有很多。
「保護也是一種開發。我們精心建立螢火蟲保護基地,不單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賞螢願望,更是為了探尋『棲息地保護+科研+賞螢+科普』的最佳生態保護模式,希望以此帶動鄉村振興。」溫瑩說,螢火蟲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鄉伴蘇家優越環境的見證。這群「夏日精靈」使鄉伴蘇家陸續吸引了專欄作家張阿拉、良竺美墅創始人祝英昆、景觀設計師金曉雯等一批發自內心熱愛鄉村、願意紮根鄉村的城裡人,他們來這裡或寫或畫或設計。同時,圍繞對螢火蟲的保護,延伸出了螢火蟲科普展、夏令營等旅居產品,激活了鄉村自主「造血」的能力和動力,進而實現了蘇家鄉村文旅的可持續經營。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江寧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