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英寸到全畫幅 相同像素下畫質差別有多大?

2020-12-06 中關村在線

關於相機,大家最新討論的話題中大家對於「全畫幅」、「高感與控噪」、「APS-C與全畫幅差距有多大」之類的討論一直沒有間斷過。不錯,畫幅更大意味著畫質更好,但是畫幅對於畫質究竟有多大影響,又會影響哪些方面,像素與畫幅究竟誰更重要,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這個問題。在今天的文章中,筆者挑選了四款同為2000萬像素的相機,但是畫幅分別為一英寸、M43畫幅、APS-C和全畫幅,來看一下在相同像素的情況下,畫幅對於畫質的影響究竟會怎樣。

·畫幅對決相同像素下畫幅決定畫質

畫幅是決定畫質的先決條件,同一技術條件下,畫幅越大,那麼單個像素麵積就越大,進光量就越大,畫質就越好。

畫幅,決定畫質的最大因素

但是,現實並不是一個具有單一變量的環境,實際上,傳感器的工藝非常複雜。傳感器的電路設計,是傳統的設計,還是背照式或者堆棧式;濾鏡結構是拜耳濾鏡,或者是X3結構;像素開口設計類型的差異;甚至於傳感器本身埋相位對焦點的多少,這些複雜的因素都會影響著相機的成像。而影響傳感器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處理器,處理器性能的強大與否,處理器算法的優劣,也會直接影響相機的畫質,例如控噪方面,計算性能的提升和算法的改善,帶來的增益甚至遠大於傳感器本身的提升。

不光是尺寸,影響傳感器的因素還有很多,開口面積,背照式還是表面照射等等,都會影響畫質

對於我們來說,畫幅帶來的優勢是固有的,但是畫幅的優勢有多大?同像素下,不同畫幅的差距有多大,這個很少有直觀的展示,今天筆者就把這個差異用圖像的形式展現出來,看一下不同畫幅下,同位2000萬像素,差距有多大。

今天的對比畫幅大小

為了保證對比的相對客觀,我們把像素設定為2000萬像素級別,而且相機全部為周邊同事的相機,對比的相機分別包括:

一英寸相機為佳能G5X,有效像素2020萬,單個像素大小2.4μm×2.4μm,鏡頭等效焦距24-100mmf/1.8-2.8;

M43相機為松下GH5,有效像素2030萬,單個像素大小3.3μm×3.3μm,搭配鏡頭為Leica12-60mmf/2.8-4;

APS-C相機為尼康D500,有效像素2088萬,單個像素大小4.2μm×4.2μm,搭配鏡頭為尼康一代24-70mmf/2.8;

全畫幅相機為佳能6D,有效像素2020萬,單個像素大小6.6μm×6.6μm,搭配鏡頭為佳能二代24-70mmf/2.8。

本次測試所用相機

在今天測試中,我們選擇了四款2000萬像素機身,鏡頭方面也基本保持一致性,佳能和尼康都選擇了24-70mmf/2.8,而松下則選擇了新發布的畫質非常出色的12-60mm鏡頭,而G5X是卡片機無法選擇鏡頭。

對於今天的文章,其實我們要說明的事情非常簡單:直觀得通過圖片讓大家感受到同像素不同畫幅的畫質差異;闡明究竟畫幅會影響什麼,不會影響什麼。下面廢話不多說,我們進入今天的對比。

·高感對比畫幅對控噪影響是決定性的

控噪,大家最愛聊起的話題,凡是談論到相機都會總能遷出一個高感好不好的話題。對於控噪,最大的幾個因素肯定是:畫幅、像素、處理器、算法。今天,我們就把四個畫幅的相機直接拿出來對比,看一下JPG與RAW文件下的控噪差異。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機身JPG直出的差異,為了保證公平,我們將機身高感降噪全部設置為標準,而松下不具備選擇項,因此高感降噪為默認。鏡頭我們統一使用50mm,f/8光圈,從而保證測試儘可能接近。其中,ISO100下,一英寸相機G5X的感光度為ISO125(機身最低感光度為ISO125),而GH5的ISO100則為擴展感光度。

JPG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100(G5X為125,GH5為擴展感光度)

JPG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200

JPG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400

JPG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800

JPG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1600

JPG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3200

JPG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6400

JPG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12800

為了方便大家查看,具體大尺寸圖片請點擊:《比》

同像素不同畫幅下JPG下逐級感光度對

從JPG的對比可以看到,一英寸在這組測試中基本處於陪襯的內容。從ISO400開始,1英寸已經和其餘相機形成了明顯的差異。而作為全畫幅機身,在這一環節一直處於一馬當先的環節,雖然在超過ISO6400後,由於佳能機身本身塗抹嚴重,可能畫面的細節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是四個級別中最好的。

在這組對比中,M43與APS-C的競爭是最激烈的,ISO3200之前,M43畫幅與APS-C並沒有拉開顯著差距,雖然GH5是目前M43中的另類,控噪表現在M43中出類拔群,但是D500畢竟也代表了APS-C的頂級控噪,所以這樣的差異其實還是讓人有些驚訝。

RAW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100(G5X為125,GH5為擴展感光度)

RAW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200

RAW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400

RAW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800

RAW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1600

RAW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3200

RAW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6400

RAW下逐級感光度對比,感光度ISO12800

同像素不同畫幅下RAW格式逐級感光度對

如果說由於塗抹的緣故,在JPG對比中,高感下APS-C畫幅還有追擊全畫幅的趨勢,那麼在RAW文件下,四個畫幅的差異則是從頭保持到尾的。可以說,如果作為專業用戶而言,使用RAW文件下,畫幅的大小對於控噪的影響,其實遠大於其他因素,畫幅大一級,RAW文件的控噪是毫無懸念的勝出。

對於這種白天,不是太苛刻的拍攝,一臺是一英寸,一臺是全畫幅,很難直接分辨

實際上,這一組對比的結果早已經在大家心中,但是差距多大大家還是並不清楚。實際上,不管對於JPG還是RAW文件,可以看到一英寸相機在這輪比賽中一直處於在地面摩擦的場景,而ISO3200則是另一個分界線,在ISO3200開始,M43開始進入嚴重下滑的階段,而D500還能堅持一下。

越極限環境差異越大,例如星空拍攝時,畫幅帶來的控噪優勢是碾壓式的

但是測試這麼簡單就可以嗎,實際上,我覺得就實際使用來看,三款相機在日常拍攝中的差異要比測試更小。實際上,ISO1600下,只要不是特別黑暗的環境,三款相機的差異都不會太大。但是在黑暗環境中,全畫幅的優勢是其他畫幅無法比擬的。所以控噪方面來說,日常用,四個畫幅差異都不大;苛刻使用,畫幅大一檔的優勢是碾壓式的。

·寬容度畫幅大小並不代表寬容度

在寬容度方面,畫幅有優勢,但是對於寬容度來說,畫幅不再是決定因素。因為對於寬容度來說,更多取決於傳感器的工藝而不是傳感器的尺寸。不過傳感器的尺寸越大,通常工藝越好,算法也越好,但是這一優勢並不絕對。

首先我們看一下最低感光度下的寬容度表現,原生最低感光度下的寬容度是機身最好的寬容度表現,這次測試中一英寸機型使用ISO125,M43使用ISO200,APS-C和全畫幅使用ISO100。

最低原生感光度下的寬容度測試,提亮1EV

最低原生感光度下的寬容度測試,提亮2EV

最低原生感光度下的寬容度測試,提亮3EV

最低原生感光度下的寬容度測試,提亮4EV

最低原生感光度下的寬容度測試,提亮5EV

為了方便大家查看,具體大尺寸圖片請點擊:《比》同像素不同畫幅下低感寬容度對

在寬容度測試上,雖然大家說D500犧牲了寬容度,但是在測試中D500寬容度依然是最好的,而M43和一英寸之間也沒有拉開顯著差距。可以說,畫幅大小對於寬容度的影響並不大,更多的是看傳感器的各項設計工藝。

但是寬容度表現不光要看直接的對比,更要看高ISO下的寬容度表現,在ISO3200下,控噪表現和寬容度表現其實是相互糾纏的,這時候不光考慮寬容度還要考慮控噪。

感光度ISO3200下的寬容度測試,提亮1EV

感光度ISO3200下的寬容度測試,提亮2EV

感光度ISO3200下的寬容度測試,提亮3EV

可以看到在ISO3200下,APS-C畫幅的D500與全畫幅的6D在寬容度表現上相接近,這不是因為6D的寬容度好,而是隨著高感提升,基礎控噪對於寬容度的影響加大。可以說,我們總是說高感,因為感光度表現幾乎影響到大部分的畫質表現,低感純淨度影響細節,而高感則影響更多內容。

我們選擇全畫幅,其實根本目的就是全畫幅的畫質表現更加純淨。可以說畫幅的大小決定了畫質的成像基礎,這個條件的佔比,是其他兩項難以補回的。很多用戶糾結於寬容度,低感寬容度佔了大部分,但是高感寬容度也是一大部分。例如現在很多APS-C畫幅的低感寬容度非常出色,但是在高感拍攝時,例如拍攝星空,高感的寬容度表現要遠好於小畫幅機型。

·解析力差異看畫幅更看鏡頭表現

同像素下,低感解析力更多取決於鏡頭而非機身,高感解析力取決於機身控噪和鏡頭。

其實對於相機來說,像素高低卻是決定了解析度的好壞,但是對於最低感光度下,其實各塊傳感器的純淨度其實差異非常小,細節好壞更多取決於鏡頭的優劣。同樣為2000萬像素,APS-C畫幅與全畫幅搭配同樣的鏡頭,成像效果差異是非常小的,我們之所以覺得畫質不佳,很多時候是因為APS-C或者更小畫幅機型,鏡頭方面往往是廉價套機鏡頭,解析度表現自然會被全畫幅機身鏡頭所碾壓。

最低原生感光度下,解析度差異對比毫無規律可循,基本取決於鏡頭

但是對於高ISO下,解析度表現是一部分,而基礎畫質表現則佔據了更高的比重,就像第二頁的感光度測試中所看到的,高感好的機型,在畫面的細節上會更加豐富,畫面解析度自然也要高於高感不好的機型。

對於相機來說,傳感器、處理器和鏡頭是三大核心元素,傳感器只是其中的一環,三者之中的任何其一都能對畫質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對於相機來說,傳感器,處理器,鏡頭是三大核心

就控噪來說,畫幅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因此就算更換多年前的全幅和如今的最新APS-C畫幅,D500也很難勝過CMOS傳感器下的全幅產品。但是對於現階段來說,傳感器的進步是緩慢的,但是算法的進步是明顯的,相同廠商的相同系列,處理器和算法的提升,要比傳感器的提升帶來的高感提升更加快速。

對於寬容度來說,畫幅的影響則很小,索尼生產的傳感器具有天生的優勢,因此以索尼傳感器為基礎的機型例如尼康、富士、和很多一英寸機型,寬容度表現都非常好,而尼康更是其中最好的。但是對於高ISO下,全畫幅帶來的控噪優勢也是提升寬容度的重要環節。因此低感下,例如尼康D810、D7200,索尼A7RII的高寬容度優勢是非常明顯的,而高感下例如佳能1DX2之類的高感機型,寬容度反而會追上低感好的機型。

最後,對於解析度,高感控噪是一方面,而鏡頭則是更重要的因素。因此想要提升解析度,換一個好鏡頭其實來的更加實際。

就算放大到100%,在不是特別複雜的環境下,您能分辨哪個是全畫幅,哪個是M43拍攝嗎?

其實對於大部分環境下來說,畫質的不能單獨使用解析度還展現,比如筆者展示這兩張,是日光條件下完全手持拍攝的兩張照片,分別是GH5和6D拍攝,您能第一眼看出誰是6D拍攝嗎?(上圖為6D)如果您是日常用戶,解析度的好壞更多體現在鏡頭上而不是機身,只有在苛刻環境下,全畫幅的解析度優勢才會體現,而日常拍攝,大家不用糾結這些。

·畫幅迷思畫幅、像素、鏡頭誰更重要

最後一個討論,我們是更需要更大畫幅呢,還是更需要更高像素呢,還是更需要更好的鏡頭呢?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是筆者想在這裡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如果說像素問題還可以拋開不談,畢竟現階段只有全畫幅才擁有更高像素,那麼畫幅和鏡頭之間如何權衡。手頭緊張時是全畫幅+狗頭還是選擇APS-C加牛頭呢?其實,如果您追求拍攝畫質,全畫幅的升級空間是最大的,所以選擇全畫幅是長久之選,而APS-C則是解決一時之需。一般情況下,我們會不斷添置鏡頭,但是機身的更換頻率相對較低,全畫幅機身意味著您將會選擇全畫幅鏡頭,鏡頭質量更有保證,而且可以避免日後重新添置鏡頭群的煩惱。不過相機是一個整體系統,例如預算緊張的情況下,D810搭配50mmf/1.8,或者D7200搭配24-70mm其實不是明智之舉。

相機是一個整體,需要兼顧機身加鏡頭

不過另外一個層面來說,相同畫幅下,像素怎麼選?這就好比5DSR和5D4,A7RII和A9之間,誰更合適。答案很簡單,高像素好比跑車,更快,但是更複雜,對路況要求也更高;均衡型相機好比轎車,更舒適更通用,但是也更中庸。如果您追求像素輸出,那麼高像素是最好選擇,否則的話,現在的像素基本上都能夠滿足輸出,高像素其實並不適合大部分日常消費者。

工作選擇和日常選擇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工作要追求性能的極致,而日常則要追求平衡性

對於像素和畫幅來說,毫無疑問像素越高,畫幅越大,控噪其實也越差,控噪其實是畫質的核心因素,同時影響著寬容度和解析度,因此更低像素和更大畫幅肯定意味著更好的畫面純淨度。但是高像素的優勢在於細節解析力,5000萬像素的解析度肯定遠超2000萬像素的解析力,所以像素的選擇是極端的考慮,而畫幅的選擇則是非常客觀的選擇。

對於今天的文章,或許圖片說明比文字更加有利,所以希望大家看過了今天的文章,能夠直觀感受到畫幅對於畫質的影響。更大畫幅,肯定在畫質上會勝過小底,但是如何在畫幅、像素與鏡頭間衡量,還需要消費者多家衡量。

相關焦點

  • 中畫幅有多大? 關於畫幅尺寸的小知識
    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可以分為1/3英寸、1/2.3英寸、1英寸、M4/3畫幅、APS-C畫幅、全畫幅、中畫幅以及大畫幅等等,而中畫幅傳感器本身也包括44×33mm、53.7×40.4mm等不同規格。為方便大家了解,筆者通過圖片的形式來加以展現。
  • 3640萬像素全幅畫質極致 索尼A7R評測(全文)_索尼 ILCE-7R_數碼...
    2013年冬季,在眾多攝影愛好者的期待之下,索尼推出了全新的全畫幅微單產品A7與A7R。新一代的微單相機相較於之前的產品在畫質上有了明顯的提升,而A7r與A7相較,絕不僅僅是一個字母的差別。A7R最引人注意的,無疑是這枚3640萬像素的全畫幅傳感器。這不僅僅是一臺全畫幅相機,同時也是一臺在畫質上追求極致的產品。
  • 最高4700萬有效像素 人氣全畫幅微單相機推薦
    ,其中搭載全畫幅傳感器的機型也不在少數,擁有近似於35毫米膠片面積的傳感器,在弱光拍攝環境時使用高感光度拍攝具有更為出色高感控噪性能,並且大部分全畫幅相機最佳高感畫質都可在高ISO感光度下也同樣可獲得出色的拍攝畫質。
  • 1200萬像素全畫幅 尼康D700單機14600元
    (中關村在線數位相機行情報導) 尼康D700是一款擁有1200萬像素成像能力的全畫幅單眼相機,是定位於影像發燒友的專業器材。與D3和D300相同,在D700右肩上也設計有一塊副液晶屏,用以顯示拍攝參數,方便觀看。快門按鍵後方並排分布著MODE模式按鍵和曝光補償按鍵。
  • APS-C傳感器是否會因為全畫幅的普及而邊緣化?
    全畫幅畫質有優勢,但卻非絕對  玩友們應該都知感光元件擁有更大畫幅,在畫質上一般更有優勢,特別是高像素及高解析度方面,差別會更加明顯。在生產技術提高的前提下,大型感光元件生產良品率提高,全畫幅感光元件近年成本大幅降低,價位差別越來越小,還有什麼誘因使用APS-C畫幅的問題。如果只針對畫質,小編想說的是全畫幅卻不一定有絕對的優勢,準確一點來說,以上說法可能在感光元件採用相同技術下適用。
  • 富士GFX 50S評測(中):全畫幅戰中畫幅,結果是?-太平洋電腦網
    ,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對這臺相機都十分看好,對它的畫質表現都很認同,而且被不算太高的售價所吸引,作為目前售價最低的中畫幅數位相機,富士GFX 50S最大的賣點除了價格外就是畫質了,那麼中畫幅相機的畫質究竟比全畫幅相機有多大的提升?我們找來了全畫幅相機當中畫質最有看點的相機來實際對比一下。
  • 機身輕巧對焦快 佳能全畫幅專微EOS R深度評測
    佳能也是一個擁有歷史的光學大廠,此次發布的EOS R大有革新之意,足以見得佳能對這款機器到底有多麼的重視。當佳能EOS R正式發布之後,佳能也對其全畫幅微單進行更為細分的命名:專微。顧名思義就是佳能全畫幅專業微單的簡稱,我相信這是佳能細分全畫幅微單市場的開始。
  • 高畫質專業之選 富士中畫幅無反相機GFX 50R
    極高的畫質表現可以應對各種拍攝需要,特別是風光題材。在擁有高像素高性能的同時,這臺中畫幅相機還具備緊湊的機身,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負擔。而與時俱進的操控也讓攝影師在創作的時候可以更加從容和高效。下面的文字和照片就是一位職業攝影師在使用GFX 50R期間的所想所感,讓我們一起跟隨他的腳步走進富士中畫幅的世界。
  • 仍然1英寸 松下或將發CM10拍照手機
    CM1手機是松下在14年9月發布的一款高端拍照手機,說它是手機,其實筆者覺得說是個智能相機更合適,因為這款手機的畫幅為一英寸畫幅,這款手機的核心參數和當年的旗艦安卓機基本一樣,但是搭載了一枚1英寸畫幅的2000萬像素傳感器,並且具有等效焦距28mm f/2.8的定焦鏡頭。
  • 全畫幅微單時代 2018年哪些相機值得買?(全文)_佳能 EOS R_數碼...
    下面我們來看下購買相機的時候,要想選一臺真正「值」的相機,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1、性能表現。像素高低,畫質表現,對焦強弱,連拍速度等等硬參數。    2、價格與時間。上市時間,是否最新產品,是否即將更新,不同代產品差異如何等等。    3、使用需求。是否便攜,顏值是否夠高,是否有Wi-Fi等等。
  • 再和大家聊聊索尼全畫幅微單A7RII
    #1 機身外觀  索尼全畫幅微單A7RII的機身與A7II幾乎完全相同,只在拍攝模式轉盤上增加了一個鎖定按鈕。於是,背照式技術也被應用到了全畫幅尺寸上。在索尼A7RII發布之前,這簡直就像是天方夜譚一樣。  與A7R相比,索尼全畫幅微單A7RII的有效像素提高約16%,這意味著解析度也會隨之提高。而在高感控噪方面,即使以100%查看方式對比A7RII也不落下風。測試數據顯示,A7RII在ISO400或更高感光度上,動態範圍(暗部噪點)還要明顯好於A7R。
  • 微單相機新紀元 詳解尼康全畫幅微單系統
    毫無疑問佳能必將加入全畫幅微單的競爭中。三國爭霸,索尼早已佔得先機,這一次,顯然尼康跑在了佳能前面。    究竟尼康全畫幅微單究竟實力如何,對於行業又有什麼意義,我們繼續往下看。    與其說尼康全畫幅微單意義重大,倒不如說是這一次Z卡口更具有決定性價值。
  • 全能&輕量化 最均衡全畫幅尼康D750評測
    輕便和堅固方面,D750採用了全新的碳纖維+鎂合金為材質的機身,同時在保持D610的小巧機身下,通過改善機身細節,使D750握持手感更接近D810。而配置方面,支持-3EV的51點對焦系統,2432萬像素全畫幅傳感器,上下翻90度的摺疊屏,還有高品質的視頻拍攝能力和Wi-Fi功能等支持,可以說,這是尼康單反中,綜合性能最強的全畫幅單反了。
  • 接近20000元 尼康Z7 II全畫幅相機值得入手嗎
    這臺相機除了繼承了4575萬像素的全畫幅傳感器設計之外,也繼承了尼康Z系列的優秀操控性和高畫質表現。尼康Z7 II在視頻、連拍和對焦三大核心性能上都有升級,視頻支持4K 60p、連拍提升到10張/秒,支持人眼/動物眼部對焦。那麼這麼一臺接近20000元售價的微單相機,到底值不值得買,我們今天就給大家全面系統的分析一下。
  • CCD或徹底退出 聊聊中畫幅相機的二三事
    首先筆者覺得應該會體現在價格上,主流中畫幅相機的價格,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從二十多萬跌入十萬以內(純屬YY,如有雷同,記得點讚)。如果這部分市場反響良好,或許還能勾引如佳能尼康索尼之流推出同樣的機型,競爭加劇,價格自然繼續下跌,相信也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好消息。或許幾年後,攝友的見面問候會從「你上全畫幅了嗎?」變成「你入中畫幅了嗎?」。
  • 索尼發布全畫幅電影攝影機FX6:1020萬像素+4K拍攝
    11月17日晚,索尼正式發布了新一代全畫幅電影攝影機FX6,雖然只有1020萬像素,但也支持4K 120p拍攝, ISO可擴展到40萬,15+級動態範圍 ,售價48000元,搭配FE 24-105mmF4 G鏡頭的套機價56400元,12月初上市。
  • 哈蘇X1D II 50c 體驗:操作和手機一樣簡單,但畫質仍然標杆
    要是談輕便的話,XCD 跟 135 全畫幅系統下的鏡頭還是有差距。加上,哈蘇為了保證機身本身的質感,要捨棄全金屬機身似乎也是不那麼現實的事。所以即便變成了主打輕便的 X1D 系列,X1D II 50c 在手持拍攝體驗上也沒有太大變化。
  • 比你想像中要便宜 高性價比全畫幅微單相機就選這幾款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不到2萬元預算,我們可以買到哪些高畫質與高性能的全畫幅微單相機吧。五軸防抖+4K 60錄製全畫幅微單:松下LUMIX S1松下LUMIX S1搭載2420萬有效解析度全畫幅CMOS傳感器,除了自然而清晰的畫面呈現外,還具有高動態範圍和卓越的高靈敏度性能,在高感畫質尤其是控噪方面更有優勢。
  • 對焦畫質再突破 索尼A7RIII發布會現場體驗
    就在十九大剛剛勝利閉幕的第二天,保密工作做的相當好的索尼突然宣布了A7系列第三代的第一款產品A7RIII亮相,儘管此前的半年時間就斷斷續續的有傳言A7系列即將更新,但是大家似乎都覺得這發布的第一臺相機應該是A7III吧,沒想到到了10月25日下午,索尼給我們直接交出了以高像素高畫質為主打的A7RIII,延續了4240萬有效像素的設計,採用35mm全畫幅Exmor R CMOS
  • 小米1億像素拍照手機是噱頭嗎?高像素技術探秘
    最近,小米和三星一起聯合發布了攝像頭6400萬像素的Redmi手機,同時宣告1億像素手機CMOS圖像傳感器(CIS)即將到來。眼瞧著手機攝像頭在像素數量上已經趕超中畫幅相機了,前兩年飛思發布的1億像素中畫幅相機價格近32萬,這下1億像素就要人手一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