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宏院士:軟體定義的未來——萬物皆可互聯,一切均可編程 | CNCC...

2021-01-15 雷鋒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科技評論消息:10月26日上午8:30,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州大學承辦,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工程學院協辦的2017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 2017)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如期隆重召開。大會持續三天兩夜,包括14個特邀報告、2場主題論壇、80餘場前沿技術論壇及活動。雷鋒網作為CNCC 2017獨家戰略合作媒體,到現場進行了全程跟蹤報導,近期將會陸續放出特邀嘉賓的精彩報告,敬請關注!

大會第一環節是特邀報告,中科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梅宏教授作為大會開幕式後的第二位出場嘉賓帶來了題目為《軟體定義一切——機遇和挑戰》的現場報告。

梅宏,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IEEE Fellow。曾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現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高可信軟體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軟體工程和系統軟體領域的研究,在構件化軟體中間件、開發方法學和工具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梅宏教授的主題報告是《軟體定義一切:挑戰和機遇》。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無處不在的軟體,軟體定義的時代,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他從軟體從業者的視角,將計算機軟體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並分別總結概括了各個階段的大體體徵以及應用領域。第一個階段是1946—1975年,軟硬一體化階段;第二個階段是1975年以後,軟體的產品化、產業化階段;第三個階段是1995年以後,軟體的網絡化、服務化階段。

結合當下的人工智慧熱潮,梅宏教授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軟體定義的時代。軟體定義的技術本質是把原先一體化的硬體設施打破,將基礎硬體虛擬化並提供標準化的基本功能,然後通過管控軟體,控制其基本功能,提供更開放、靈活、智能的管控服務。

他認為軟體技術是新一輪製造業革命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智能製造業需要實現「硬體」、知識和工藝流程的軟體化,進而實現軟體的平臺化,本質上即「軟體定義」。

報告中除了回顧了軟體技術的發展,梅宏教授還從作業系統的視角來理解軟體定義的本質和內涵:硬體資源虛擬化、管理功能可編程。最後,梅宏教授也展望了軟體定義的未來,他認為在人-機-物融合計算的場景下,萬物皆可互聯、一切均可編程、進而分析了軟體定義的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軟體定義一切,人-機-物互聯就是軟體人的機遇。軟體定義的挑戰是什麼?梅宏教授認為是體系結構設計決策,系統安全,系統質量以及如何更輕量的虛擬化,還有怎樣打造高度自適應的軟體平臺。具體內容請看雷鋒網整理編輯的梅宏院士會場實錄。

以下是梅宏教授的會場實錄,雷鋒網在不改動原意的前提下,做了調整和編輯。

感謝大會給的這個機會!近幾年中,我在不同的場合也做了很多不同的報告,但是這幾年都是被動地被拉去講大數據,後來想想,差點把自己的主業忘了。現在軟體很重要,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軟體,可能大多數人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打開某個APP。所以我今年給自己訂了一個小目標,但凡有機會做報告,我就只講軟體,也是為本行業的人呼籲一下,所以我今天講的題目很大,軟體定義一切。

無處不在的軟體

「軟體定義一切」並不是我說的,我要是這麼說可能把咱們今天在座的很多同行都給得罪了。我是想借這個題目講一講軟體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題目我想大家都認可,軟體已經無處不在,第二個題目是軟體定義的時代。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剛剛過去的十九大講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我是從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改造這個角度來談這個新時代,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也給了這個時代不同的賦名。從基礎設施視角來看,這是一個網際網路+時代;從計算模式視角來看,這是一個雲計算時代;從信息資源視角來看,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從信息應用視角來看,這是智能化時代。我想說在這些裡面有一項很重要的技術,那就是軟體。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這個時代就是一個軟體定義的時代。

軟體產業呈持續增長態勢。從國內來看,國家工信部公布的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數據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始終保持高增長,在電子信息行業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以後,很多行業都在下滑,而信息技術行業還在保持增長,而軟體行業的增長又是遠遠高於信息技術其他的比重。從國際上來看,全球有19個國家軟體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0.5%,其中美國已經超過1%。這個產業規模一直在保持增長。第二個軟體從業的人數,2014年全球ICT技術工人約為2900萬人,其中專業軟體開發人員約1100萬人。國家工信部給出的近五年數據中,軟體從業人數也在逐年增長,2016年達到576萬人。但如果換一個視角,從開源社區來看,比如程式設計師經常去的一個軟體問答網站stack overflow,註冊3200萬人,其中超過2500萬人是多次訪問。再比如CSDN,註冊用戶達2500萬,活躍用戶超過800萬。它們普遍都要比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高,這說明和軟體相關的從業人數有很多。

回顧過去計算機軟體發展,我認為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1946到1975中期,是軟硬一體化階段。第二個是1975年以後,軟體產品化、產業化階段;第三個是1995年以後,軟體的網絡化、服務化階段。

我想講一講這三個階段的大體特徵。在軟硬一體化階段,也就是計算機剛出現的時候,是沒有軟體的,都是以程序實現的,大體上展現方式的是機器語言,彙編語言。早期應用領域以破解密碼,軍事領域的計算為主。6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軟體」一詞,融合程序和文檔為一體,作為獨立的形態從硬體分離出來,以IBM 360系列機為代表(儘管還是和硬體捆版一起銷售),也逐漸形成了計算機學科和程式設計師行業。它的展性形式是高級程序語言+文檔,應用領域主要是商業計算和其他科學計算領域。軟體產品化、產業化階段,以Microsoft和Oracle的出現,標誌著軟體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產業。PC的廣泛應用和軟體產品化催生了人類歷史上信息化的第一波浪潮,其主要特徵即以單機應用為特徵的數位化階段。緊接著就出現了辦公軟體,徹底改變了人類傳統的辦公行為,微軟office迄今依然是微軟標誌性產品之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 ,軟體進入網絡化,服務化階段。網際網路推動了軟體從單機向網絡計算環境的延伸,帶來了信息化的第二波浪潮 ,其基本特徵是以聯網應用為特徵的網絡化階段。 

做軟體的人總是希望把網際網路作為平臺,來研究軟體。軟體的形式也因網際網路發生變化,形態從傳統的拷貝行為變為軟體服務,等到後期移動網際網路的產生,促成APP的誕生,整個軟體模式都發生了變化。應用領域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網際網路環境下軟體呈現新特性和新特徵

我們中國學者自己定義一個詞:網構軟體。指的就是面向網際網路計算的軟體新範型。這些新範型是什麼,總結有幾個性質,實體的自主性,實體對環境的情景感知,實體之間的自主協同,實體的在線演化,以及可信性需求。簡單來說,軟體呈現網絡化體系結構,基於網絡進行開發,通過網絡交付分發並提供服務,這就是軟體的服務化。軟體和硬體相比,同樣都作為功能性產品,但軟體這種工具和網際網路結合就能夠實現一種真正的服務化。緊接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產生,又產生了一種新的模式,這就是APP。蘋果商店擁有300萬+個APP,累計下載量超過1500億次。這個時候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客戶端要和伺服器端合起來完成一件任務,他也是一種拷貝,不過是一種新的拷貝方式。網際網路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和生活模式,而網際網路的核心價值是連接,軟體是實現網際網路核心價值的重要使能技術。硬體連接雖然很重要,但最終的靈活連接還要靠軟體。

最終我引用兩位名人的話,NetScape創始人Marc Andreessen說:Software eats the world! 軟體吞噬世界。另一位是C++語言發明人,Bjarne Stroustrup說:人類文明運行在軟體之上。

軟體定義的時代

第二部分我講的是軟體定義的時代。網際網路及其延伸,正在導向我們走在一個新的模式,人-機-物的融合。信息技術的網絡化、泛在化、智能化趨勢蘊含了人-機-物和諧發展的願景。當前,正在興起信息化的第三波浪潮,即以數據的深度挖掘與融合應用為特徵的智慧化階段。這個階段我命名為智能化階段,在這個新的環境下,人機物融合環境下的信息基礎設施是海量的資源。第二來看他的應用,人機物融合環境下的新型應用:需求形態多樣。面對海量資源和應用需求形態多樣的這兩個特徵,人機物融合需要新的平臺環境,如何凝練應用共性,如何有效管理資源這是這個平臺的基本要求。在這樣的平臺之下,由於應用需求變化頻繁和應用場景動態多變,這個平臺能否實現按需靈活定製?

什麼是軟體定義?

軟體定義的真正落地,還是在雲計算平臺裡面的應用。2011年前後,OpenFlow被用於雲計算平臺中進行網絡管理,並被廣泛接受。在15年的時候,Gartner戰略報告首次出現SDN(軟體定義),SDN重新「定義」了傳統的網絡架構甚至通信產業。

軟體定義網絡的技術原理是通過一組API對網絡設備進行任意的編程從而實現新型的網絡協議、拓撲架構而不需改動網絡設備本身。

計算機的作業系統是什麼,是管理硬體資源、控制程序運行、改善人機界面和為應用軟體提供支持的一種系統軟體,即向上提供公共服務,向下管理資源。如果從作業系統視角來看軟體定義,作業系統是軟體定義的「計算機」,從軟體研究者的視角,作業系統體現了「軟體定義」之集大成。

在我的理解看來,軟體定義的技術本質就是把過去的一體化硬體設施打破,基礎硬體及其虛擬化提供標準化的基本功能,然後通過管控軟體控制基本功能,提供更開放、靈活、智能的管控服務。

軟體定義的技術本質:硬體資源虛擬化,管理功能可編程。硬體資源抽象為虛擬資源,然後用系統軟體對虛擬資源管理和調度。就是在硬體資源虛擬化的基礎上,用戶可編寫應用程式,滿足訪問資源的多樣性的需求。大家現在可以看到軟體定義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延伸,軟體定義的存儲,軟體定義的計算,軟體定義的環境,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等等。但所有架構都跳不出作業系統的三層架構,就是說軟體平臺的三層架構,這些SDX均符合「硬體資源虛擬化」與「管理任務可編程」的技術原理。

這就是我對軟體定義的理解。

軟體定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的機遇就是軟體定義一切。定義一切,人-機-物互聯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我們是不是最終能做到萬物皆可互聯,一切均可編程呢?這就是軟體定義給未來世界達成的目標,也就是我們的機遇所在。我們看到軟體定義的本身進一步泛化和延伸,我們要軟體定義我們的物理世界,再進入我們的城市、我們的行業、我們的校園,從單一的資源管控到人、機、物融合環境下對各種資源全方位的互聯互通。這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

人工智慧是當今的熱潮,但我個人的觀點還是認為處於數據驅動的算法智能階段,軟體平臺如何提供「通用」的智能應用支撐,並允許按需深度定製?是否會出現面對AI的作業系統?我想這個也是可以通過平臺的方式去實現。軟體技術在新一輪革命技術中毫無疑問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新一輪製造革命需要實現「硬體」、知識和工藝流程的軟體化,進而實現軟體的平臺化,本質上即「軟體定義」。隨著人、機、物的融合,軟體定義的挑戰可以分為這幾個方面:體系結構設計決策,系統質量,系統安全,更輕量的虛擬化,從原有系統到軟體定義系統平滑過渡,高度自適應智能軟體平臺。

體系結構設計決策,包括比如如何確定受管元素的合理「粒度」和「層次」?如何界定軟、硬體的功能劃分並組裝、配置相應元素?等。

系統的質量,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如何合理平衡管理靈活性和「虛擬化」後的性能損耗(與直接訪問原系統相比)?如何降低「軟體實現」的複雜性和故障率,有效定位故障以保障可靠性?等等。

系統安全,對硬體資源管理可編程帶來開放性、靈活性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安全隱患。對於工業控制等安全攸關領域來說,可能會帶來難以難以估量的損失。

更輕量的虛擬化。大量的新設備產生,虛擬化實現了對硬體資源的軟化,是軟體定義的基礎技術,現有以虛擬機為單位的技術過於重載,難以滿足性能和實時性要求。

原有系統到軟體定義系統平滑過渡。如何將原有系統平滑過渡到軟體定義系統?通過對已有的資源進行大幅度的改造,我們需要安裝新的硬體,需要做新的軟體管理系統,以及面臨的人力,時間,經濟,風控等因素。這個平滑過渡也需要合理的方案,否則很難做成這樣的事情。

高度自適應軟體平臺。從軟體人追求的目標來看,我們想追求一種更為高度自適應的智能軟體平臺。現在平臺方式是以硬體資源為中心的,如果基礎設施層發生變化,軟體平臺就要發生改變,改完之後,上面的應用也可能發生改變。我們追求的理想方式是,軟體平臺具有預測和管理未來硬體資源變化的能力。

謝謝大家!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梅宏院士:軟體定義的未來,萬物皆可互聯,一切均可編程
    梅宏,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IEEE Fellow。曾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現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高可信軟體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軟體工程和系統軟體領域的研究,在構件化軟體中間件、開發方法學和工具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梅宏教授的主題報告是《軟體定義一切:挑戰和機遇》。
  • 梅宏院士:軟體定義的時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太原10月3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在今天舉行的2020中國(太原)人工智慧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梅宏指出,我們正在步入一個軟體定義的時代。軟體已經滲透各行各業,並促進其發生深刻變化。
  • 試談軟體定義的本質、特徵、路徑和內涵
    本文嘗試談談軟體定義的本質、特性、路徑和內涵。    其中本質部分主要內容摘抄自梅宏院士相關報告及論文。    1軟體定義的技術本質    隨著「軟體定義網絡」的流行,近年來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同的「軟體定義」概念。
  • 鄔賀銓:計算無處不在,軟體定義一切,網絡包容萬物,連接隨手可及|...
    原標題:鄔賀銓:計算無處不在,軟體定義一切,網絡包容萬物,連接隨手可及|2017物聯網大會演講 2017中國(上海)國際物聯網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理事長鄔賀銓院士出席並做「物聯網的產業機遇與安全挑戰」開場主題報告。以下整理報告要點及部分PPT內容。
  • 質疑軟體定義一切
    1軟體定義亂像叢生  最開始是軟體定義網絡,  再後是軟體定義數據中心,  再再後來是軟體定義基礎構架,  現在時興起軟體定義一切,  可是遺憾的是軟體卻定義不了自己。為例,SDS之後還發展出來了軟體定義基礎架構 (SDI, Software Defined Infrastructure),軟體定義一切(SDX)。
  • 中科院院士梅宏履新,不久前公開反對馬斯克晶片植入人腦計劃
    【編輯/謝小丹 統籌/劉姝蓉】日前,國內首檔人工智慧科技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第三季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組成「機智見證團」。不過梅宏院士的工作單位已變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大白新聞注意到,前不久,梅宏剛公開反對馬斯克晶片植入人腦計劃。
  • 中國電子學會軟體定義推進委員會啟動會暨學術研討會通知
    語音播報   軟體定義技術發展迅速,催生出新的研究和產業熱點,甚至形成了軟體定義世界、軟體定義一切等概念認知軟體作為人類社會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軟體定義將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推手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為了團結全國各行業從事軟體定義相關工作的專家學者,組織開展軟體定義相關的學術交流、技術攻關、標準規範制定、人才培養等工作,中國電子學會已正式成立軟體定義推進委員會。
  • 軟體定義PLC——工業網際網路時代控制系統的技術變革
    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賦予了未來製造更大的靈活性,小批量、多品種和可定製這些生產方式也逐漸成為了可能,這也要求現代生產製造的核心技術——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更加靈活有擴展性。」為此,一種基於軟體定義的PLC控制系統開始受到業界的關注和重視,甚至被譽為「工業網際網路時代的新一代控制系統」。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控制系統呢?
  • 聞G起舞的湖南丨李新宇:軟體定義世界,軟體定義一切
    今天,2020網際網路嶽麓峰會開幕,李新宇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軟體定義世界,軟體定義一切,希望在未來七年將軟體打造成為長沙的一張靚麗名片。2008年拓維信息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目前公司市值約100億,在長沙民營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第六。
  • 萬物互聯的「家」
    隨著5G網絡的落地與人工智慧技術日漸成熟,作為物聯網主要應用領域之一的智能家居將帶我們走進萬物互聯的智慧生活。文/《環球》雜誌記者 張漫子  清晨6點,當主人還在熟睡,麵包機、咖啡機已經自動開始準備早餐,衛生間取暖設備、熱水器開始工作。
  • 從M2M到IoT理解萬物互聯的真實意義
    其中,可遠距離收集信息、發送指令的M2M(Machine to Machine,機器通信)模塊從手機和移動寬帶中延伸出來,得到了企業的大力重視與推廣。  究竟活躍於媒體版面的M2M、IoT是什麼?它們和現在炒得火熱的萬物互聯又有何聯繫?
  • 軟體定義光網絡故障恢復與資源分配
    軟體定義光網絡故障恢復與資源分配 SDN和EONs的結合會是未來光控制平面的有力解決方案之一,本文將從軟體定義光網絡中的故障恢復和資源分配兩個方面做簡短的介紹。
  • 軟體定義存儲未來,首屆軟體定義存儲峰會(SDSS)將在深圳舉辦!
    2019年4月23日,國內最專注的軟體定義存儲主題峰會,首屆軟體定義存儲峰會(SDSS)將在深圳舉行,此次峰會將以「軟體定義存儲未來」為主題,在軟體定義存儲發展的新時代,為軟體定義存儲的技術發展、方案應用寫下一個註腳。
  • 軟體定義存儲(SDS)的定義及其分類
    2013年10月Gartner發布2014年十大戰略技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有:軟體定義一切。Gartner認為:軟體定義一切囊括了在基礎設施可編程性標準提升下不斷增長的市場勢頭、由雲計算內在自動化驅動的數據中心互通性、DevOps和快速的基礎設施提供等。
  • IBM Spectrum Storage軟體定義存儲未來
    軟體定義存儲攻破數據孤島  據最新ESG 研究表明, 90%以上存儲專業人士預計超融合或雲時代下軟體定義存儲將在未來5年中為存儲領域帶來本質上的變革;其中,超過60%致力於部署軟體定義存儲應用。  那麼,軟體定義存儲為何受此推崇?到底具有多麼強大的能力使其擁有如此之魅力?
  • 軟體定義一切的時代 解放號定義軟體基礎設施
    中軟國際董事會主席、CEO陳宇紅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個世界正在進入「軟體定義一切」的時代。那在這個時代,誰來定義軟體?或者說誰能為定義一切的軟體提供基礎設施?陳宇紅期望中軟國際IT服務眾包平臺「解放號」能成為軟體的基礎設施。
  • 中科院院士梅宏:科技發展是把"雙刃劍",給人類帶來危害的科研寧願不做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交大人工智慧學院院長梅宏表示,AI相關技術毫無疑問對傳統的人文學科會是一個"賦能作用",不過,梅宏也承認,科技發展總歸是把"雙刃劍",科學家們儘可能的將科技向有意義的方面發展。"再極端的說,很多科研不應該做,我們認識到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更重的話,我們寧願不做它"。
  • 萬物互聯時代的興起及其邊緣算法效應
    以5G網絡技術為先聲,以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為基礎的「萬物互聯」時代正悄然而至,並呈現出一派「萬物生長」的多元化和智能化並存的狀態或景象。「萬物生長」靠什麼?「萬物生長」是萬物互聯時代的「人工物」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物理世界和以人為主體的社會世界的一種技術社會整體徵候或格局。
  • 五位院士、多位學者出席 這場堪稱「區塊鏈殿堂級」的學術會議談了...
    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鄭志明與數學物理學部院士王小云為此次會議的召集人。參會人士還包括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中國科學院院士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包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系統總體所所長尹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