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當文人墨客紛紛轉向考古中尋求書法的變化時,對漢字影響巨大的一個技術到來了——這就是現代印刷術。
為什麼說現代印刷術對漢字的影響巨大?
之前的印刷以雕版為主,文字的形態取決於匠人手寫的字體,儘管會有一些變化,但還是脫不開傳統書法的窠臼。
甚至大部分的雕版印刷字體,就是歐體、顏體、柳體。
形體變化大一些的,比如之前我介紹過的宋體,也是由楷書演變而來(一說是秦檜根據宋徽宗的瘦金書演變而成),宋體起筆的斜角、橫畫落筆的三角形、豎筆末尾的圓鈍等,都有楷書筆法的影響。
宋體的出現,代表著漢字在書法之外,又有了一套新的形態標準。
它不再以表現個人的情緒、個性和藝術追求為主,而是以規範、清晰易辨識為標準。
1916年,曾任西泠印社社長的丁輔之、丁三在兄弟模仿宋版書籍統一改型,設計出一套新的字體,他們將這一字體命名為「仿宋體」,又名「聚珍仿宋」。
1920年,仿宋體獲得政府批文,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國家認可的字體專利。
幾乎與此同時,橫平豎直、筆畫粗細接近一致、首尾方直無裝飾的黑體也出現在印刷物上。
據研究,大部分的學者認為:商務印書館在與日本的交流中,參考了日本哥特體鉛字的特點,結合西方無襯線體的樣式,自創了黑體字。
說到這裡就有幾個專有名詞要解釋一下了。
什麼是襯線體和無襯線體?
襯線指的是字母結構筆畫之外的裝飾性筆畫。
有襯線的字體叫襯線字體(serif);沒有襯線的字體,則叫做無襯線體(sans-serif)。
襯線體和無襯線體的分類起源於西方國家,主要適用於拉丁字母。
誰叫我們近代科技文化落後,沒有話語權呢。所以漢字也被迫接受了這一分類法。
宋體被歸入襯線體,黑體則被歸入無襯線體。
那什麼是哥特體呢?
哥特體代表一種字體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曾是風靡歐洲的手寫體。
拉丁文的哥特體長這樣:
日本哥特體長這樣:
為毛差別這麼大日本人還叫哥特體?
因為日文字體中黑體來源於西方的無襯線體。而西方無襯線字族裡有一種非常成功和重要的字體叫Gothic(哥德式的、哥特風格的),美國字體商Morris Fuller Benton在開發美式無襯線體時用「Gothic」命名,日本人跟著美國也把無襯線體叫Gothic了。
不得不說,我們近代文化還是從日本拿了不少東西回來。
就印刷字體而言,中日兩國在近一百年的時間裡,相互交流銅模和鉛字,日本向中國出口明朝體和黑體,中國向日本出口楷書體(日本叫「清朝體」)和仿宋體。
直到20世紀50 年代的前期,《人民日報》用的宋體鉛字銅模,仍然是中國印刷物資公司通過渠道進口日本的。
兩國共用同一鉛字字體的這種尷尬局面,一直延續到中日兩國分別實行了各自的簡化字方案才告結束。
這只能怪我們在近代落後的太久了。
包括美術字,我們也不得不去學習日本。
日本的美術字也稱為「裝飾文字」、「描繪文字」、「圖形文字」、「意匠文字」,主要是指出現在商業領域中的富於裝飾趣味的手繪字體。
從20 世紀20 年代開始,日本美術字進入到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的字體無論是形態還是結構都呈現較成熟的面貌,形式豐富,自成體系。
隨著日本對我國的侵略,日本美術字大量出現在中國的戶外廣告、海報和印刷品上。
同時,我國大量的美術工作者、文人也師法日本,設計和創造出大量美術字。
不過,這樣的美術字設計並不成系統,只是針對標題、廣告語、商標等單獨設計,真正成為字庫,還得等到上個世紀末電腦設計的興起。
我們得感謝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方正、漢儀、文鼎等字庫的堅持,正因為它們的堅守,等到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加入到了印刷體的設計行列之中。
同時字庫公司也有意識的吸納社會上出現的有個性、有特點的字體加以整理,創造出新的字體,甚至還出現了代為設計字體的業務。
——這個時候,才是漢字新一輪發展的開始。
本文為《趣說漢字書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鐘,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藝術素養。請加關注,看之前文章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