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結繩記事到創世神話中的倉頡造字,至今我們仍然在使用漢字。千年傳承讓漢字這一神奇的方塊字既古老又年輕。從北宋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到如今通過電腦實現雷射照排技術,黑、宋、仿、楷等字體「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成為如今的民族文化遺產。
「活字生香」展現場
7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將於24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展覽將以「活字」為主題,通過解讀活字藝術背後的故事及系列互動,引發公眾對瀕臨失傳的中國古老工藝的關注。
據悉,本次展覽計劃在上海、北京、揚州等地舉辦巡展,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舉辦的字體設計大獎賽也將同期舉行。
《漢語大字典》用印研所的「宋一體」排版正文,「黑一體」排版標題
通過展覽梳理「活字」歷史
上海是現代漢字印刷字體創寫的發源地,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研究室是目前社會上廣泛使用的「宋體、黑體、仿宋體、楷體」等漢字印刷字體的原始創寫者。2009年,「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項目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20世紀60-80年代,印研所創寫了宋、黑、仿宋、楷、標宋等十幾款字體,原創字稿至今保留。
至今,上海字模一廠仍保留著大量的金屬活字。這些活字雖然無法在印刷線上繼續「工作」,卻代表著漢字印刷字體歷史上的重要一環。
「漢字印刷從木刻鉛印到電腦印刷是如何演變的?黑、宋、仿、楷四種字體是如何適應我國現代印刷技術的?現代倉頡們是怎樣用心血和智慧讓印刷字體書寫技藝成為民族文化遺產的?從古代走來的活字怎樣和當今的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東介紹,「活字生香」展想要為觀眾帶來的不僅僅是賞心悅目的字體展,更是希望藉助這一展覽為觀眾解答「活字」的前世今生、歷史淵源。上海這座城市與活字的淵源,也可以在上海站的展覽中找到答案,
本次展覽將以字模活字藝術傳承傳播「走出去」為主題,以「活字工藝」為一條主軸,引領整個展覽的演繹與發展。共分為8個展館,分別是:古代活字,近代活字,當代活字,字體之美,古琴譜與活字的對話,活字迷宮與百家姓,活字體驗互動,活字藝術衍生品。
觀眾可以在遍布漢字的牆上尋找屬於自己的姓氏。
活字展廳通過活字實物陳列和詳細介紹,讓觀眾了解活字從哪裡來、為什麼需要活字、活字長什麼樣以及活字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同時通過活字藝術技藝展示,從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複雜的工藝步驟,從讓觀眾清晰地了解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在活字之美展廳,各種大小、顏色的筆畫懸垂在空中,通過分解的筆畫完成對宋、黑、仿、楷的字體展示,表現出不同字體的特點及吸引力。
在展覽的互動體驗部分,觀眾們可以自己動手,印製屬於自己的印刷作品;活字藝術衍生品區將展示一批基於印刷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使觀眾們更直觀地感受字體之美。
上海字模一廠副廠長劉現雲演示拓印鉛活字排版的《蘭亭序》。
上海是現代漢字印刷字體創寫的發源地
早在唐朝,中國就開始使用雕版印刷術,形成了以書法字體為基礎的印刷字體。如今我國常用的印刷字體中,楷體已有1000多年歷史,宋體有500多年歷史,黑體和仿宋體均有100年左右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直至1960年印刷字體還在沿用以前的銅模鉛字,活字缺損且字形陳舊雜亂。1956年-1959年間,國家連續公布4批簡化字,借簡體字刻字補換的契機,國內首個印刷字體研究室於1960年8月在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正式成立,組建起國內第一支印刷字體專業設計隊伍,分宋體、黑體、仿宋體、楷體等設計工作組,推陳出新,確立統一標準,開始革新印刷字體。
拓印好的油墨《蘭亭序》
傳統漢字印刷字體設計要經過鉛稿、劃線、勾描、填墨、描白五道工藝,完全由設計者手工勾勒潤色而成。至今,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研究室仍保留著當年設計師手工設計書寫的宋體、黑體、楷體、仿宋體等原稿總計超過15萬字。
這些印刷字體被各領域廣泛使用,如仿宋體廣泛應用於黨政機關文件、各類期刊正文等;宋體一號最先用於1965年版《辭海》正文字體;宋體二號用於1965年橫排版《毛澤東選集》正文字體等。
在發布會上,上海字模一廠副廠長劉現雲演示了用油墨拓印鉛活字排版的《蘭亭序》。這些鉛字都是上海字模一廠三四十年前的產品。當時,中國的書籍印刷還大都是用這樣的鉛活字排版印刷。1980年代末,以王選為代表的科學家發明了漢字雷射照排技術,中國傳統出版業從此「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數量巨大的鉛活字成了上海字模一廠的寶貴收藏。如今,上海字模一廠每年都在上海書展現場展示活字拓印,與活字相關的印刷體驗、文創開發成了廠裡的盤活「活字」資源的新方向。
據字體研究室主任胡丹介紹,目前研究室共設計了37種印刷字體,總計40多萬字。如今字體研究室裡,設計師手寫字體的景象不復存在,大家都在電腦上對新創字體悉心修正,「現在只有在設計最初字形的時候還是鉛筆打稿,但不會太多,大概幾十個字,此後都是用電腦打稿。」
印研所創製的部分字體廣泛應用於字典、毛選等讀物印刷
研究室還為2019年即將出版的新版《辭海》重新設計了宋體、黑體、網絡版字體三套新字體,共計9萬字。胡丹表示,展覽開幕式上將舉行電子辭海的字體首發儀式,希望以此引起公眾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關注。
「活字和印刷密不可分,作為新時代的上海印刷人,必須將『活字』這一歷久彌新的民族文化遺產好好傳承發揚,通過創新,賦予活字新的生命力。」 周東說。
此次展覽由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廠有限公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