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小恨加裡·施密特。為什麼呢?因為他讓我的心痛了整整兩周——十四天!
加裡·施密特是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現任美國密西根州凱爾文學院英語文學教授。《我摸到了一條魚》於2004年過得紐伯瑞兒童文學獎。2008年,《星期三的戰爭》再度榮獲紐伯瑞兒童文學獎。
他寫了一本適合少年兒童讀的書——《尋找朱庇特》。雖然我不是少年,更不是兒童,但是我讀了。作為一個初中教師,我覺得非常值得。
《尋找朱庇特》是2017年卡內基文學獎提名作品。由著名翻譯家馬愛農翻譯。
它是否是某提名作品我並不關心,關鍵是,它讓我心痛了,而且是兩周。準確地說,不止有心痛。或者更準確地說,相比之下,心痛其實只是一少部分。怎麼說呢?讀這本書,我首先感到震驚,其次感到震撼,最後感到欣慰。而心痛,是貫穿整個閱讀過程的深切體驗。
一、震驚:一個八年級小男生做了爸爸!
這裡的冬天似乎格外漫長。無法想像的漫天大雪。無法想像的零下10°甚至零下15°左右的奇寒天氣。冬天上學只能坐校車,可是,哈斯凱爾這個校車司機卻嘲笑了約瑟夫,甚至,哈斯凱爾跟約瑟夫的同學丹尼、傑伊鉑金斯、布裡安波斯和約翰沃爾一樣認為約瑟夫有精神病。
他有精神病嗎?
他差點幹掉那個老師。他不讓別人站在他身後。他不讓別人碰他。他也不肯進入狹小的房間。
還有,他不願穿橘黃色的衣服。他的身體一側,從右胳膊下開始,快到膝蓋,有一道猙獰的傷疤。
這種種跡象表明,約瑟夫跟其他孩子不一樣。
而且,他在亞當湖少年管教所待過兩個月。
而且,他有一個女兒!
他才讀八年級。才十四歲!他有 一個女兒!
她戴著一頂淺綠色的帽子,身上裹著一條淺綠色的毯子,小嘴打著哈欠,一雙漂亮眼睛看著他,她微微閃著光芒,就像最黑暗夜空中那顆最亮的星星——木星,朱庇特。她在照片上。他要找到她。而她——給予朱庇特生命的那個同樣十四歲的小女孩麥德琳,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迫切需要找到她——他的女兒——朱庇特,他黑暗心空最亮的那顆星。
初中階段有一個被專家稱之為「初二現象」的名詞。何為「初二現象」?「初二現象」是:「事故多發的危險階段」;「思想道德的分水嶺,學習成績的分水嶺,能力培養的分水嶺」;是「一道坎兒」。一部分學生適應環境脫穎而出,一部分不適應,會進入諸多麻煩狀態。
很明顯,《尋找朱庇特》的主人公是「初二現象」裡進入諸多麻煩狀態的一員。而且不是一般的麻煩。
二、震撼:麻煩生的一點一滴的蛻變
約瑟夫成了學校的麻煩,家長的麻煩。好些老師都不喜歡他。他父親也不願管他。可是,傑克的父母親卻來到學校領養了約瑟夫。
約瑟夫生活在一個冰冷的現實裡,他的心也成了一片冰涼。可是,總得有人來焐熱他,焐熱他的心。他們便是傑克和傑克的爸爸媽媽。
他們真真切切地改變了他。他們是怎麼改變約瑟夫這個「麻煩」的?打罵?說教?還是無休止的懲罰?NO!NO!他們只做了這些——
①參與家庭勞動
約瑟夫來到傑克家的第一天,是個星期五。他不讓傑克的媽媽擁抱他,也不肯跟傑克的爸爸握手。他很少說話,也不願意看看別人。
儘管傑克——一個六年級的小男生——跟他年紀相差不多,約瑟夫進了他們倆共同的房間也一言不發。
不過,當傑克爸爸吩咐他們倆去給奶牛擠奶時,約瑟夫沒有說什麼就去了。來到大穀倉裡,約瑟夫和傑克打開三包幹草,裝滿奶牛的食槽。約瑟夫不會擠奶。他只能站在旁邊背貼著牆看著。
我們中國家長教育孩子時,大多會說:Ta還小,不用Ta動手。洗碗Ta還小,洗不乾淨,容易把碗摔破;擦地Ta還小,還沒拖把高,怎麼拖得乾淨,Ta拖了我還要再拖一遍;煮飯Ta還小,淘米都淘不乾淨,怎麼把飯煮得熟……
可是,約瑟夫被領養的第一天,傑克的爸爸就對不會擠奶的約瑟夫說:你可以在一旁觀看,但是過了今天,你就要幫著幹活了。
第一天,傑克爸爸教他擠奶。第二天,約瑟夫嘗試學著摸羅茜的臀部,給它擠奶。他擠的很糟糕,因為擠奶的姿勢不對,羅茜將擠奶桶一腳踢翻了。
此時,我覺得有一段對話很有意思:
「我認為這裡有件事你需要做完,約瑟夫。」他說。「你這麼需要牛奶,或許你可以像普通人那樣從商店買點兒。」他說。「我不是需要那點牛奶。」爸爸說。他指著羅茜,「而是她需要你給她擠奶。」
在一個家庭裡,無論你多大點年紀,都是被需要的那個,這很重要。一家人吃完飯了,碗需要你洗;地板髒了,需要你拖地;菜園子裡的菜渴了,需要你澆水……這樣,你不是這個家庭裡可有可無的人,而是被需要的重要的一員。
參與各種各樣的家庭勞動,讓約瑟夫明白他是家裡被需要的重要的一員。勞動讓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樂,他漸漸有了笑意,漸漸敞開了心扉。
②讓約瑟夫與自己的兒子傑克同吃同住,一同上下學
誰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傑克的父母親會不知道?同學們都罵約瑟夫,要傑克別跟「那個神經病」一起玩兒,老師告誡傑克,不要跟約瑟夫一起鬼混。伊斯頓中學的大多數老師都不希望約瑟夫在這裡上學。副校長坎頓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誡傑克,約瑟夫「並不總是正常的」,要他「多留點神」。
這一切都沒改變傑克父母的想法,沒改變傑克。
第一天上學,約瑟夫討厭校車司機哈斯凱爾,不肯乘校車,傑克便毫不猶豫地跳下校車,跟約瑟夫一起走路上學。零下六度的天氣走路上學是什麼概念?「約瑟夫的耳朵別提多紅了就好像馬上要掉下來,在路上摔成碎片似的。」
當傑克晚上回家告訴爸爸媽媽他從現在起要和約瑟夫一起走路上學時,爸爸只問了一句:「是這樣嗎?」然後吩咐媽媽幫忙給兩個孩子準備保暖的毛衣、手套、帽子。
沒有呵斥,沒有嘲諷,沒有打罵,只有理解與支持。理解與支持才會架起孩子與孩子友誼的橋梁,才會架起孩子與父母之間愛的橋梁,才會讓約瑟夫品嘗到學習的快樂。
或許,這本書更適合爸爸媽媽們閱讀。尤其適合孩子處於「初二現象」階段的爸爸媽媽們閱讀,適合初二的教師們閱讀。
③幫約瑟夫尋找朱庇特
朱庇特是約瑟夫心底的痛,是他想要拼盡全力保護的人。他必須找到她——他可愛的女兒。哪怕只是看她一眼也好。自從她來到這個世界,他只看過照片上的朱庇特。而現在,麥德琳的父母希望朱庇特被一戶好人家收養,他們希望約瑟夫能夠在收養書上籤下自己的名字。因為他是朱庇特的父親。
最糟糕的是,約瑟夫的親生父親給朱庇特的收養設置了障礙,想從麥德琳的父母那弄到一張大額支票。
約瑟夫離家出走去布倫斯威克尋找朱庇特了。傑克和爸爸媽媽心急如焚,在大雪天開著車去尋找約瑟夫。
傑克比他爸爸媽媽還要著急。他在布倫斯威克找了好幾圈,從終於找到了約瑟夫。此時,約瑟夫正站在朱庇特代養媽媽家門前。
約瑟夫得到了傑克和傑克爸爸媽媽的支持。這是他最需要的。
三、 心痛又欣慰:約瑟夫死了,約瑟夫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故事的結局是令人心痛不已的。
約瑟夫的親生父親開著一輛嶄新的車,帶著一桿閃著金屬藍光的槍來到了傑克家。
他想帶走約瑟夫。約瑟夫意識到朱庇特被他父親賣了,不然,他這個懶鬼酒鬼怎麼可能有錢買嶄新的車?
當約瑟夫質問他時,你聽他是怎麼說的——
「我做了一個安排。」約瑟夫的爸爸說,「你反正也得不到她。而且我們需要一輛新卡車。我可不是做好人好事的大傻瓜——像他們那樣。」他指著我的爸爸媽媽。
約瑟夫的爸爸抓住了傑克,拿傑克當人質要挾傑克吧父母,說什麼也要帶走約瑟夫。此時,約瑟夫從傑克爸爸背後走出來,走向他的爸爸,換回了傑克。他上了嶄新的卡車,他跟著他的親生爸爸走了。可是,他爸爸把車開得飛快,開得超過了自己可控的範圍,差點撞上副校長坎頓先生的車,衝過那座標註了「斷橋」的牌子,開上了聯盟橋,掉進了河裡。
為了救支持他的傑克,約瑟夫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為這個,我更加心痛。
約瑟夫成為了一個為他人著想的真正的男子漢。為這個,我又異常欣慰。
將一個孩子教育成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有耐心,請打開加裡·施密特的《尋找朱庇特》這本書,讓加裡·施密特來教教你吧,無論你是一個初中生還是一個初中生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