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朱庇特:關注未成年人社會問題,年輕的錯誤不是人生的終結

2021-01-09 芸淡風傾愛讀書

未成年人生子,這種「三觀不正」的題材,放在今天,亞洲國家都未必敢拍。

然而有一部2006年的日劇《14歲的母親》,沒有賣慘,沒有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去攻擊當事人和他們的家庭,真實展現了一對普通的少男少女的人生重大抉擇和為此付出的一切。

這也是我很喜歡的日本男演員三浦春馬主演的第一部電視劇。

14歲的未希(志田未來 飾)認識了比自己高一年級的男生桐野智志(三浦春馬 飾),兩人開始交往,初嘗禁果,未希意外懷孕。

本該無憂無慮的少女,一夕之間,難以接受自己身份和責任的突然轉變。她可以哭鬧,或者像桐野一樣選擇逃避,聽家人和朋友的勸,放棄這個生命。

但在糾結的過程中,也給了她反思和緩衝的時間。未希反倒愈發堅持想要把小孩生下來。14的母親未希面對的是荊棘叢生的艱難之旅,光是周遭的反對和輿論壓力,就已經是生命難以承受之輕,但她依然決定和肚裡的孩子一起走下去。

他們絕對不是那種無所畏懼,肆無忌憚的壞孩子,只是發乎情,沒有止乎禮;

他們也不是完全年幼無知,意氣用事,反而就是在這種突如其來的責任中,不斷經歷著和社會各方的交涉,摩擦,妥協和掙扎,然後更堅定堅強地承擔起,對他們來說為時尚早的責任。

透過這部劇,觀眾可以重新看待不同立場下的母親:

早早化身外婆的母親,年幼生子的少女,還有堅定守護在母親背後的人,以及被母親們守護的孩子。

如果你把這部電視劇,僅僅看為能慫恿未婚少女化身不負責任的母親,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的不良劇,又或者是刻意美化洗白社會問題的毀三觀爛劇,那我只能說,要麼沒看劇,要麼看不懂劇。

一個面向大眾的電視劇,要怎麼在這種微妙敏感的話題上,拿捏分寸,傳遞正面三觀,確實不易;但這不是拿來拒絕這種電視劇的理由——電視劇可以禁止,現實的問題呢?

視而不見,隻字不提,問題也不會自然消失。

故意忽視,只會更嚴重。

三浦春馬作品合集:留下驚豔作品的銀髮少年,過早變成了天空

所以當我看到,兩屆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得主、《星期三的戰爭》《周末圖書館》作者加裡·施密特,以他特有的簡潔克制的筆調,要去探討這個社會話題時,我很想看看,一個用兒童視角寫作的作家,要如何切入,去講述禁忌故事——

《尋找朱庇特》

(一)太美的承諾因為太年輕——不成熟的愛情,也是心動

問題少年約瑟夫13歲就成為了一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女兒名字就做朱庇特,孩子的媽媽麥德林也是一個孩子。

很多人都會潛意識裡,認為一定是家庭溫暖的缺失,人格教育的缺陷,孤獨寂寞的兩個孩子的叛逆,造成了錯誤的結合。

我也承認,早戀可能引起的後果,確實是年幼的當事人不能輕易承擔的責任。

這也是當下,社會,學校和家庭,在引導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正確看待懵懂美好的「早戀」情懷的重要原因。

遏制情感,絕無可能。引導不是強壓,

因為孩子即使年幼,也是有血有肉有感覺會難過的獨立個體,他們不是機器人,可以按照設定好的程序,絕不出錯,絕不越軌。

《尋找朱庇特》裡,沉默寡言的約瑟夫,打開心扉,對傑克分享了自己對麥德林的感覺,

他們可以靜靜地待在一起。只要握住她的手,他內心就熱乎乎的。即使她難產離去,他有時仍能感覺到她的手。

不成熟的愛情,也可能是認真的怦然心動。這份真情實感,依然值得被尊重。

我最好的朋友,在學生時期,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當年看來,盪氣迴腸,形形色色的早戀。

她媽媽不僅知道,而且會溫和地提醒她,要注意什麼,要明白自己的底線,要先確保作為學生好好學習的本分。

所以,伴隨著懵懂的情愫,她對戀愛關係的認知也在逐步加深,更有正確的主見,也更有掌控感和分寸感。

比起我們這些年近20才開始陷入無腦愛情的愛恨糾葛,患得患失,要死不活,汲汲營營,她比我們都顯得更加成熟理智,遊刃有餘。

我當然不是提倡早戀,只是任何一種經歷,如果不可避免,不如用更寬容和積極的心態,去看待自己的得失,積累自己的收穫,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二)一夜長大——能力關乎年紀,承擔責任的勇氣人皆有之

《尋找朱庇特》也好,《14歲的母親》也好,都不約而同塑造了雖然迷惘脆弱,但是還是努力承擔起自己的行為和責任的未成年主人公。

最近看到國產劇《以家人之名》提到,長大未必是以成年年齡作為標誌,一定有哪個瞬間,只有自己知道的瞬間,你會清晰地感受到,你長大了——

其實就是一種責任感的自覺。

儘管約瑟夫也僅僅只是一個孩子。但他一直渴望能夠把朱庇特帶在自己的身旁。

他未必能從現實條件上,承擔起照顧一個孩子的所有責任,這種能力一定是未成年人所不具備的,所以社會才會去引導他們不要過早觸碰。

但責任心不分年齡,這份自知自覺,其實很多心智不成熟的成年人也未必具備。

因為明白自己身份的轉變,責任的加重,也讓他發生了正面的改變。

有時候,壓力,挫折,意外,是成長的陣痛,但同時也是能讓自己蛻變的經歷。

(三)避免悲劇發生很重要,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重塑更急迫

社會大部分的關注度,總是在負不起責任的未成年父母,追究錯誤行為和責任,無辜孩子被篤定的悲慘人生。

但其實,可以有另一種包容心態,去接納這個事實,去接納惴惴不安的當事人。

《尋找朱庇特》裡,約瑟夫認識了同齡人的傑克和他充滿愛和包容的大家庭。他們的理解、包容,還有愛,讓他勇敢放下對外界的助力他在尋找與救贖的路上,不斷前行,不斷收穫。

如果連應該為此負起責任的成年人,面對這樣尷尬的現狀,都認為這輩子就這麼毀了,自暴自棄,這些人生還沒開始,就被迫宣告結束的孩子們,要怎麼面對接下來的一地雞毛?

承認錯誤不是結局,彌補的後續更關鍵。

關注未成年當事人的心理狀態,才能讓他學會承擔起自己行為的後果,成長為更好的人,這才是最最好的發展。

恐婚恐育的我,也曾經思考過,有一天我的孩子,成為受害者怎麼辦?如果他成為加害者,我又該怎麼辦?

不管怎樣,我都想告訴他/她,這不是一件合適正確的事,甚至這就是錯誤,但是如果發生了,爸爸媽媽會和你一起面對和承擔,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須要有意識,要去做出改變和彌補。

人的一生都會犯錯,每個成年人也未必可以做到毫無瑕疵。真的沒有立場站在道德制高點,將所有責任推卸給孩子——

養不教,永遠是父之過。熊孩子背後,一定是不夠格的父母。

《14歲的母親》這部劇後,未成年的haruma也是從此劇開始,每部作品都會當爸爸,被人調侃「馬必懷」——

現在想來,他也不過是個少年,甚至很多作品他也未成年。

人設不是演員的責任,這種看似無傷大雅的調侃,對他而言,是不是也是不舒服的評價和標籤,是不是一種傷害,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了。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真的太不容易了。成年人更要謹言慎行,不要去傷害他們,童年的傷害,往往會伴隨一生。

每當我看到無數駭人聽聞的社會新聞,尤其是牽扯到未成年人的時候,總是很難過,我們不是常說孩子們都是小天使——那他們受傷害,或者走錯路,是誰的問題?

所以我真的很喜歡,《尋找朱庇特》這樣溫柔而令人心碎的作品,不要強壓,不要粗暴,不要逃避,不要事不關己,溫和勇敢地面對,人生不會輕易結束。

作者:小冒,同名帳號「芸淡風傾」,年讀110+本書,兩大視頻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相關焦點

  • 《尋找朱庇特》遇見愛、失去愛,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淪陷還是救贖
    如果這是一篇社會新聞的標題,你可能第一反應是荒唐、可笑吧。自己都還是孩子,如何能承擔起父親的責任,去養育一個孩子?確實,他不能,但他卻沒有因此放棄過對女兒的愛和追尋,這個人就是《尋找朱庇特》裡的主人公約瑟夫。
  • 《尋找朱庇特》:震驚,震撼,欣慰:一個麻煩生的蛻變之旅
    他寫了一本適合少年兒童讀的書——《尋找朱庇特》。雖然我不是少年,更不是兒童,但是我讀了。作為一個初中教師,我覺得非常值得。《尋找朱庇特》是2017年卡內基文學獎提名作品。由著名翻譯家馬愛農翻譯。它是否是某提名作品我並不關心,關鍵是,它讓我心痛了,而且是兩周。準確地說,不止有心痛。或者更準確地說,相比之下,心痛其實只是一少部分。怎麼說呢?
  • 構建社會支持體系全方位保護未成年人
    比如,北京市大興區檢察院充分利用轄區內的各種社會資源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幫助,成功幫助涉罪未成年人解決復學問題,並以此為契機與相關部門協調就解決大興戶籍涉罪未成年人的復學問題建立工作機制。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南區檢察院的幫教顯現成果,幫教對象無一重新犯罪,無違法違紀行為發生。     江蘇省江陰市檢察院的探索很有特色。
  • 關注!關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兩部法律修訂
    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時有發生,觸目驚心。而根據修改前的刑法規定,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需承擔刑事責任。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孩子犯罪後因未到刑事責任年齡免於刑罰,多年後居然再度犯案,且手法更加殘暴……民之所呼,法之所向。
  • 大推力火箭之爭:「阿瑞斯」PK「朱庇特」(圖)
    第二,「過於複雜」的評價也是錯誤的。如果仔細的研究過我們提出的方案,其實不難發現在ISS的返回任務完成之前,我們並不需要使用運載能力最強的「朱庇特」232火箭系統。我們首先研製的是「朱庇特」120火箭,它的運載能力不是太大,只比「阿瑞斯」1號多20噸,但是足夠滿足今後幾年的任務需求。
  • 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
    日前在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共青團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的「如何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社會評議會上,在多部影視作品中都有精彩演出的演員劉奕君回憶自己追星的經歷時這樣說道。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超過九成。行動裝置智能化讓年齡不再成為觸網門檻。
  • 深圳虐童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其背後的家庭問題引人深思
    圖片來自 攝圖網近日,一篇題為《又現虐童視頻,跪求轉發找到受虐女孩並報警》的推文,這段視頻在網上流傳,引起轟動,各大媒體紛紛關注,網友也紛紛表示擔憂。最高檢:未成年人長期受虐待,檢方可提起公訴近年來,性侵、虐待兒童惡性案件屢屢發生,嚴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必須予以堅決嚴懲。最高檢發布3起指導性案例旨在通過指導案例明確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中的法律適用疑難問題,統一認識,準確適用法律,提升辦案質效。
  • ...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描繪「生存在數位化中的未成年人」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新民晚報·新民網】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共同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長時間網課對學生視力的影響值得關注。調查發現,未成年人主要通過手機上網,佔比達到75%以上,而用電腦上網的未成年人僅佔14%。按一節網課40分鐘計算,大部分學生在疫情期間每天用手機連續聽課4~6小時,時間過長,上課效果不太好,且手機屏幕較小,易造成未成年人視力損傷。
  • 黃有光:你有這種顯然的錯誤嗎?「頂峰-終結」法則
    網易研究局邀請長期從事快樂研究的全球知名華裔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有光解讀快樂的秘密。NO.025 你有這種顯然的錯誤嗎?「頂峰-終結」法則傳統經濟學假定人們是有完全理性的。但心理學與近來的行為經濟學發現,人們有很多不完全理性的偏好與行為。這次文章,我們先討論著名的「頂峰-終結」 法則。
  • 靳玉萌: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築牢法治屏障
    ,正是要回應社會關切、關注堵點痛點、滿足群眾需求,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突出家庭教育,完善學校、幼兒園的教育、保育職責;增設「網絡保護」專章,努力實現對未成年人的線上線下全方位保護;增設「政府保護」專章,細化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職責……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為做好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法律保障。
  • 當朱諾遇上朱庇特
    要知道,木星以朱庇特的名字命名,朱庇特可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而朱諾是朱庇特的妻子,也是唯一能看清他真實面目的神。這次科學家用「朱諾」命名探測器,是希望可以藉助它對木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速度太快也不是一件好事,如何控制它的速度是一個難題。好在通過精確的計算,科學家們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當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抵達木星後,還會進行軌道調整,最終將進入周期為14天的木星探測軌道,也就是說,它在這個軌道上運轉一圈需要14天。科學家計劃讓它在這個軌道上飛行37圈,大概要飛行500多天,隨後,它將在2018年2月左右墜入木星大氣層燒毀。
  • 未成年人侵權歸責原則研究
    ,其故意或過失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對未成年人侵權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  總之,不同的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不同的理念及價值選擇,也達到了不同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是侵權行為法理論與實踐必須首先應予關注的問題。  (二)未成年人侵權歸責原則的選擇標準  未成年人侵權歸責原則的確定是立法者基於我國國情及法制理念所作的選擇。正確的歸責原則的確定,不但應保護未成年利益,有利於其成長,而且要切實保護被侵權人合法權益。
  • 追究低齡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芻議
    如果低齡未成年人頑劣霸凌、多次欺凌他人甚至屢教不改的,一旦有上述兩種行為,就可以追訴,如果是被人欺凌後忍無可忍而實施殺人或者傷害行為的,一般不屬於情節惡劣;第二是從社會影響的角度去把握,如果低齡未成年人的殺人行為或者傷害行為造成極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就可視為情節惡劣;第三是從後果上看,如果造成多人死傷的,或者以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父母等尊親屬的或者殘害嬰幼兒的,則都可視為情節惡劣。
  • 未成年人犯罪不入檔案!浙江封存未成年犯罪記錄,不影響入學就業
    檔案對於我們人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有過犯罪記錄,在上大學和找工作的時候有犯罪記錄影響很大。近些年我們在微博上可以看到,有很多未成年犯罪的案件,其中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便是前段時間發生的大連男孩殺人案,在犯下了如此惡劣的案件後,大連男孩僅僅被收容教養3年,而這也是未成年犯罪最嚴厲的措施了。那麼,這些未成年犯罪者所犯下的罪行會被寫進檔案裡嗎,長大後可以和平常人一樣上學,工作嗎?
  • 朱棣文:我有一些人生經驗,和年輕科學家分享
    朱棣文在演講中,與年輕科學家分享了科研和生活中的一些人生經驗。這一主題不僅適用於成長中的年輕科學家,實際上,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重要。正如朱棣文所說,在職業生涯中後期,我們也常常面臨著自問對錯的捫心回想;如果覺得是錯的,又該如何做出改變並有所作為?而他在演講中逐漸揭曉這一問題的答案:樂於熱愛,當下即未來。
  • 朱棣文:我有一些人生經驗,和年輕科學家分享
    朱棣文在演講中,與年輕科學家分享了科研和生活中的一些人生經驗。人物介紹:朱棣文(Steven Chu),美國華人物理學家,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因「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199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保護未成年人遠離電子菸,這些悅刻店主說:不是所有潮流都值得追隨
    在悅掌柜App裡,許多悅刻店主也分享了保護未成年人遠離電子菸的暖心故事:來了個16歲的還在上學的小朋友,被我看出來未滿18,我跟他說了句「不是所有潮流都值得追隨」。——安徽蚌埠市店主6月中旬的一天,兩個背書包的小孩來買一次性的悅刻,約摸14.15歲左右,我一口回絕。
  • 未成年人網絡行為調查的社會學意義
    過去20多年,網絡社會學一直是我國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一段時間內還形成了「網絡社會學」討論和研究的熱潮。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網絡社會學」的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過去20多年,網絡社會學一直是我國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一段時間內還形成了「網絡社會學」討論和研究的熱潮。
  • 商業社會瀕臨五大終結 管理邏輯也面臨五大挑戰
    意味著我們需要討論的重要問題都變了。一、當未來已來,五大終結舊觀念終結?時間坐標變了,對我們做管理的人挑戰非常大,因為管理中,我們比較在意經驗,比較在意案例,比較在意過去的解決方案,我們以前都是根據過去來管理現在的。這些舊的觀念可能要終結。甚至我們對創新概念的理解都要更新。
  • 安格爾巨幅油畫《朱庇特與忒提斯》首次現身中國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780-1867)《朱庇特與忒提斯》,1811年,布面油畫,327cm×260cm。    展覽集中呈現了法國學院派這一藝術史上重要流派最璀璨奪目的傑作,參展的10 3件作品均來自世界聞名的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和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包括傑出的藝術大師多米尼克·安格爾、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帕斯卡·達仰-布弗萊、弗朗索瓦·呂德和保爾·郎度斯基等人的重量級作品,觀眾可一覽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國藝術以及法國社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