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生子,這種「三觀不正」的題材,放在今天,亞洲國家都未必敢拍。
然而有一部2006年的日劇《14歲的母親》,沒有賣慘,沒有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去攻擊當事人和他們的家庭,真實展現了一對普通的少男少女的人生重大抉擇和為此付出的一切。
這也是我很喜歡的日本男演員三浦春馬主演的第一部電視劇。
14歲的未希(志田未來 飾)認識了比自己高一年級的男生桐野智志(三浦春馬 飾),兩人開始交往,初嘗禁果,未希意外懷孕。
本該無憂無慮的少女,一夕之間,難以接受自己身份和責任的突然轉變。她可以哭鬧,或者像桐野一樣選擇逃避,聽家人和朋友的勸,放棄這個生命。
但在糾結的過程中,也給了她反思和緩衝的時間。未希反倒愈發堅持想要把小孩生下來。14的母親未希面對的是荊棘叢生的艱難之旅,光是周遭的反對和輿論壓力,就已經是生命難以承受之輕,但她依然決定和肚裡的孩子一起走下去。
他們絕對不是那種無所畏懼,肆無忌憚的壞孩子,只是發乎情,沒有止乎禮;
他們也不是完全年幼無知,意氣用事,反而就是在這種突如其來的責任中,不斷經歷著和社會各方的交涉,摩擦,妥協和掙扎,然後更堅定堅強地承擔起,對他們來說為時尚早的責任。
透過這部劇,觀眾可以重新看待不同立場下的母親:
早早化身外婆的母親,年幼生子的少女,還有堅定守護在母親背後的人,以及被母親們守護的孩子。
如果你把這部電視劇,僅僅看為能慫恿未婚少女化身不負責任的母親,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的不良劇,又或者是刻意美化洗白社會問題的毀三觀爛劇,那我只能說,要麼沒看劇,要麼看不懂劇。
一個面向大眾的電視劇,要怎麼在這種微妙敏感的話題上,拿捏分寸,傳遞正面三觀,確實不易;但這不是拿來拒絕這種電視劇的理由——電視劇可以禁止,現實的問題呢?
視而不見,隻字不提,問題也不會自然消失。
故意忽視,只會更嚴重。
三浦春馬作品合集:留下驚豔作品的銀髮少年,過早變成了天空
所以當我看到,兩屆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得主、《星期三的戰爭》《周末圖書館》作者加裡·施密特,以他特有的簡潔克制的筆調,要去探討這個社會話題時,我很想看看,一個用兒童視角寫作的作家,要如何切入,去講述禁忌故事——
《尋找朱庇特》
(一)太美的承諾因為太年輕——不成熟的愛情,也是心動
問題少年約瑟夫13歲就成為了一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女兒名字就做朱庇特,孩子的媽媽麥德林也是一個孩子。
很多人都會潛意識裡,認為一定是家庭溫暖的缺失,人格教育的缺陷,孤獨寂寞的兩個孩子的叛逆,造成了錯誤的結合。
我也承認,早戀可能引起的後果,確實是年幼的當事人不能輕易承擔的責任。
這也是當下,社會,學校和家庭,在引導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正確看待懵懂美好的「早戀」情懷的重要原因。
遏制情感,絕無可能。引導不是強壓,
因為孩子即使年幼,也是有血有肉有感覺會難過的獨立個體,他們不是機器人,可以按照設定好的程序,絕不出錯,絕不越軌。
《尋找朱庇特》裡,沉默寡言的約瑟夫,打開心扉,對傑克分享了自己對麥德林的感覺,
他們可以靜靜地待在一起。只要握住她的手,他內心就熱乎乎的。即使她難產離去,他有時仍能感覺到她的手。
不成熟的愛情,也可能是認真的怦然心動。這份真情實感,依然值得被尊重。
我最好的朋友,在學生時期,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當年看來,盪氣迴腸,形形色色的早戀。
她媽媽不僅知道,而且會溫和地提醒她,要注意什麼,要明白自己的底線,要先確保作為學生好好學習的本分。
所以,伴隨著懵懂的情愫,她對戀愛關係的認知也在逐步加深,更有正確的主見,也更有掌控感和分寸感。
比起我們這些年近20才開始陷入無腦愛情的愛恨糾葛,患得患失,要死不活,汲汲營營,她比我們都顯得更加成熟理智,遊刃有餘。
我當然不是提倡早戀,只是任何一種經歷,如果不可避免,不如用更寬容和積極的心態,去看待自己的得失,積累自己的收穫,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二)一夜長大——能力關乎年紀,承擔責任的勇氣人皆有之
《尋找朱庇特》也好,《14歲的母親》也好,都不約而同塑造了雖然迷惘脆弱,但是還是努力承擔起自己的行為和責任的未成年主人公。
最近看到國產劇《以家人之名》提到,長大未必是以成年年齡作為標誌,一定有哪個瞬間,只有自己知道的瞬間,你會清晰地感受到,你長大了——
其實就是一種責任感的自覺。
儘管約瑟夫也僅僅只是一個孩子。但他一直渴望能夠把朱庇特帶在自己的身旁。
他未必能從現實條件上,承擔起照顧一個孩子的所有責任,這種能力一定是未成年人所不具備的,所以社會才會去引導他們不要過早觸碰。
但責任心不分年齡,這份自知自覺,其實很多心智不成熟的成年人也未必具備。
因為明白自己身份的轉變,責任的加重,也讓他發生了正面的改變。
有時候,壓力,挫折,意外,是成長的陣痛,但同時也是能讓自己蛻變的經歷。
(三)避免悲劇發生很重要,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重塑更急迫
社會大部分的關注度,總是在負不起責任的未成年父母,追究錯誤行為和責任,無辜孩子被篤定的悲慘人生。
但其實,可以有另一種包容心態,去接納這個事實,去接納惴惴不安的當事人。
《尋找朱庇特》裡,約瑟夫認識了同齡人的傑克和他充滿愛和包容的大家庭。他們的理解、包容,還有愛,讓他勇敢放下對外界的助力他在尋找與救贖的路上,不斷前行,不斷收穫。
如果連應該為此負起責任的成年人,面對這樣尷尬的現狀,都認為這輩子就這麼毀了,自暴自棄,這些人生還沒開始,就被迫宣告結束的孩子們,要怎麼面對接下來的一地雞毛?
承認錯誤不是結局,彌補的後續更關鍵。
關注未成年當事人的心理狀態,才能讓他學會承擔起自己行為的後果,成長為更好的人,這才是最最好的發展。
恐婚恐育的我,也曾經思考過,有一天我的孩子,成為受害者怎麼辦?如果他成為加害者,我又該怎麼辦?
不管怎樣,我都想告訴他/她,這不是一件合適正確的事,甚至這就是錯誤,但是如果發生了,爸爸媽媽會和你一起面對和承擔,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須要有意識,要去做出改變和彌補。
人的一生都會犯錯,每個成年人也未必可以做到毫無瑕疵。真的沒有立場站在道德制高點,將所有責任推卸給孩子——
養不教,永遠是父之過。熊孩子背後,一定是不夠格的父母。
《14歲的母親》這部劇後,未成年的haruma也是從此劇開始,每部作品都會當爸爸,被人調侃「馬必懷」——
現在想來,他也不過是個少年,甚至很多作品他也未成年。
人設不是演員的責任,這種看似無傷大雅的調侃,對他而言,是不是也是不舒服的評價和標籤,是不是一種傷害,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了。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真的太不容易了。成年人更要謹言慎行,不要去傷害他們,童年的傷害,往往會伴隨一生。
每當我看到無數駭人聽聞的社會新聞,尤其是牽扯到未成年人的時候,總是很難過,我們不是常說孩子們都是小天使——那他們受傷害,或者走錯路,是誰的問題?
所以我真的很喜歡,《尋找朱庇特》這樣溫柔而令人心碎的作品,不要強壓,不要粗暴,不要逃避,不要事不關己,溫和勇敢地面對,人生不會輕易結束。
作者:小冒,同名帳號「芸淡風傾」,年讀110+本書,兩大視頻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