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本期原創作者小蓓,我們人類會將我們不同的年齡段分為童年、青年、壯年、老年之類的,不同的期間內行為模式都是不一樣的,那麼在飼養蝸牛的時候我們也能將其分為四個生長期,小蓓下面就會帶大家看看它們這些期間內的飼養,以及在繁殖後,我們可以採用的三種孵化蝸牛的方法。
幼蝸
幼蝸體質嬌嫩,是蝸牛一生中最難照料的階段,應精心餵養。飼養池或盆要隔3~5天衝洗1次,每天清除糞便、雜物及飼料殘渣,以防病菌和蟲害。幼蝸孵化出來2~3天內不吃不動,3天後才漸漸活動,攝食卵殼,這時可用菜葉把它引誘出來,轉入飼養池中。飼料用新鮮、細嫩、多汁、易消化、營養豐富的菜葉,同時搭配些米糠、麥麩、稀飯等精飼料用開水燙軟或炒煮,粘在菜上讓幼蝸採食。要注意補充鈣質和掌握適宜的放養密度。
生長蝸
1月齡後的蝸牛稱為生長蝸。此時應增加飼料,早、晚各餵1次。溫度在24℃~34℃範圍內生長最快,要注意溼度和通風。如果溼度不夠,要用噴霧器噴水,低溫時噴熱水,高溫時噴冷水。放養密度,一般2月齡每平方米1000~2000隻,3月齡700~800隻,4月齡250~300隻。
生長後期蝸
蝸牛已具備繁殖能力,為促使早產卵、多產卵,應多餵鮮嫩多汁的菜葉、南瓜、西瓜、地瓜、水果等的皮渣,並多搭配一些精飼料。飼養溫度23℃~30℃,空氣相對溼度80%,每平方米放養100~150隻。
種蝸
每天早、晚各餵1次青菜、瓜果皮等多汁飼料。飼養溫度26℃~30℃,空氣相對溼度80%在活動期間,每天淋水1次,同時注意清潔和通風。
蝸牛的繁種
蝸牛在交尾後10~15天便開始產卵。產卵期間要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事先選擇好產卵地點,一般為鬆軟潮溼的泥土地為宜。蝸牛每年可產卵3~5次,第一次性成熟並產卵,往往產卵量較少,以後會慢慢增加,最多可達700粒以上。每年的4~10月份都是蝸牛的產卵季節,其中除了7月和10月,其他時間均是是產卵高峰期。需要注意的是,在適宜條件下,蝸牛每年的第二次產卵無論是在數量或質量上都是較好的,應注意採集。
收集時可將卵穴的泥地輕輕撥開,小心取出卵粒。也可連土帶卵一起剷出放入孵化箱進行孵化。要選呈淡黃色或乳白色、有鈣質外殼、粒大而飽滿的優質卵進行孵化。取回的卵粒應妥善放好,切忌暴曬或浸泡。蝸牛卵的孵化溫度為20℃~35℃,最適宜的溫度範圍是25℃~30℃。孵化期間,空氣相對溼度應保持在70%左右,以用手緊握泥沙,泥沙成團,兩三滴水從指縫流出為佳。
1.缸孵化法:準備一潔淨的水缸,缸底鋪一層3~5釐米厚的孵化土,孵化土可用菜園土和沙以2:1的比例配成。將卵放於孵化土表面,卵上蓋一層紗布,每天觀察缸內的溫度及孵化土的溫度,視具體情況適當地灑些水於紗布之上,注意不可過溼。在適合的孵化條件下,經過7~10天,即可孵化出幼蝸牛。
2.無土孵化法:取一水盆或木箱,內鋪一層1.5釐米厚的溼海綿。把卵置於溼海綿上,再蓋上2層溼紗布,保持紗布的溼潤。在適合的情況下,7~10天也可孵出幼蝸牛。
3.布孵化法:在缸內或木箱內鋪上孵化土3~5釐米厚。然後鋪上一塊棉布,將卵置於棉布上,在缸口或箱口遮蓋一塊溼布,再蓋上蓋。保持適宜的溼度和溫度。7~10天可孵出。由於蝸牛卵較為脆弱,在孵化時不要輕易翻動,以防破損。人工養殖蝸牛一般都採用人工孵化的方法。幼蝸牛剛出殼時體質較差,活動能力不強,對環境的適應力也較低,而且對於溼度及溫度的要求比較高,所以要特別加強管理。
此時應避免強光,加強保溫、保溼措施。溫度宜在25℃~30℃,空氣相對溼度在60%~80%。幼蝸牛的飼養密度不可過大,一般2000~3000隻/平方米為宜。投餵的飼料應是鮮嫩多汁的青飼料,同時輔助投餵一些人工精飼料。日常要注意清潔衛生,及時清除殘食和糞便,使幼蝸牛生活在一個乾淨的環境中。
小蓓說完這些也不知小夥伴有沒有看進去,那這裡就再總結一下,蝸牛幼期的時候太嬌嫩,所以最難掌握飼養的度,之後就還好。繁殖的話,產卵的地點我們首先要給其選擇好,第一次產卵的數量可能會很少,但是會越來越多的。孵化這些卵小蓓列舉了三種方法,總的來說,都需要保溼保溫,乾淨整潔。你見過什麼樣的蝸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