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詞家》 陳樂融 著 華文出版社 2011年3月版,28.00元
這批臺灣作詞人
當年是怎麼的
3月16日,臺灣著名音樂人陳志遠因患結腸癌離世。身後留下《一剪梅》《再回首》《逍遙遊》《酒幹倘賣無》《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一場遊戲一場夢》等無數流行金曲。
陳志遠是臺灣飛碟唱片公司 「五陳」(陳大力、陳秀男、陳志遠、陳樂融、陳耀川)之一,他的創作活躍期,也正好是臺灣流行樂壇的黃金時代(上世紀80-90年代),多種樂風同臺競技,無數張專輯長銷不衰,臺灣一時成為華語樂壇的熱土。
和陳志遠同時代的,還有一群職業作詞人。他們多才多藝,因各種機緣加入流行音樂的生產流水線,久居幕後,在個人寫作和商品定製之間往復來回,見證原創流行樂的高歌猛進,也備嘗在唱片業打拼的窘迫艱辛。
本月,「五陳」之一的陳樂融新推出一本訪談集,收錄作者與14位頂尖臺灣作詞家的深度交談。用樂評人馬世芳的話來說,「這本書赤裸裸攤開了音樂產業針對歌詞的下單、採購、競標、量產流程:作詞人得先攻克唱片公司內部企劃、製作、營銷的關卡,順應業主陰晴不定的品味,才有機會正式面對市場的考驗。嘔心瀝血的作品屢改屢退或被擅自刪修得面目全非,更是唱片圈的常態。」獨立書評版特別精選了部分內容,一窺那個盛景時代的娛樂生態。
林秋離:
我寫的歌一定要養得起老婆
出道時間:1985年
曾任職唱片公司:可登、點將、大潮、海蝶
代表作:劉德華《謝謝你的愛》、黃鶯鶯《哭砂》《黑夜白天》、張惠妹《聽海》《剪愛》、蔡琴《太陽出來了》《點亮霓虹燈》、範怡文《一生情一生還》等
寫歌的錢當晚喝酒喝掉
我退伍回來二十一歲,下午跑藥房業務,常翹班溜到安和路一家民歌餐廳寫東西。我從小有個志向想當作家,寫小說、散文,但又沒有膽子去投稿,積了一大堆手稿。
那個民歌餐廳有駐唱歌手黃大軍跟周治平,他倆那時還沒正式跟唱片公司籤,但黃大軍驕傲地告訴我,最近有幾家唱片公司在找他。意思是:你別看我這樣子,明天我就紅了!
後來跟他們去晚上駐唱的地方,認識洪光達、馬兆駿、梁弘志、陳小霞,比較有名的是梁弘志,已經發表了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其他人還在蠢蠢欲動中。陳小霞有天說:「你一天到晚跟我們混也不是辦法,要不要寫寫歌?有錢賺。」她就給我一個曲子,填了詞,給我三千元。梁弘志也給我曲子填詞,不錯,又拿了三千多。當然錢晚上一定是喝掉的。那兩首歌我完全不記得名字。
妻子是我取悅的唯一客戶
我後來寫《一生情一生還》,因為美玲(熊美玲,林秋離的妻子兼作曲搭檔)的選擇對我是一種肯定、對窮小子的肯定,是一種託付。我就告訴她,我會把寫歌當一個事業來做,我有計劃、有條件、有藍圖地來寫歌。
我寫歌絕對不是靠靈感的,而是有目的、有任務性的。第一個,我要確保她喜歡我的詞,因為我們合作全部是用填的,她先有曲我寫詞,我要先確保我是不是還能吸引她,她是我取悅的唯一對象、是我的客戶。第二個,我必須將作品賣掉。第三個,必須讓賣掉的作品想辦法讓它變紅。
我能控制的是我儘量把歌詞寫得有紅的可能,盡力讓作品變主打歌。這樣可以確保很多事情,一、我有版稅領,可以養活她;二、可以跟她家人講:「我不貪圖你們任何一分錢。」三、我也可以跟我家人講:「你們不用擔心,我自己一個人在臺北過得很好。」
許常德:
如果看不起任何潮流,就會被淘汰
出道時間:1990年
曾任職唱片公司:滾石、吾耳族、宇宙、太空人、歌萊美8866等
代表作:蘇慧倫《檸檬樹》《鴨子》、張雨生《一天到晚遊泳的魚》、許茹芸《如果雲知道》《日光機場》、齊豫《哭泣的駱駝》、熊天平《愚人碼頭》等
我在唱片界最忙那段時間,歌詞都是在會議與會議之間寫出來的。都是非交不可了,我就找一個角落,一個小時完成。
我都把旋律聽熟,一開始寫就寫到結束,交出去。通常我會先想歌名,再寫好副歌。
娛樂圈是造夢的地方,但生存在娛樂圈,不小心就會清醒過來。
每個時代有不同的夢,但重複的夢會被唾棄。據說李宗盛曾經指著我的《檸檬樹》歌詞批評:「這是什麼歌詞啊?」我後來一直小心不要變成李宗盛。你如果看不起任何潮流,就會被淘汰。流行沒有道理可言,只有清清楚楚的實力。我常告訴自己:你如果沒有辦法接受某種流行,也不要太嫉妒;看不起它,就去打敗它!
陳樂融:
和「黃金搭檔」
一輩子講話不超過十次
出道時間:1987年
曾任職唱片公司:飛碟、華納等
代表作:葉倩文《瀟灑走一回》、歐陽菲菲《感恩的心》、姜育恆《再回首》、王傑《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小虎隊《逍遙遊》、郭富城《對你愛不完》、蔡幸娟《問情》等
和姚謙或許常德當高官時可以決定公司主要「發詞權」不同,我在飛碟唱片崛起的階段,主要還是負責後期包裝企劃工作,寫詞都是老闆或製作人發給我的,也就是說,彭國華或陳大力想要我為哪一首旋律填詞,才會找我。有段時間,他們也重用了不少別的人。
即便很多人記得「陳志遠作曲、陳樂融作詞」的黃金組合,但陳志遠老師比我資深許多,我和他這輩子講話不超過十次。我們是在兩位老闆安排下間接合作。通常都是陳老師旋律出來、編好曲,交給我填詞。和很多人幻想:陳志遠彈琴、我在旁寫詞、其樂融融的情景,完全不同。
如果有人被我的歌詞感動,我要謝謝很多人,包括歌手、作曲、編曲、製作和老闆,他們讓我加入了一個「集體創作」,每個人都有貢獻。但如果有人嫌棄我的文字不夠純粹、精緻或高深,我也只能解釋:「那是一個集體創作」,我並沒有外界想像的有很多發言權。我想絕大多數詞人都沒有。
整理/周霽
姚謙:
年輕的時候,創作就是發洩
出道時間:1988年
曾任職唱片公司:海麗、點將、SONY、科藝百代、大熊星、大國文化等
代表作:王菲《我願意》、辛曉琪《味道》、曾淑勤《魯冰花》、庾澄慶《只有為你》、王力宏《公轉自轉》等
(因為學過美術的緣故)我到現在都是視覺思維,不是文字思維。譬如說寫黃昏,我比較習慣從寫環境下筆,然後是人的狀態、心情、結論。這種寫法我一度以為是受到袁瓊瓊、朱天文、朱天心那一代八十年代小說家的影響,後來我發覺跟圖像思考有關係。
我一開始都是填詞,畫面的來源就是旋律給我的感受。如果沒有感受的話,大概會從藝人來找source(源泉),那時點將只有四個藝人(張清芳、江淑娜、範怡文、曾淑勤),天天和她們在一起,看她們給我什麼聯想?四個藝人個性分明。比方說範怡文,她就是夠灑脫,但我寫不出那麼灑脫的。阿芳(張清芳)我寫得最多,阿芳思維上跟我比較相近,表面親和、內心婉轉,她會用一個幽默大方的方式包裝她的婉轉。我也偏向這種個性。
年輕的時候,創作坦白講就是發洩。後來當你真的客觀面對你的創作,就會發現不單單只是表現自己或發洩情緒而已,所有創作或多或少都要對群眾有責任感。我現在常會用這個標準來看待事情。
來源:都市快報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