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宇宙的基本時鐘

2021-01-15 IT之家

北京時間 7 月 2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宇宙最小時鐘單位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大一些,宇宙存在一種類似時鐘的基本特性,其時鐘運行與我們最好的原子時鐘產生交互作用。

像這樣的觀點有助於科學家更近一步做實驗,解釋宇宙萬物,形成一個整體框架,使 20 世紀物理學兩大支柱理論——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協調一致,量子力學能夠觀測宇宙最小物體,愛因斯坦相對論則描述宇宙較大質量天體的引力作用。

我們大多數人都能感到時間流逝,但時間究竟是什麼?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學家馬丁 · 波約瓦德說:「我們無法描述時間的流逝,我們只知道隨著時間事物在變化,我們用時間來描述事物的變化過程。」

他強調稱,物理學對時間概念存在兩種相互衝突的觀點,一種理論起源於量子力,它將時間燃燒為一個永不停止、以穩定速度流動的參數;另一種理論則來自相對論,它揭示當兩個觀察者以不同速度運動時,時間可能會收縮或者膨脹。這兩種理論對事件的時間跨度變化存在不同的看法。

在多數情況下,這種差異並不是特別重要,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所描繪的獨立領域幾乎沒有重疊,但是某些天體,例如:黑洞,它將巨大的質量凝聚成一個不可思議的小空間,如果沒有量子引力理論,就無法完全描述黑洞。

在量子引力的某些版本中,時間自身是被量子化的,這意味著它是由離散單位組成,也就是時間的基本周期。這就像宇宙中包含了一個潛在的場,為其內部的一切設定最小的時鐘速率,這有點像著名的希格斯場,它產生了希格斯玻色子,而希格斯玻色子對其他粒子提供了質量。但對於這個宇宙時鐘而言,它提供的不是質量,而是時間。

波約瓦德和同事通過建立這樣的通用時鐘模型,能夠證明它對人類建造的原子鐘有一定的影響。人類建造的原子鐘利用某些原子的擺動振蕩提供我們對時間的最佳測量,依據這個模型,原子鐘的滴答聲有時與通用時鐘並不同步。

這將有助於限定原子鐘測量時間的精度,意味著兩個不同的原子鐘最終可能會時間跨度的長短計算產生分歧。目前,基於最佳原子鐘的運行狀況,我們可以將宇宙時鐘單位最小值設為 10^(-19)秒,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 6 月 19 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未參與這項研究工作的比利時布魯克斯自由大學量子物理學家埃斯特班 · 卡斯楚 · 魯伊斯表明,他們的最新研究獲得一個理論上可以測量的實際邊界,這是非常神奇的,意味著能夠確定宇宙時鐘的單位大小。

這種類型的研究通常非常抽象,所以我們對觀測量子引力的具體結果很感興趣,這意味著未來有一天該理論將獲得驗證。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發現宇宙的基本時鐘,有助於揭曉宇宙謎團
    宇宙存在一種類似時鐘的基本特性,其時鐘運行與我們最好的原子時鐘產生交互作用 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宇宙最小時鐘單位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大一些,宇宙存在一種類似時鐘的基本特性,其時鐘運行與我們最好的原子時鐘產生交互作用。
  • 宇宙中存在一個基本時鐘?
    因此,研究包括基本時鐘在內的不同時間機制,是幫助物理學家制定新理論的關鍵。他們得出的結果認為,如果宇宙中確實有這樣一個基本時鐘,那麼它的滴答頻率必須超過每秒10³³次。這一結果被發表在了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宇宙中最精確的時鐘:毫秒脈衝星的發現歷程
    這種脈衝星不僅自轉速度快的驚人,它們還有一項引人注目的特徵,那就是它們自轉的周期性非常精確,甚至幾乎可以說是宇宙中最精確的時鐘!正是藉助了這些宇宙時鐘,天文學家們才得以解答有關恆星,物質,甚至是時空本身的許多問題。
  • 宇宙的時鐘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大:時間有流逝感,但時間是什麼?
    這是根據一種新的理論,它描述了宇宙具有一種基本的類鍾特性,其時鐘速率會與我們最好的原子計時器有相似之處。這樣的想法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提出更接近於做實驗來闡明萬物的理論,這是一個將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相協調的總體框架——量子力學,它著眼於現存最小的物體,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描述了最大的物體。
  • 目前宇宙中最精確的時鐘
    這種脈衝星不僅自轉速度快的驚人,它們還有一項引人注目的特徵,那就是它們自轉的周期性非常精確,甚至幾乎可以說是宇宙中最精確的時鐘!正是藉助了這些宇宙時鐘,天文學家們才得以解答有關恆星,物質,甚至是時空本身的許多問題。毫秒脈衝星是大自然給與我們的饋贈。
  •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CREDIT:J. Hoyal Cuthill and N. Guttenberg.Hoyal Cuthill小組揭示了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1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研究人員應用機器學習生成了古生代化石時間共現結構的空間嵌入(多維排序),涵蓋古生物學資料庫中171,231個嵌入物種的1,273,254個事件。這有利於使用多樣性趨勢同時比較宏觀進化破壞。
  • 「原初標準時鐘」揭開時空起源之謎?
    最新研究表明,原初宇宙中重粒子的振蕩可以被用來作為標準時鐘,以此揭示宇宙大爆炸的起源。
  • 新「分子時鐘」可預測癌症發生的風險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表明,生命周期中細胞分裂導致的DNA分子變異積累可被用於癌症發生風險的預測。此結果發表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研究人員利用計算建模方法設計了一個「分子時鐘」,並利用它對個體特定組織生命周期中細胞分裂的次數進行估算。
  • Science:新研究揭示進餐時間和肝實質細胞內部時鐘控制身體節律和...
    2020年8月1日訊/生物谷BIOON/---人體中的幾乎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24小時時鐘,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發現,這些時鐘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對人體的代謝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日本研製出世界最精準時鐘 160億年誤差僅1秒
    中國網3月5日訊 據日本NHK網站3月4日報導,東京大學的研究小組成功研發出世界最精準的時鐘,160億年誤差僅1秒。目前定義時間基本單位1秒長度的銫原子時鐘精確度在100倍以上。據介紹,即使從宇宙誕生時開始計時至今,其誤差僅為0.8秒。這臺極其精準的時鐘被稱為「光晶格鍾」,是由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香取秀俊教授的研究小組研發而成的。
  • 宇宙中最精準的時鐘竟然是這些天體?
    當人們把目光投向深邃無邊的宇宙時,人們發現了許許多多的恆星這些恆星的壽命是非常長的,而且它們的變化過程是非常緩慢的,因而人們覺得這些恆星是永遠不變、永遠存在的,但這是因為人們無法察覺到恆星的變化導致的。
  • 【1073】新「分子時鐘」預測癌症更近一步
    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雜誌上合作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 科學家宣稱發現宇宙中第五種基本力的證據
    來源:新浪科技匈牙利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可能發現了存在第五種基本力的跡象,這引起了物理學界的爭論議論紛紛。這是一張宇宙網狀結構的示意圖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匈牙利科學院的研究人員聲稱,他們發現了宇宙中第五種自然力,這可能會改變我們對宇宙運行方式的理解。
  • 新研究支持「宇宙常數」
    科學家說,一項對宇宙基本常數之一的新研究使人們對一種流行的暗能量理論產生了懷疑。暗能量是任何賦予宇宙膨脹加速作用的名稱。一種理論預測,最初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的,遍布宇宙的不變實體是暗能量的背後。
  • 匈牙利科學家發現宇宙「第五種基本力」
    通過長時間的研究,物理學家逐漸發現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力,這四種力之間相互作用,但又相互獨立,正是因為這幾種基本力的存在,才構成如今的宇宙。這四種基本力就是重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漸漸發現宇宙中很有可能存在無法檢測到的神秘物質,它就是暗物質。
  • 科學家設計新的「分子時鐘」用於癌症發生風險的預測
    科學家設計新的「分子時鐘」用於癌症發生風險的預測 2016-10-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已有的研究表明,基因組特定位點的DNA甲基化會隨著個體生理年齡的增加而積累,這一發現表明可利用這一「分子時鐘」對個體年齡進行精確預測。然而,同一個體中不同器官組織雖然具有相同的生理年齡,但卻具有不同的癌症發生風險,因此該基於DNA甲基化的早期「時鐘」無法用於癌症發生的風險預測。
  • LHC疑似發現新粒子 宇宙或存在第五種基本力
    目前模型無法解釋這顆粒子的存在,它可能導致發現一整套全新粒子的,甚至可能發現第五種基本力。去年在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數據裡,兩次單獨的測量發現了一顆疑似粒子,後者似乎比希格斯玻色子重六倍。如果這顆粒子被證實是真實存在而非測量波動所致,那麼它將是一項巨大的新發現。
  • 匈牙利物理學家宣稱發現宇宙第五種基本力
    宇宙中的四種基本力分別是重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現在,物理學家宣稱發現氦原子中的第五種物理力量的運作。這不是研究人員首次宣稱發現這種物理力量。但奇怪的是,研究團隊看到結果並非如此。他們觀察不同分離角度下電子與正電子對的數量後,發現在超過140 度的分離角度下,出現出乎預料多的電子對。該研究結果很快就吸引到全球研究人員的注意,這些研究人員認為造成此異常現象可能是一種全新的粒子,其特性顯示必須是一種全新的基本玻色子(boson)才可能發生這種現象。
  • 你知道宇宙中最精準的時鐘是這些天體嗎
    當人們把目光投向深邃無邊的宇宙時,人們發現了許許多多的恆星這些恆星的壽命是非常長的,而且它們的變化過程是非常緩慢的脈衝星的是位名叫貝爾的研究生,她在研究星體的過程中,發現狐狸星座上有一顆星能發出規律性、周期性的電波,後來科學家們把這些能夠不斷發出電磁脈衝的天體命名為脈衝星。
  • 研究成果震驚科學界 華裔學者撥慢「分子時鐘」
    來源:新聞晚報  新聞晚報消息:雪梨華裔科學家何裕華最近發表了震驚科學界的研究發現這一發現震驚了科學世界,而何裕華本人也因此獲牛津大學頒發的博士學位。   何裕華的研究認為,根據考古發現定出的物種變化時期更為接近實際。而使用 DNA分析研究或「生物時鐘」定出的物種變化時間偏差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