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組新的情景,以模擬地球的未來。
當世界各國領導人聚集在一起慶祝2050年開始時,他們回顧了30年前的冠狀病毒大流行,以此作為遏制全球變暖的轉折點。各國齊心協力,戰勝了這場大流行,這開啟了一個新的合作時代,以預防氣候災難。在綠色能源和新技術方面的投資迅速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使世界有望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C的水平。
或者等不到在2050年,為了避免全球變暖,在漫長而主要是徒勞的努力中,世界可能只是回顧而已。儘管自2020年爆發以來碳排放量暫時下降,但各國在危機後仍轉向廉價的化石燃料以恢復其經濟。碳排放量猛增,溫度隨之升高,到本世紀末為5℃的升溫奠定了基礎。
這些只是對未來的兩種可能的願景。沒有人知道當前的流行病將如何發展。還不清楚人類是否最終會聚在一起避免潛在的氣候災難。但是氣候研究人員需要探索不同程度的變暖可能會出現哪些類型的問題。因此,他們已經開發出了一套方案中用來表示一個範圍,人類可能面臨極端環境。他們的目標是研究不同的政策可能如何改變碳排放量,以及地球將如何對所有的吸熱氣體做出反應。
一方面,樂觀的情景探討了世界各國政府聯手發展低碳技術,同時減少貧困和不平等現象的世界。另一方面,各國增加了對廉價化石燃料的使用,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經濟增長。
研究團隊首次通過世界主要氣候模型運行了這些情景,提供了地球可能如何響應不同的社會經濟途徑的預測。這些模擬將為未來幾年的氣候研究提供參考,並將在明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全球變暖進行的下一次重大評估中發揮核心作用。這項研究還可能在圍繞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提出的一系列新承諾減少排放的談判中發揮關鍵作用。
這些方案更新了過去十年來一直使用的一組方案,其中包括一個極端且有爭議的方案,該方案預計到2100年溫度將比工業化之前的水平提高約5°C。在氣候研究中已經扮演了十多年的核心角色,具有誤導性,因為它包括了不切實際的煤炭使用量,到2100年大約增加了五倍。但是許多研究人員對此批評置之不理,說即使是這種高排放情景也具有以下價值:只要人們了解他們的基本假設和局限性。例如,北極多年凍土中大量釋放的甲烷可能與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產生相似的影響。
科學家表示:地球上每個國家的主要人口趨勢(人口,經濟生產率,城市化和教育程度)的數字,建模者然後用它們來模擬排放量和行星影響。隨著幾十年的發展,國家為限制能源和食品供應而進行的努力使全球發展陷入困境。教育和技術投資下降。在這樣的世界上,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將是困難的,適應氣候變化也不會那麼容易。在這種情況下,預計全球平均溫度將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4°C以上。
來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