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飛行員來到位於秘魯首都利馬的民族學博物館,他自稱在秘魯的安第斯山一帶納斯卡高原的沙漠上,發現了古代印第安人的「運河」他還拿出一張地圖,上面用鉛筆勾畫著一些奇形怪狀的線條,作為自己所說的話的證據。然而,館長並不相信沙漠中會有運河,於是將那張地圖放在了古文書保管所。幾年過去了,這張地圖到了歷史學家鮑爾·科遜克的手裡。科遜克得到地圖後不久,便帶領著一支考察隊來到了納斯卡高原。在黑褐色的高原上,他們的確發現了十分明顯的「白帶」。
在這條「白帶」上,有的溝形狀怪異,沿途崎嶇不平;有的溝則筆直,長達1500~2000米。那些河床頂多深15~20釐米,即使在如此平坦的原野上,水也不會安然流淌在這樣的運河裡,用運河來命名它,似乎有些誇張。所以,用「溝來稱呼這條「白帶」似乎更為準確。於是,這支考察隊的隊員們沿著彎曲的溝行走的同時,在地圖上記下了溝的形狀與方位。當他們完成溝的形狀和方位的繪製後,驚奇地發現繪出的圖就像一隻喙部突出的巨鷹。當考古學家們乘上飛機以一定的角度在納斯卡高原上空緩緩盤旋時,數千條方向各異的線條分別組成的三角形、螺線、四邊形等多種幾何圖形出現在他們的眼前。這些線條有十分精確的南北走向,誤差不超過1。
但史料中沒有關於南美居民持有指南針的記載,而且北極星根本不會出現在南半球,那麼當時的畫家是在怎樣的條件下才畫得如此精確呢?科遜克等人在將星相圖和納斯卡高原平面圖進行對照之後,發現整個四季的天文變化在這些地畫中也有明確的顯示。有的標記代表月亮升起的地點,有的畫還指出了最明亮的星的位置。在這部地上「天文歷」上,太陽系的各大行星都被標上了各自的三角形和線,點綴在南半球空中的眾多星座也能夠在地畫中一一發現。納斯卡巨畫被稱為「人類第八大奇蹟,約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之間製作而成,面積為250平方千米。在納斯卡高原荒涼的地面上雕刻這些風格獨特的圖案充分展現了設計者的智慧。這些奇特的圖形過於碩大,線條又極其簡潔,以致人們在地面上是無法覺察到這是在地面上的一幅幅巨畫。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每隔一段距離這些栩栩如生的圖形又重複出現,而且同種類的形象一模一樣。線條所組成的圖形大部分是動植物和人類的形象,有一個人形圖案是一個典型的印第安人的形象,畫長約50米;動植物有蜥蜴、蜘蛛、鷹、蜂鳥以及仙人掌等圖形。圖形大小不等,所有的線條都極為挺直,而且轉角、交叉處的稜角都很清楚。還有的地方縱橫交錯的線條就像今天的機場跑道和標誌線,跑道的寬度不一,長短不一,有的長達2500米據考察,納斯卡地畫都是用同一方法繪製:刮去沙漠赤色礫石表層,露出下面的淡黃巖石。據專家計算,每砌成一條線條,就需要搬運幾噸重的小石頭。
從痕跡來看,這些線條都是用手工刮的,沒有使用牲畜作為勞力。線條之所以畫得很直,有人認為可能是靠一連串杆子,以肉眼校準後畫成。但令人難解的是,有些長達8000米的直線,每千米偏差居然不到2米,樣在這樣長的距離,仍可把線校得那麼直呢?另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的製作者可能是先用設計圖製作模型,然後把模型分成若干部分最後按比例把各部分複製在地面上。還有一些人則認為,這些巨畫是按照空中的投影在地面上製作的。這樣解釋雖能比較直截了當地解決設計和計算的困難,但當時的納斯卡人又如何懂得飛行技術的呢,那麼,又會是誰在空中進行投影的呢?還有就是該怎樣解釋這些古蹟得以長期保存的原因呢?有人推測,由於沒有人在而且這裡的土壤由黏土和石膏構成,夜這裡開墾種植,所以這些直線沒有遭到破壞晚的潮溼使石頭不斷地沉入土壤;在白天,太陽曬乾了表面,石頭會更牢固地固著在土壤裡。所以這些直線2000年後依然如故。
20世紀40年代,隨著德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瑪利亞·賴歇的到來,對納斯卡直線的科學研究開始了。賴歇認為,這些直線是一部複雜的天文學日曆。1965年,天文學家傑拉爾德·霍金斯來到納斯卡,他在計算機中輸入直線的地平經度和角度,確定它們指向天空的方向,看看是否與銀河系中的恆星或行星有關係。但結果是否定的,奧瑞菲奇等現代考古學家認為,這些直線並未隱藏玄機。儘管人們對這些巨大的地畫有著不同的解釋,但大多數人都同意一點,即只有擁有高度發達的測量儀器和計算儀器的人才能製作出這些畫。根據美國太空梭拍下的圖片,在百萬米高的太空中即可看到納斯卡巨畫的線條,而只有從300米以上高空中才能看清這些巨畫的全貌,因此,巨畫只能是為從空中向下觀看它的人繪製的。而在遙遠的古代,有誰能從高空或太空中觀看這些巨畫呢?著名考古學家丹尼肯認為這裡曾經有一群外星人著陸,他們鋪設了兩條跑道作為臨時機場。由於印加人的部落曾經仔細觀察過這些讓他們終生難忘的外星生物(或外,他們極其熱切地希望這些外星生物能夠回來。
所以漫長的等待中,當他們的願望實現不了的時候,他們便開始像外星生物(或外星人)一樣在平地上仿造新的跑道線。起初人們藉助劃線方法並未將諸神召回,所以人們又開始刨出巨大的動物形象,描繪各種各樣象徵飛行形象的鳥,後來他們又描繪蜘蛛魚和猿猴的樣貌。而考古學家葛瑞姆·漢克則認為,這些圖形和線條是半神半人的「維拉科查人」遺留下的作品,並不是出自凡人之手。這個族群在好幾千年之前也將他們的「指紋」遺留在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其他的地區裡。專家們通過對鑲嵌在線條上的陶器碎片的檢測,及對這兒出土的各種有機物質進行的碳14的測度,證實納斯卡遺蹟年代十分久遠。
大概是從公元前350年到公元600年不等的年代。至於這些線條本身的年代,由於它們跟周圍的石頭一樣,本質上都是無法鑑定年代的,所以專家無法做出推測。我們只能這麼說,年代最近的線條至少也有1400年歷史,但在理論上,後來的人攜帶這些我們據以推斷日期的文物到納斯卡高原也是很有可能,因此這些線條可能比我們推測的年代更為久遠。但以上的種種假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這些線條的坐標和動物的標誌只有從高空中才能看出來,地面上的人如果沒有先進的技術,根本無法畫出來。其次,納斯卡高原是一個十分貧瘠的地方,長久以來人煙稀少,恐怕將來也不會有大量人口移居這裡,在這種地方又有誰去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直到今天,人類仍然無法知道納斯卡線條的真正用途和真正年代,更別說是誰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