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美國人拒絕接種疫苗|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不確定性讓人變得自私

2021-01-18 心理學簡報

導讀:新冠疫情肆虐美國,為何還有高達42%的美國人拒絕接種疫苗?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當地時間周一(2020年12月21日)下午,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在位於德拉瓦州的克裡斯蒂安娜醫院(ChristianaCare Hospital)公開接種了輝瑞新冠疫苗。報導還說,拜登的夫人吉爾·拜登博士已於今日早些時候接種。#拜登公開接種新冠疫苗#

美國現任副總統彭斯已於上周公開直播了新冠疫苗接種,今天拜登也通過鏡頭將接種過程直播給美國大眾,其目的無疑是為了鼓勵美國民眾增強對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信心,增加接種意願。但據美國權威民調公司蓋洛普(Gallup, Inc.)11月的最新數據顯示:高達42%的美國民眾拒絕接種新冠疫苗(如下圖藍色曲線所示)[1]。

藍色曲線代表拒絕接種疫苗比例。

美國頂級傳染病專家福奇博士(Anthony S. Fauci)指出:只有當75%到85%的美國人接種了新冠疫苗後,美國才能實現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由於新冠疫苗在研發中的臨床測試並沒有針對嬰兒、孕婦、哺乳期婦女等人群,因此這部分弱勢群體目前並不在疫苗接種範圍之列。所以,只有達到了群體免疫之後,才能實現對這部分弱勢群體的保護。

福奇博士(Anthony S. Fauci)

而如今,42%的美國人表示,在美國政府免費提供新冠疫苗接種的前提下,他們也不會接種疫苗。也就是說,僅有58%的民眾接種意願達不到群體免疫的最低接種閾值,這對於完全「押寶」於疫苗的美國政府而言,無疑是個棘手的難題。

我們不禁要問,新冠疫情肆虐美國,為什麼還有如此之多的美國人抗拒接種免費疫苗?難道他們不怕自己和身邊的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嗎?

其實,要解決上述疑問已經超越了疫苗本身的研發、使用等科學和醫學的研究範疇,有關於民眾的接種意願更多應該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為此,我們《心理學簡報》在查閱了相關文獻後,發現早在2018年由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的心理學們組成的研究團隊就已經研究了關於民眾接種疫苗的心理分析。接下來,我們將主要參考這份研究文獻,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分析為什麼有的人願意接種疫苗,有人卻十分抗拒。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接種疫苗產生的不確定性影響人們的接種意願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Molly Crockett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Molly Crockett、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Julian Savulescu、倫敦大學心理學講師Andreas Kappes等人在2018年展開了一項研究項目,研究民眾對新型疫苗接種意願的心理影響因素,探究是怎樣的心理動機導致人們不願或者願意接種疫苗。

文獻題目、摘要截圖。

由於該項研究在心理學界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是首次證實了結果的不確定性導致了人們做選擇二象性的研究,並揭示了個人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與親社會行為的關係。因此,該項研究成果在2018年8月發表於頂級期刊《自然》子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

實驗思路:接種新型疫苗存在的兩種不確定性結果

由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Molly Crockett牽頭的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虛構了一款新型疫苗對上百名實驗對象進行了心理學測試,分析人們對疫苗接種決策的心理動機。

Crockett教授提到,新型疫苗往往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2]:

疫苗本身的不確定性。新型疫苗由於沒有經過長久的時間和足夠多的人群進行測試,疫苗本身的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都有不確定性,由於疫苗本身的不確定性會給接種人自己的身體因素帶來不確定性。未接種疫苗的個體對他人產生的結果的不確定性。在疫苗成功接種完成後,接種人由於具備了對該病毒的免疫功能而不再有被該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不再具備對他人的傳染能力,所以在接種者本身產生了免疫的結果後,對他人也會產生積極的保護作用;但未接種者哪怕是病毒攜帶者也並非有100%的可能性會將病毒傳染給身邊人。因此,在接種與未接種這兩種情況下,將會產生的對他人是否感染的不確定性。結論1:疫苗本身的不確定性導致人們變得自私,接種意願降低

拒絕接種疫苗的心理動機:對自己的自私行為產生的結果保持過分樂觀的態度在接受牛津大學專訪時,參與該實驗的牛津大學Savulescu教授指出,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都普遍支持一種觀點,即: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自私決定有可能會對他們產生不確定性的影響時,人們會在潛意識裡認為這種影響不會是負面影響[3]。

Savulescu教授指出:當個人選擇不接種疫苗時,這個人會認為自身行為對集體和他人產生負面結果的可能性極低,自己的行為對最終結果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因此不願冒個人風險而實現社會的集體利益[3]。也就是說,根據人們的直覺判斷,他們有十足的理由不接種疫苗,因為他們自認為自己不會給他人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自私導致疫苗接種意願降低由於新型疫苗本身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對於風險厭惡者(risk averter)(尤其是一個身體健康的風險厭惡者)而言,這種不確定性會增加個體風險,而導致這部分群體變得自私,而不會為了社會集體利益而冒個人的風險,也就是對親社會行為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導致個體接種疫苗的意願降低。這樣的行為可能會造成整個社會達不到集體免疫的效果,從而使部分人(弱勢群體)感染病毒的機率上升。

結論2:對他人產生的不確定性使人變得利他,接種意願上升

在明確了在接種疫苗這個事件上會產生上述的2種不確定性狀況後,Crockett教授開始進行一項精心設計的假設性實驗:研究人員招募了上百名志願者參與心理學調查,實驗中,研究人員告知實驗參與者近期有一種新型病毒(虛構的病毒)流行,如果他們感染了這種病毒,是否會選擇離開工作崗位。

巧妙的假設性實驗揭示心理動機:如果你被病毒感染,你是否願意辭職?在這個假設性實驗假設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維護自身利益還是保護他人利益的二選一困局:

自身利益受損:離職對個體的經濟、職業生涯會造成損失,不利於個體利益;他人利益受損:帶病上班保護了自身利益,但有可能會將病毒傳染給同事,損害他人利益。

假設性實驗示意圖。

如上圖所示,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實驗參與者分為了A,B兩個實驗組,並對兩組參與人員釋放不同的信息:

A組:研究人員告知參與者他們帶病上班感染同事的可能性不確定,即他人被感染的概率為50%;B組:研究人員告知參與者帶病上班很有可能感染到自己的同事,尤其是易感人群(老人、抵抗力弱者),並對他們的健康甚至是生命產生威脅。心理測試結果:在這兩種情況下,人們的選擇會一樣嗎?

A組:由於強調了自身感染他人的可能性不確定,參與者增強了帶病上班的自私意願,選擇維護自身利益而傷害他人利益;B組:在被明確告知帶病上班感染他人可能性很高,而且會給他人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的情況下,參與者帶病上班的意願減弱,選擇放棄自身利益而維護他人利益。通過以上實驗設計和結果,Crockett教授分析得出了該項研究的核心結論:並非所有的不確定性都會導致人產生自私的利己行為,在明確了自身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嚴重負面影響時,利他行為的意願會增強。

心理學分析:正確的決策是使最壞結果儘可能好的決策

《正義理論》

其實,Crockett教授得出的結論在心理學界並非是第一次提出。早在1971年,John Rawls在其著作《正義理論》(A Theory of Justice)裡就提出了最大最小原理(Maximin principle),上述實驗中Crockett教授等人得到的結論實際上正好印證了最大最小原理在人們做決策時的心理動機。

什麼是最大最小原理(Maximin principle)?John Rawls的最大最小原理指出: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正確的決策是使最小結果最大化的決策。即:使最壞結果儘可能好的決策[4]。

如果我們把該理論應用於新型疫苗的接種環境中,我們來分析下接種疫苗的心理動機:接種疫苗事件中最壞的結果:達不到群體免疫,導致不能接種疫苗的弱勢群體(嬰兒、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等)被病毒感染;個人決策如何對最壞的結果產生影響:

如果一個健康的人選擇拒絕接種疫苗:有可能會使整個社會達不到群體免疫,導致弱勢群體處於被感染的危險之中;如果一個健康人選擇接種疫苗:無論整個社會能否達到群體免疫,但至少能保證和這個人接觸的弱勢群體是處於安全的環境,從而保護了弱勢群體的利益。而根據Rawls的最大最小原理,正確的決策應該是使最壞的結果儘可能好的決策,也就是說儘可能使弱勢易感人群免於病毒感染的風險。所以在上述兩種決策中,只有第二種決策能夠確保將最壞的結果變好。

所以只要強調了接種疫苗對弱勢群體的不確定性結果,根據最大最小遠離,健康人哪怕是風險厭惡者也會有動力接種疫苗。

應用:增加新冠疫苗接種率的方法

1.降低疫苗本身存在的不確定性,減少自私產生由於疫苗本身存在不確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穩定性,因此導致民眾接種疫苗時有顧慮,降低接種率。但如果通過科學數據,如FDA等權威機構證實疫苗本身的不確定性極低,就可降低民眾的風險,從而增強接種意願。

同時,媒體的宣傳非常重要。比如,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於今日透過美國各大媒體直播接種疫苗的視頻,有助於提升民眾對疫苗質量的信心。對提升接種意願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2.強調未接種人群對弱勢群體的傷害根據本文提到的心理學研究,Molly Crockett教授指出,如果在疫苗接種的宣傳時,強調未接種疫苗會導致感染他人的機會微乎其微,會增加人們維護自身利益的傾向;但是,如果人們考慮到未接種疫苗會傷害到弱勢群體,那麼人們將傾向於放棄自我利益,維護他人利益,表現出親社會行為,最大程度地降低傷害弱勢人群的可能性[2]。

所以,在媒體宣傳時,強調強調未接種人群對弱勢群體會造成的傷害,能夠增強民眾的利他思想,從而增加疫苗接種率。

寫在最後:科學與心理學的結合解決新冠疫情危機

很多人認為解決新冠疫情的危機主要依賴於科學、醫學的發展,確實,疫苗是當前唯一有把握能夠制服新冠病毒的醫學手段。但從實際中我們可以看到,發明疫苗是一個科學問題,但真正要將疫苗普及到民眾,達到群體免疫的接種率其實更多的是心理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新冠疫情帶來了很多危機,也帶來了很多思考和機遇。每個領域都在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力量試圖阻止危機的惡化,扼住住疫情的發展,心理學也不例外。希望經歷過這一次疫情後,各個領域能變得更團結,在學界也能有更多的交叉學科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Reinhart, R. (2020, December 15). More Americans Now Willing to Get COVID-19 Vaccine. Retrieved December 17, 2020, from news.gallup.com.

[2] Kappes, A., Nussberger, AM., Faber, N.S. et al. Uncertainty about the impact of social decisions in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ur. Nat Hum Behav 2, 573–580 (2018).

[3] The psychology of uncertainty, vaccinations, and protecting the most... (n.d.). Retrieved December 21, 2020, from oxfordmartin.ox.ac.uk.

[4] Blackburn, S. (2008).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UP).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吉夕心(《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文章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相關焦點

  • 拒絕接種疫苗?德國專家建議:這些人生病了就別用呼吸機
    據「德國之聲」報導,近日,德國道德委員會成員、人類遺傳學家沃爾弗拉姆-亨恩(Wolfram Henn)表示,那些拒絕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士應該隨身攜帶一張紙條,這些人如果生病,也應該拒絕接受重症監護治療,不使用呼吸機和其他緊急措施。他還說,醫療決策問題不應留給陰謀論者來決定。
  • 疫苗分發拖後腿,美國「神操作」擴大接種人數
    兩天後,美國聯邦政府疫苗「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項目科學顧問蒙塞夫·斯拉維(Moncef Slaoui)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他建議,給部分美國民眾接種兩劑半劑量的Moderna疫苗。 事實上,美國政府所獲得的疫苗劑量已經跟不上全國接種的需求。在美國,光是接種疫苗本身就已爭議重重。
  • 觀世界丨美國疫苗接種五大亂象 疫苗難成美國疫情的「救命稻草」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近日,美國新冠疫苗接種已經開始,這對於深陷疫情的美國人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時至今日,不僅接種進度遠遠落後於預期,而且接種過程亂象叢生。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加利福尼亞地區的醫院接受了大量來自富人要求優先接種疫苗的請求,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則在出售醫療服務金卡,他們把疫苗當作從市場中投機獲利的機會,宣傳辦卡客戶可以優先得到第一批疫苗。亂象三 疫苗分發難美國的疫苗分發也存在問題。
  • 全球期盼的新冠疫苗,為何很多美國人不願接種?
    其中,調查民眾中是民主黨人(86%)的比共和黨人(61%)更願意接種疫苗,西班牙裔和非洲裔選民則比白人選民更不願意儘快接種疫苗。如果政府強制接種,那麼就有41%的受訪者會選擇抵制。看完這一結果的我們可能更蒙圈了。到底美國民眾對新冠疫苗的研製有多麼不信任,還是對美國政府有多麼不信任?
  • 耶魯專家詳解「群體免疫」 疫苗仍是最安全途徑
    40年前天花根除就是群體免疫的典型案例,這是依靠大規模接種、監測和遏制疫情等一系列綜合措施而實現的,天花也是迄今唯一被消滅的人類疾病。此外,兒童常規接種乙型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成人和未接種者中的相應發病率持續下降,也是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的成功案例。
  • 新冠病毒疫苗或很快問世,但是否有足夠多的人接種?
    新冠病毒疫苗的實驗結果看起來很不錯,政府和藥廠接下來面臨一項艱巨挑戰:說服全世界的人接種。,但當周一輝瑞 和BioNTech宣布他們的候選疫苗在大規模試驗中有效率超過90%時,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現實。許多人對新冠疫苗研發進度的加快感到擔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要想阻斷病毒傳播,必須有70%左右的人接種疫苗。既然獲批的疫苗不大可能直接提供給大眾,那麼專家認為,讓醫務人員參與進來就變得非常關鍵。
  • 美國疫苗接種效率低下:「曲速」為何變成「龜速」
    按照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亞裡克斯·阿扎爾在12月早些時候的預測,每個美國人都能在2021年的六月底獲得疫苗。福奇曾估計,需要80%-85%的美國人接種疫苗才能夠獲得全國免疫的效果,按照80%的美國人為2.64億人,每人接種兩劑疫苗的數量來算,美國政府需要管理並接種將近5.28億劑疫苗。照目前的速度,美國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為何接種速度緩慢?川普:不是我的鍋!
  • 是否儘快接種免費疫苗 調查顯示美國人意見兩極化
    中新網9月8日電 據美國《國會山報》7日報導,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21%的受訪美國人表示,如果新冠病毒疫苗在2020年上市,他們會嘗試立即接種免費疫苗。此外,還有21%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絕不」接種新冠病毒病疫苗。
  • 海評面:美國人在疫苗接種問題上陷入「囚徒困境」
    來源:海外網臨近西方傳統節日聖誕節,受疫情在美國持續惡化影響,「聖誕老人是否能照常派送禮品」,成了今年不少兒童最關心的話題。美國傳染病專家福奇特意通過兒童節目安撫童心:「前段時間我去北極給聖誕老人接種了疫苗,他已經準備好出發了。」
  • 美科學家DIY新冠疫苗,親自當小白鼠,20餘人已接種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已經接種了一款實驗型新冠病毒疫苗。他在 7 月 28 日舉行的一場網絡研討會上透露了這一消息。他說,「作為一名科學家,你必須勇敢。如果連我們都不接種疫苗,我們怎麼能說服全世界——所有人去接種疫苗?」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已進行不同階段人體試驗的 20 多種潛在疫苗中,中國佔了 8 種,數量居世界第一。
  • 25人接種疫苗後死亡!韓國民眾陷入一片恐慌,官方卻要繼續接種
    據媒體方面報導稱,韓國疾病管理廳近日表示,截止本周四下午4點,已經發現有25人在接種流感疫苗之後死亡,這其中時間最短的是在接種疫苗4個小時之後死亡,而時間最長的也沒有到4天,這些人的年齡段不同,上至年過7旬的老人,下至十幾歲的少年,隨著死亡人數的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韓國人深感不安,對流感疫苗的安全問題表示擔憂。
  • 美國一醫學博士稱:只需要對20%的人接種疫苗,就能達到群體免疫
    導語:美國一醫學博士稱:只需要對20%的人接種疫苗,就能達到群體免疫 「福克斯新聞」報導,美國巴爾的-摩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外科和衛生政策教授-馬卡裡對主持人說:「有一個建議是——我們需要讓每個美國人都接種疫苗,以應對流感大流行。但,這是一個錯誤的構想。」
  • 美國疫苗接種遠不及預期 白宮琢磨出「減半注射劑量」怪招
    當地時間1月3日,《紐約時報》援引美國聯邦政府一名高級官員消息稱,聯邦政府正考慮將美國生物技術企業莫德納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每針劑量減半,以加快美國民眾的疫苗接種速度。 《紐約時報》報導稱,美國新冠疫苗計劃「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的首席顧問蒙塞夫·斯拉維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時透露了這一消息。
  • 新冠疫苗:免費接種?哪些人優先接種、安全性如何?
    當下,作為控制傳染病公認的、最有利的科技手段,疫苗自然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新冠疫苗,似乎已經成為了所有人的希望,要想戰勝這場肆虐的疫情,只有找到有效的疫苗才能夠完成這一目標。中國已經宣布,浙江多地提供疫苗緊急接種,有幾十萬人已經接種了疫苗。雖說目前只是限定地區接種,但相信過不了多久,接種範圍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中國疫苗如果成功大批量上市,那麼對於全世界而言都是好消息!繼浙江嘉興、義烏之後,10月20日,浙江「紹興衛健」發布《紹興市秋冬季新冠疫苗緊急接種須知》,紹興也開始對新冠疫苗「緊急接種」有關事項進行公告。
  • 美專家:年底前美國無法擺脫疫情 2.3億人接種才能群體免疫
    來源:海外網美國佛州民眾排隊等待接種疫苗。(路透社)海外網1月6日電隨著部分國家陸續開始接種新冠疫苗,人們想知道何時能回到往日正常生活。美媒《華盛頓郵報》採訪8位專家,得出的答案是在2021年結束前,美國別想恢復到往日的正常生活;只有2.3億人接種疫苗後,美國才能夠達到群體免疫的狀態。
  • 新冠疫苗全面接種前,要掃清哪些障礙
    上個月,幾款知名疫苗先後宣布了Ⅲ期臨床試驗有效性結果;12月2日,英國政府批准使用美國輝瑞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美國莫德納公司也宣布,將在兒童身上試驗新冠疫苗……  儘管如此,《自然》網站在報導中指出,這並不意味著疫苗很快就可以全面接種。在此之前,解決疫苗猶豫、供應物流、分發、定價和支付等問題,將有助於掃清障礙。
  • 新冠疫苗接種前,必須解決這三大問題……
    首先,他們需要確定疫苗在新冠病毒高風險人群——包括老年人、肥胖症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其次,尚不清楚某些疫苗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防護效果如何。第三,也不清楚疫苗能在多大程度上阻止接種疫苗的人將病毒傳播給他人。同時,為更好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還必須考慮如何解決與候選疫苗本身無關的挑戰。
  • 專訪張文宏:一半人接種疫苗,六七月會迎來拐點
    歲末嚴寒,本土病例接踵散發,一次次病毒追蹤和局部區域封閉;同時,中國宣布,新冠疫苗接種全民免費。2021年來了,疫情發展前景如何?從上海到全國,疫情防控風險和壓力有多大?疫苗接種到底有多急、哪些人必須接種?春運在即,會不會面臨新一波的傳播危機?……為此,大江東工作室歲末專訪張文宏醫生。
  • 川普籤署「美國人優先獲疫苗」行政令,富裕國可能掀起搶疫苗大戰
    隨著「疫苗優先」在美國成為行政命令,一場圍繞新冠疫苗的國際搶購大戰看來在所難免。根據美國杜克大學的數據,這些疫苗還沒面世,就已被各國預購了96億劑,平均來看每人可分得超過1劑,但事實並非如此,其中加拿大預訂的劑量夠該國每人接種10次,英國預購了人均5劑。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擔心最早幾批疫苗被富裕國家搶購一空,貧窮國家則得不到保障。
  • 外刊閱讀20210130|疫苗接種也歧視?美國黑人新冠疫苗接種率遠低於白人
    由於我們的記錄設備隨著時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進,人們可能會期望五十年前老式相機拍下的模糊的照片能在今天先進的相機下變得清晰,從而提供讓人信服的絕對性證據。一項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在美國多個州,白人新冠疫苗的接種率要遠高於少數族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