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新聞網記者 趙博
從1月29日到3月29日的兩個月內,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中的三門核電1號機組、海陽核電1號機組,先後成功封頂。這是自AP1000機組問世以來,世界範圍內,成功封頂的「前兩名」。
兩個核島的成功封頂,其意義雖比不上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後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核電發展歷史上邁出的一大步,這一關鍵性節點的突破,著實為尚未走出質疑和擔憂的我國核電打了一針「強心劑」。
縱觀全球,核電的年發電量提供了全世界15%的電力需求。作為清潔能源的核電,無疑擁有眾多優點。而在全球減少碳排放的大趨勢下,核電的優點及其在全球能源供應中的地位愈加凸顯。
從去年開始,無論是核電休眠了長達30多年的美國,還是之前已宣布「棄核」的德國,亦或是遭受嚴重核危機的日本,都無不在重新開始審視核電。在經歷了超過20個月的暫緩、審視、總結與期待後,我國核電也終於在去年低調重啟。
拋開福島事件以來全球關於核電的爭論不說,人類在經歷過數次核危機後,開始了對核電發展進行不停地考量和思辨,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同樣更是刺激核電技術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而人們似乎也在「挺核」與「反核」的爭論中找到了達成共識的平衡點———技術與安全,二者將始終影響著核電的未來。
的確,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擁有1250萬千瓦在運核電裝機和2760萬千瓦的世界第一在建核電機組規模的核電大國來說,安全才是核電的生命線,技術就是核電的「本錢」。 在經歷了「適度」、「積極」、「大力」等種種核電發展方針調整之後,我國核電政策用最直白的「安全高效」宣告了核電建設的基礎和本質。我國曾經用10年時間,使核電技術水平從落後到發展,技術路線從五花八門到逐漸清晰,如今,又開始了在技術進步和自主品牌建設上大步前進。
但我們必須看到,仍然年輕的「中國核電」,其專業技術人才尚存巨大缺口,管理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還要付出不少努力。
沒有絕對的安全,也不存在無法攻克的技術。眼下,我國核電人正憋著「一股勁兒」,他們正低調的力爭上遊,「實幹興核」,以建設最先進、最安全、最高效的核電站。
我們期待我國核電事業在安全高效、技術進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新聞連結
海陽核電1號核島安全殼封頂
3月29日,隨著1號機組鋼製安全殼頂封頭順利吊裝就位,海陽核電1號核島安全殼成功封頂,標誌著反應堆廠房內部土建施工完成,核島主要設備和大型模塊已全部就位,安全殼容器整體形成,為機組主系統安裝調試創造了良好條件。
這是繼三門核電1號機組後,我國第二臺、也是世界第二臺完成核島鋼製安全殼容器頂封頭成功整體吊裝的AP1000機組。
吊裝工作於當天6時57分開始,履帶式吊車平穩地將鋼製安全殼頂封頭吊起,經過提升、調整、旋轉、行走、迴轉、就位等工序後,9時36分吊裝工作圓滿完成,整個吊裝過程歷時2小時39分鐘。
海陽核電AP1000鋼製安全殼容器屬核級設備,是隔離安全殼內、外部環境的邊界,也是執行AP1000非能動設計理念的關鍵設備,由底封頭、4段筒體和頂封頭6大部分組成,總重量約3400噸,直徑39.6米,高度65.6米。頂封頭作為最後吊裝就位的模塊,由4圈共64塊弧形鋼板拼裝而成,為半橢圓形,高約11.5米,吊裝總重量783噸。
山東核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有志表示,海陽核電項目一期工程是世界首批AP1000核電項目,也是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的第二臺機組,其頂封頭的就位標誌著項目向前跨出關鍵性一步。
據國家核電工程有限公司海陽現場管理機構總經理孫克彬介紹,海陽核電1號機組承擔了眾多AP1000設備首次國產化的任務,待其2號機組建成時,國產化率將達70%以上。
海陽核電由中電投集團控股建設,是山東省第一個核電項目,位於青島、煙臺、威海3市之間,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一期工程投資400億元,建有2臺125萬千瓦AP1000核電機組,計劃分別於2014年12月和2016年3月投產。一期工程建成後,年發電量將達175億千瓦時。
責任編輯:海思思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