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上揚斯克報告出現38攝氏度高溫天氣,若屬實將成為北極圈內有記錄以來最高氣溫。
據新華社援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2日報導,上揚斯克向公眾提供的天氣信息顯示,當地20日最高氣溫為38攝氏度,高出當地6月平均最高溫18攝氏度。
圖片來源:世界氣象組織官網
儘管這個氣溫記錄有待核實,北極圈內連續數月持續高溫已經令氣象學家擔心。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在北極圈內監測發現,今年3月、4月和5月平均氣溫高出往常10攝氏度。進入6月,俄羅斯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出現30攝氏度高溫。
只有1300人的上揚斯克地處北極圈內,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月平均最高溫零下42攝氏度,6月平均最高溫20攝氏度。
新華社稱,有氣象學家擔心,全球變暖背景下,受北極放大效應影響,北極地區的氣溫升高更快,可能兩倍於地球其他地方。北極地區冰雪融化後,露出的海水或陸地反射陽光較原來雪地少,吸收更多熱量,因此加速升溫,形成北極放大效應。
專家:高緯度地區對氣候變化更敏感
據科技日報報導,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戴雲偉表示:「上揚斯克錄得38℃高溫只是偶發,並不是常態。而由於不是常態,故北極地區生態也不會因此發生驟然的改變,這是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局地極端天氣現象。」
他解釋道:從歷史角度來看,維爾霍揚斯克鎮曾經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出現過最極端的溫差,當地最低曾測得零下68℃的極端低溫,但最高溫也有37℃,相對溫差105度。這樣看起來,最高溫度從37℃到38℃似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反過來講,今年冬天倘若再測得零下69℃的低溫,也不說明質的轉變。「由於這次的38℃只是偶發現象,並不具有線性推演和常態性質,有把握地說,當地出現今年38℃,明年39℃,後年41℃的遞進演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戴雲偉同時強調,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高緯度等敏感地區受到影響要明顯高於低緯區域,維爾霍揚斯克鎮位於北極圈之內,就是受影響的一個典型。
急需更多綜合監測和研究
儘管當地不會溫度連年上升,但北極圈內其他國家地區近年來也均測得歷史極值高溫,北極地區海冰大量融化,多年凍土開融,森林大火頻率增加。這些自然現象會給人類帶來哪些深遠影響,目前都處在精密監測和研究當中。
和以光年計算的天文單位相比,氣候變化也要至少綜合比較百萬年來的數據。戴雲偉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例如某個地區治安變壞,我們只能預計該地區搶劫案件將大量發生,但並不能準確預知某年某月某日幾時幾分,在哪個具體地址某人遭受搶劫。」
現在地球氣候均衡的「治安」被「氣候變暖」所惡化,「那麼這種惡化帶來的後果究竟會在什麼時刻、給哪些國家地區帶來何種災難後果,目前仍是就急需研究的課題。」
資料圖,圖文無關(來源:攝圖網)
戴雲偉認為,地球也像人的身體一樣,有其自身小循環和宇宙間的大循環,大體遵循一定規律,也有四時節氣和陰晴圓缺的變化。「從氣候變化的全球循環考慮,目前已建立的科學預測模型尚需時間的檢驗」。
需要指出的是,氣候變化帶來的也並非全都是壞事。
例如北極海冰融化對北極航道開發就有一定吸引力,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北極圈國家長年凍土區的開放開發也得以提上議事日程。
戴雲偉補充道,「當然,北極地區開發同樣是一個全新議題,需要包括北極圈國家和近北極圈國家在內全世界的關注和智慧,下好先手棋,盡最大可能減緩相應負面影響。」
謀劃長遠:兩大對策缺一不可
《半月談》日前刊文稱,除了應對頻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從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對策——減緩和適應缺一不可。
動植物對自然環境變化的適應速度,似乎比人類要快一些。
今年早些時候有報導稱,在經歷了大概率的「最暖冬季」後,世界各地的熊提前一個多月結束了冬眠;科研人員還發現,北半球春季返青期一直在提前。
作為人類,我們也應該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全球適應委員會2019年9月發布《現在適應:全球呼籲氣候韌性領導力》報告,提出開展氣候適應行動可以帶來「三重紅利」:避免未來潛在的損失;通過創新產生可觀的經濟收益;帶來額外的社會和環境效益。
在辛巴威,農民選擇種植耐旱型玉米,每公頃玉米地的收成比傳統玉米高出600公斤。作為全球海拔最低的國家之一,荷蘭大片陸地海拔在海平面以下,面臨著嚴峻的氣候變化風險。荷蘭的河道擴容項目(Room for the River)對堤壩進行改造,拓寬河道,在河中建立新的休閒小島,不僅有效減緩洪災帶來的影響,還增加了新的休閒空間。
適者生存是自然法則。這都是人類為了適應氣候變化挑戰做出的努力。在一些專家看來,南水北調工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三北防護林帶、海綿城市建設等,都可以看作是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實踐。
專家建議,不同地區需要採取相應的適應措施。如在東北地區,可採用冬麥北移、增加水稻種植面積等措施,利用變暖的有利條件,促進糧食生產;在華東、華南的沿海地區,根據海平面上升趨勢,逐步提高沿海防潮設施的等級標準,加強對颱風的監測和預警。
資料圖,圖文無關(來源:攝圖網)
要努力適應氣候變化,更要做出積極的努力,使氣候變化的腳步慢一些,再慢一些。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國一直在努力。近年來,中國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已經提前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然而,減排更需要的是國際社會共同攜手,作出更實際有效的努力。
每個人都可以為減排作出一份努力。
儘量使用電子通信,而不是印刷品;較短的旅行,儘量選擇火車來代替汽車和飛機;儘量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物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購買當地生產的食品和飲料……
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金鑰匙。
編輯|趙雲 王嘉琦 杜恆峰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科技日報、半月談等
截至6月24日10:33,全球新冠肺炎確診9239794例,死亡476945例。關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動態,請點擊↓↓↓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