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24日表示,本周西伯利亞某些地區再次達到30℃(攝氏度),使得西伯利亞氣溫比美國佛羅裡達州許多地方都要高。幾個月來,該區域長時間異常高溫加劇了極具破壞性的北極大火,同時北極海岸的海域覆蓋迅速減少。從衛星圖像來看,目前最北端活躍的北極野火範圍距離北冰洋不到8千米,而這不應該發生。
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克(Verkhoyansk),號稱「世界上最冷的村莊」,這裡最冷時達零下 68℃,7月的平均氣溫也不到20℃。然而,在今年的6月份,這座小鎮氣溫飆升至38℃,創下了北極地區的歷史紀錄。
事實證明,北極圈的溫度在逐年升高。據統計,從今年1月到6月,西伯利亞溫度已經比平均氣溫高出5℃以上,6月的最高溫度比平均溫度高出10℃。
造成北極高溫的原因是什麼?
北極高溫的「元兇」是西伯利亞上空一個停滯不前的高壓系統,自去年12月以來,這個高壓系統或多或少一直停留在俄羅斯上空。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氣候科學家Walt Meier表示:「空氣有點類似被困住的感覺,就像這片區域上空有一個烤箱一樣,停留的越久,空氣被加熱的時間就越長。」
由於持續高溫,北極的冰雪流失加劇,而冰雪通常會將陽光反射回太空,冰雪的減少意味著更多的光被黑暗的地面吸收,從而加劇了氣候變暖,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此外高溫天氣還開始讓極地地區永久凍土層融化,從而釋放出大量甲烷,這是一種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28倍的溫室氣體。
有科學家指出,這些來自凍土層的溫室氣體釋放出來後,不會停留在北極,而會進入大氣層在全球範圍內循環,助推高溫天氣的形成。
北極高溫將帶來什麼?
海冰融化
高溫正在使北極海冰加速融化。從1979年到2019年,每十年平均融化12.8%。總損失約250萬平方公裡。由於北極海冰數量的不斷減少,北極熊的狩獵條件也變得愈發糟糕,嚴重影響到了它們的健康以及生育幼仔的能力。
凍土解封
北極圈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凍土區,這些凍土含水量高,固定了大量的有機碳。隨著北極溫度不斷升高,地下冰會部分融化,使凍土層出現大大小小的空隙,造成凍土表層坍塌,形成窪地,甚至沼澤。以牧養馴鹿為生的北極圈牧民們,被這些突然出現的溼軟沼澤嚴重地影響生計。
野火肆虐
高溫下,西伯利亞廣袤的針葉林和凍土層蒸發水分,觸發火災。俄羅斯林業部門稱,截至7月6日,該國西伯利亞地區共發生246起森林火災,過火面積達到14萬公頃,7個地方政府宣布緊急狀態。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觀察到,西伯利亞上個月發生的林火比往年任何一個6月都多,火災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估計達到5900萬噸,比去年同期多600萬噸。
疾病傳播
北極嚴寒凍結的不僅僅是海水,還「封印」了遠古病毒。這些病毒原本藏身在堅硬的凍土層之下,由於北極升溫,很可能會從土壤中釋放。
糧食減產
研究表明,全球氣溫升高會增多高緯度地區可耕種土地,減少低緯度地區的土壤水量,導致農作物減產。我國可耕種土地大多位處中低緯地區,如果氣溫持續升高,或將受到影響。
洪水與高溫有關
6月以來,我國長江流域六輪強降雨輪番來襲,全國暴雨預警連發多日。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今年我國多地頻現的暴雨天氣居然和北極的極端高溫有關。
科學家解釋,高溫熱浪向北推進形成的高壓脊向極地伸展,壓迫極地冷氣團南下形成冷渦,是形成今年全國多地降水的主要原因。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最新《未來五年全球氣溫預測評估》顯示,2020至2024年五年間,預計全球平均氣溫每年都有可能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至少1℃,北極的升溫幅度可能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預測評估顯示,未來五年,除南部海洋外,全球幾乎所有地區都將進一步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加速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在提前做好應對準備的同時,必須認識到,無論是南極還是北極,今年反常的氣候狀況都仍處於研究範圍之內而非完全出乎意料,更不至於導致立刻的全球性災難。(資料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科技日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