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科幻作品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種生活在沙漠地帶的怪獸——沙蟲,這類體型碩大的蟲子是沙漠裡的「潛伏者」,喜歡一聲不響地躲在沙子裡狩獵,當有獵物靠近時,它們往往會在最恰當的時機發起攻擊,利用布滿了鋒利牙齒的口器重創獵物,並將其迅速拖入茫茫的黃沙之下,在此之後一切都恢復平靜,就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幸運的是,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沙蟲只是人們幻想出來的怪獸,在真實的沙漠中並不存在類似沙蟲這樣的生物,因此我們不必為此擔心。然而海洋生物就不一樣了,事實上,早在19世紀,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海底的「潛伏者」,它們沒有大腦和眼睛,卻是很多海洋生物的噩夢。
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主角——巴比特蠕蟲(Bobbit Worm),巴比特蠕蟲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主要分布在地球海洋中的溫暖區域,它們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多毛類動物,在目前已發現的巴比特蟲個體中,體長最高的可達到3米,海洋生物學家推測,在適宜的環境中,它們的身體會長得更長,甚至可以達到5米以上。我們先來看看它們長什麼樣子。
可以看到,巴比特蠕蟲的身體具有明顯的環節,並顯示出相當明亮的顏色,看上去就像是身上覆蓋了一片彩虹一樣,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它們的身體很長,但是其身體的平均寬度卻只有2.5釐米左右,也就是說,我們在上圖中看的只是巴比特蠕蟲的一小部分。
巴比特蠕蟲擁有相當堅硬的外骨骼,這使得它們可以輕鬆地在海底的沙礫中活動,在絕大多數時間裡,巴比特蠕蟲都海底潛伏。巴比特蠕蟲喜歡在夜間捕獵,它們會將全身都隱藏海底的沙礫中,僅僅只露出它們的口器,然後耐心地等待著獵物的到來。
雖然這些海底的「潛伏者」沒有大腦和眼睛,但是它們卻有敏銳的嗅覺,除此之外,它們還有5條像天線一樣的觸角,這些觸角異常靈敏,能夠感知到周圍環境的微妙變化(如震動、水流等等),依靠這些本領,巴比特蠕蟲就可以準確地獲取到外界的信息。
巴比特蠕蟲的進食系統比較複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所擁有的1對大顎,這種堅硬的大顎不但長而鋒利,而且還布滿了鋸齒,這大大地增加了捕獵的成功率。在捕獵的時候,巴比特蠕蟲會將自己的大顎呈180度張開,一旦時機成熟,它們就會暴起攻擊。
巴比特蠕蟲的力量、速度以及咬合力都要比想像中的強大得多,以至於那些體型較小的獵物會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瞬間一分為二,而對於那些體型較大的獵物,巴比特蠕蟲則會把它們牢牢地「咬」住,再將其迅速拖入海底的沙礫深處,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需要指出的是,巴比特蠕蟲一點都不挑食,它們並沒有特定的捕獵對象,意思就是說,只要是從它們附近「路過」的海洋生物,都可能被判定為獵物。而因為巴比特蠕蟲的體型通常都比較大,所以它們對大多數海洋生物都極具威脅,甚至是我們人類都有被巴比特蠕蟲攻擊的記錄(當然了,它們是沒有力量將人類拖走的)。
因此可以說,這種海底的「潛伏者」稱得上是很多海洋生物的噩夢,這些海洋生物一旦遭到它們的攻擊,輕則劇痛難忍,重則一命嗚呼。
順便講一下,巴比特蠕蟲之所以喜歡在夜間捕獵,是因為它們主要生活在10至40米深的淺海區域,在白天的時候,由於光線充足,它們的蹤跡就可能會被發現,並且在有些時候,它們還會受到來自某些魚類的「羞辱」。
上圖為一隻在白天狩獵的巴比特蠕蟲「不幸」被眼尖的鯛魚發現了,然後這些鯛魚就對其進行了「羞辱」,它們利用自己的魚鰓,不斷地將高速的海水噴到這隻巴比特蠕蟲的藏身之處,令其無法再通過突然襲擊的方式來進行捕獵。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