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路易斯·卡洛爾在《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描寫了紅皇后與愛麗絲的一段對話。紅皇后對愛麗絲答說:在這個國度中,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如果你想突破現狀,就要以兩倍於現在的速度去跑!後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紅皇后效應(Red Queen Effect)。
紅皇后效應至少包含以下兩層意思:一是要努力奔跑,才能保持原地或者不至於落後;二是要全力奔跑,才能突破現狀,超越他人。紅皇后效應的存在,告誡那些奮鬥中有追求的人們,要想變得足夠優秀而不被淘汰,我們一刻也不能停步,唯有奮起直追,朝著奮鬥目標狂奔。
紅皇后效應反映了生物界演化生存的自然規律,對生活在激烈競爭社會中的我們也都很大啟示。
生物界遵循叢林法則,跑得快就能夠生存,跑得慢就被獵殺。美國芝加哥大學進化生物學家範瓦倫(L. van Valen)根據這個故事於1973年提出了紅皇后假說(Red Queen hypothesis)。該假說恰如其分地描繪了自然界中激烈的生存競爭法則:不進即是倒退,停滯等於滅亡。自然選擇只能夠讓生物適應當前的環境,而進化功能則是讓生物更加適應未來。在足夠遙遠的時代,也許獵豹的奔跑速度並不像現在這麼快。據說獵豹的家教是這樣的:「孩子,你要是跑不過瞪羚,就會被餓死。」瞪羚媽媽的家教則是:「孩子,你要是跑不過獵豹,就會被吃掉。」由於與羚羊形成了追與被追的關係,相互間經常要進行殊死的較量,所以速度成了它們生存的必備條件。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獵豹,速度快漸漸變成了遺傳性質。這被稱為「共同進化」。就是說在彼此不停的相互作用中慢慢進化。這是生物學裡的"紅皇后效應"。生物為了生存下來,不斷被進化,環境也在變化,如果它不夠快,就如同停留原地,也許等待它的就是死亡。
當前,我們處於一個市場經濟時代,一個充滿了競爭的時代。社會資源是按照能力、貢獻來分配的。只有那些足夠優秀的人才能獲得更加豐富的優質資源,才能讓自己生活的美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川流不息的街道上,來回穿梭的高鐵上、飛機上,人們不斷在尋找更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地方。人們考大學、讀博士,無不在不停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期獲得更加卓越的能力。在北上廣深,我看到,越是優秀的人才越努力,越是優秀的人越刻苦。因為大家都在努力,所以,自己不努力就是後退,就是落後。對於那些企業家們也是一樣。他們不停地創新,不停地改進,不停地完善,希望企業具有競爭力。你看看,那些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很容易受制於人,很容易被卡脖子。
當前,有一種聲音,現在的社會有社會階層固話的傾向,馬太效應日益明顯。一方面是由於在位者通過構建財富壁壘,將財富留存在自己手中,而且他們也更加努力;一方面後來者本身處於劣勢地位,如果沒有足夠的努力與創新,很難推翻、打破通往財富之間的高牆(壁壘)。醒一醒吧,那些依然在迷茫的人們,那些每天依然遊手好閒的人們。正因為不努力,所以才被「固化」、被「鎖定」(lock in)、被收割「智商稅」。如果想改變現狀,你需要加倍的奔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非凡成就。我們擺脫了溫飽,吃、穿、用、行的產品豐富多彩。我們可以到處旅遊,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圖書館閱讀,也可以喝著奶茶、品著咖啡,享受著一份溫馨、一份香甜。但是,我們發現,雖然我們物質上豐富了,我們也變得更加焦慮。每個人似乎都不那麼輕鬆,生活的不那麼自在,似乎有一座山,壓在身上,讓我們呼吸困難。
社會中,「弱勢心態」正在蔓延。好像每個人都感覺隸屬於弱勢群體。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願意成為「弱勢群體」,但是,物價的上漲可以讓人感覺「弱勢」,動輒幾百萬的房價使人倍感弱勢,現代化、市場化、城市化的推進可以讓人們時刻擔心被社會甩出……
這種「弱勢化」現象的出現,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弱勢化」現象似乎一夜之間就出現了,以至於人們感覺不適應、無所適從。中國社會變化的速度令人震驚。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巨大變化。可以說,中國發生了「」劇變,短短32年就創造了世界第二的GDP。由此,社會階層分化也日益嚴重。很多群體似乎一夜之間就成為人生贏家,登上了財富的金字塔頂端。由於變化的速度實在太快了,作為弱勢群體,他們對巨大的變化顯得無所適從,得不到社會及時救助,心生抱怨。
二是社會階層的分化、固化,經濟財富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人們被邊緣化、弱勢化的感覺。當大家都住在茅舍樣小房子裡的時候,誰也沒有感到有什麼不滿,但是一旦在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所有小房子裡的居住者就會感到不舒適、不滿和被人輕視,也就是說,貧富反差造成了強烈的被弱勢化的感覺。今天我們遇到的正是這樣的問題。在社會變化、變革之中,有的人地位上升,有的人地位下降,這種現象難以避免,而且社會流動本身也確實給社會帶來了活力。
三是弱勢有普及化、泛化的趨勢。過去,在企業當工人,感到「工人階級」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然而,企業轉制以後,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過去,大學畢業生被稱為「天之驕子」,而今天他們中有些人擁擠在大城市就業競爭市場上,能找到三四千元一個月的工作就很不容易了,這部分大學生也深感弱勢。
弱勢心態的出現,來源於社會的巨大變化,來源於激烈的社會競爭。在當前社會中,紅皇后效應變得越來越顯著了。
但是,我們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待這種紅皇后效應和弱勢群體心態。
一部分弱勢群體,是在「在合法競爭中發生的弱勢化」。比如,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有的企業發展壯大成為名牌企業,也有的企業則敗下陣來,甚至破產了。在求學的道路上,有的人考上名牌大學,有的人考上三流學校,有的人名落孫山。這種在市場競爭中發生的弱勢化現象難以避免,也是正常的現象。在競爭中,弱者當然競爭不過強者,特別是人群中的老、弱、病、殘,往往是競爭體制中的失利者。因此,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有良好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制度,對於老、弱、病、殘,對弱勢者、對下降流動者提供社會保護。
一部分弱勢群體,是「制度障礙型的弱勢化」。這種弱勢化不是在合理的競爭之中發生的,所以,也可以稱之為「非競爭型的弱勢化」。這種弱勢化的特點是,從一開始就將一部分社會成員排斥在外了。換言之,在跑步比賽起跑點的時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許他們參加比賽,或者讓他們後跑。顯然,這種「制度障礙型的弱勢化」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合理的。比如,機關事業單位的非正式工,很多講課效果不錯的「代課老師」等。譬如,在職業技術職稱制度方面,我們更重視的是高層次的職業技術職稱,而對於普通勞動者的職業技術職稱,表面上也建立了體制,但實際上形同虛設。廣大一線的、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勞動者的職業技術職稱更是被忽視的。
一部分弱勢群體,是「不思進取型的弱勢化」。這種弱勢化,既不參與競爭,也不追求上進,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想做什麼、會做什麼。
最後三句話:
一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吧,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前進,讓自己更加優秀,成為卓越者。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二是積極參與到社會競爭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三是祝願天下人都能在自己的天地裡,耕種種子,收穫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