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選擇說後又一流行觀點——
生物演化「紅皇后假說」再被闡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紅皇后假說」和達爾文的物種選擇說一樣,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演化生物學觀點之一。據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篇演化學報告,一項最新模擬研究對該假說提供了一種解釋,其認為要理解不同演化驅動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得看一個種群在其演化過程中所處的階段。
目前,有兩種假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遺傳結構的進化——物種選擇說和「紅皇后假說」(The Red Queen Hypothesis)。「紅皇后假說」描述了物種之間持續的演化競爭,其由美國芝加哥大學進化生物學家利·范·瓦倫提出,用以解釋他所觀察到的物種恆定滅絕風險定律,即一個分類群的滅絕可能性,與其存在的時間長度沒有關係。
但這個發現與迄今許多化石記錄都不符。根據化石記錄顯示,類群的豐度、多樣性或地理範圍在時間上呈「帽子」似的分布形態——分類群通常在初始期比較匱乏,中間達到高峰,末期重新又匱乏。因而,「年長」類群無可避免的衰退與滅絕隨機性之間存在明顯矛盾。「紅皇后假說」也被認為只強調了物種生存環境中的生物學因素,而真實的生物進化應由物理環境和生物環境共同決定,假說是否存在片面性,尚需進一步驗證。
此次,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團隊模擬表明,如果考慮一個分類群的擴張高峰,而不是最終的滅絕,那麼就能化解這個矛盾。研究人員認為,在某個物種高峰期,能限制它們的更可能是競爭相關因素,而限制其初始多樣化和最終滅絕的,與隨機非生物效應的關係更大。
本論文的結果意味著,在探究某個物種可能何時滅絕或者是否可能滅絕時,應該考慮的不是其最終的衰退和滅絕,而是它是否已度過了高峰期。
總編輯圈點
何以為生?何以為滅?這不僅僅是每個生命個體所面臨的問題,更涉及每個物種,甚至整個宇宙。生與滅之間,似無常而隨機,又似有蹤可尋。無論如何,這或許是宇宙間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作為「身在此山中」的人類,要參透宇宙萬物生存與滅亡的真諦,恐怕還需不斷修正自己提出的各種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