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心的高能耗問題,有了更好的解答思路

2020-09-10 鈦媒體APP

文丨學術頭條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液體冷卻模塊直接嵌入晶片內部,以實現更加高效的製冷效果的新技術,但這一技術仍未解決電子設備和冷卻系統分開處理的困境,從而無法發揮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

9 月 9 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電氣工程研究所功率和寬帶隙電子研究實驗室(POWERlab)的 Elison Matioli 教授及其博士生 Remco Van Erp 等研究人員,在 Nature 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晶片冷卻技術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研究人員使用微流體電子協同設計方案,在同一半導體的襯底內將微流體和電子元器件進行協同設計,生產出一個單片集成的歧管微通道冷卻結構,可以有效地管理電晶體產生的大熱通量。

研究結果表明,該冷卻結構僅使用 0.57 瓦/平方釐米的泵送功率,就可以輸送超過 1.7 千瓦/平方釐米的熱通量,其冷卻效果超出當前所使用的結構的效果。

2019 年 5G 進入正式商用以來,高速率低時延的移動通信網絡為超高密度的信息接入提供了便捷,與此同時也產生了海量的數據,作為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數據中心,在規模和數量方面都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隨之而來的高能耗問題已然成為業界面臨的一大難題。

據統計,在一個傳統數據中心的總能耗中,製冷系統用於冷卻散熱的能耗佔比達 30% 至 40% 。數據中心目前採用的冷卻技術主要包括冷凍水、泵送製冷劑、遏制通道、行和機架級空氣、液體冷卻等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資源。

Elison Matioli 教授團隊致力於從觀念上真正實現改變電子設備的設計,在設計之初就開始通過構思電子設備與冷卻結構的整體設計,目的是將設備中散熱最大的區域附近的熱量散發出去。

Van Erp 表示:「 我們希望結合電氣和機械工程方面的技術,製造出一種新型設備。」

微流體電子協同設計

隨著電子產品的集成度越來越高,不斷縮小的半導體器件在擁有更小、 更輕、更便攜等優勢的同時,也產生了更高的熱通量,為冷卻技術帶來新的挑戰。

與傳統的半導體相比,氮化鎵(GaN)之類的寬帶隙半導體可實現更小的壓鑄模,以及功率器件的單片集成,從而可以支持將完整的功率轉換器小型化為單個晶片,因此被研究人員當作解決這一問題的候選者。

先前大量的研究工作都聚焦在如何改善散熱區和冷卻劑之間的熱路徑上,但排熱能力從根本上受限於半導體的模具和封裝之間存在的熱阻。此外,由於電子設備不能密集封裝,不僅需要依賴更大的散熱器,而且會降低設備功率密度並阻礙半導體集成。

Elison Matioli 帶領的研究團隊希望解決如何冷卻電子設備(尤其是電晶體)的問題。Elison Matioli 說:「 管理這些設備產生的熱量將是未來電子產品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對環境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我們需要在冷卻技術方面實現創新,以可持續、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有效地處理晶片產生的大量熱通量。」

於是,研究人員開始探索使用冷卻劑與設備直接接觸的方式,來實現更高的冷卻性能。歧管式微通道(MMC)熱沉憑藉熱阻小、結構緊湊、冷卻液流量小、流速低、沿著流動方向溫度分布均勻等優點,成為備選方案。

研究人員提出了在具有外延層的單晶矽襯底上設計的單片集成的多歧管微通道(mMMC)散熱器,無需繁瑣的鍵合步驟即可生產。此處,器件的設計和散熱器的製造是在同一過程中結合在一起,冷卻通道直接嵌入在晶片的有效區域下方。因此,冷卻劑可以直接撞擊熱源,提供局部和有效的散熱。

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將冷卻作為設備整體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設計,可以將冷卻性能提高几個數量級。

「我們將微流體通道放置在非常靠近電晶體散熱點的位置,並採用簡單的集成製造工藝,實現在正確的位置提取熱量,並防止熱量散布到整個器件中 。」 Matioli 說。

高冷卻性能

為準確評估MMC結構的冷卻設備的冷卻性能,研究人員使用去離子水作為冷卻劑,對冷卻結構進行了熱液分析,通過測量熱阻、壓降和冷卻性能係數(COP)來評估冷卻性能。

分析結果顯示,含有10個歧管的微通道冷卻結構能夠允許高達 1723 W/cm2 的熱通量,最大溫升可達 60 K,相當於 25μm 寬的平行微通道(SPMC)的兩倍。

Van Erp 說:「我們在實驗中選擇了去離子水作為冷卻液,但我們已經在測試其他更有效的液體,以便可以從電晶體中吸收更多的熱量。」

為了測試半導體器件中嵌入式冷卻結構的潛力,研究人員將一個全橋整流器集成到單個矽基氮化鎵(GaN-on-Si)功率器件上。研究發現,單相水冷式熱通量超過 1 KW/cm2時,其冷卻性能係數(COP)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過 10000),與平行微通道相比增加了 50 倍。

圖 嵌入式冷卻結構的集成全橋整流器結構

為充分利用高性能微通道冷卻結構的緊密度,研究人員開發了帶有嵌入式冷卻液輸送通道的三層 PCB 電路板,用於引導冷卻劑進入電子元器件。實際上,數據中心目前超過 30% 用於冷卻的平均額外能源消耗,通過採用這種設計方法,可能會降到 0.01% 以下。

同時,該研究進一步說明,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節能,冷卻應該是整個電子設備設計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一個事後的想法。

Matioli 說:「 這種冷卻技術將使我們能夠設計出更加緊密的電子設備,並可以大大減少全球因系統冷卻而消耗的能源。這項設計可以直接去除當前數據中心對於大型外部散熱器的需求,研究還表明可以在單個晶片中設計超緊湊型的電源轉換器。隨著當前社會對於電子產品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將更加彰顯出這一設計的社會價值。」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如何管理雷射和通訊系統等其他設備中的熱量。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66-1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epfd-tcf090220.php

相關焦點

  • 臨水入海 能耗大戶數據中心的「水時代」
    「水冷中心」2021年開年,數據中心行業的幾項大規模投資都遵循了自然水冷的散熱思路。1月8日,國家電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在浙江雲和舉辦了緊水灘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項目開工儀式,總投資約15億元。由於傳統散熱方式的高能耗、低效率,國內目前已有的數據中心運營成本極高。例如,國網杭州供電公司發布的《5月份杭州電力視角看經濟報告》顯示,2020年1至5月,杭州全部53座數據中心總用電量達到5.97億千瓦時,相當於杭州20萬個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量。數以千計的高性能機櫃集中在機房,消耗能量的同時也產生大量熱量,散熱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數據中心的能耗水平以及運營成本。
  •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施耐德電氣踐行數據中心"綠色行動"
    氣候變化問題,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人們開始愈加關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在氣候變化與可持發展的進程中,企業在其中發揮著核心的作用。作為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數位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擁有深入的洞察與豐富實踐,並通過數位化創新積極踐行對氣候變化的承諾。
  • 高能耗怎麼破解?專家前瞻5G時代
    「5G高帶寬對互動視頻的傳遞非常有幫助,在教育、醫療,甚至遠程協作方面有巨大的用處,在娛樂和工業化等場景也都會有應用。」「現在5G發展很快,但是很多人在說,5G不過比4G快一點而已,不是這麼簡單。」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黃鎧判斷,5G之於4G是一個大的飛躍,將帶來非常多跟應用融合性的發展。
  • 多晶矽生產不存在高能耗和高汙染
    >   當前多晶矽生產存在的"雙高"問題為落後生產所致   多晶矽生產的能耗很低,還是非常環保的   發展清潔型能源都將成為主導  兩個多月前,作為信息產業和光伏產業基礎材料的多晶矽,被十部門聯合發文確認產能過剩並劃歸高能耗和高汙染產品.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在 "2009清潔能源國際峰會"上表示,將多晶矽生產視為高能耗為誤讀,多晶矽生產其實並不存在高能耗和高汙染.當前多晶矽生產存在的"雙高"問題為落後生產所致.
  • 不清楚ups是什麼 華為模塊化ups為數據中心帶來高可靠供電保障
    ups是以逆變器為主要組成部分的恆壓恆頻的不間斷電源,,可以為數據中心提供不間斷電源保障。在物聯網時代,數據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ups作為數據中心的核心供電基礎設施,為數據中心的穩定、可靠運營帶來了保障。
  • 解答電場線題型的解題思路在哪裡?
    要想解答出電場線題型的解題思路而且還要拿高分和提高解題速度哪裡了,那麼我們必須先掌握電場線裡所包含的一些知識點。有箭頭方向是電場線,圓圈是等勢面2.力的作用是運動軌跡凹向力的方向,所以有運動軌跡可以大致判斷出力的方向。下面這幅圖為我們展示力和運動軌跡的關係。
  • Citespace處理中文數據常見問題解答(二)
    問題1:CNKI數據只能做keyword分析,做不了term分析嗎?也不能做共被引分析嗎?解答:對,目前citespace是按這樣設計的,同時由於CNKI數據不帶參考文獻,所以也無法做被引文獻分析。問題2:CNKI數據轉換,為什麼我用「import/export」將cnki下載的數據轉換之後,出來的結果中文字全是「?」呢?是哪裡需要設置一下嗎?解答:啟動時用StartCiteSpaceChinese.
  • 讓低溫湖水成為減排降耗能手 緊水灘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項目開工
    一庫湖水,除了發電之外,還將有新技能——冷卻網際網路信息設備。1月8日,總投資約15億元的緊水灘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項目在雲和縣開工。項目建成後,每年可節約電量1.52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碳排放量超9萬噸。「水庫深層湖水常年保持約13℃的低溫,13.93億立方米的庫容量,是天然的『冷卻劑』!」
  • 數據中心如何減少碳排放量?
    但是它們也許應該致力於確定競爭優勢的真正問題:由於目前眼前沒有可靠而廉價的可再生能源來源,在面對「髒」的雲計算環境受到更嚴審查的同時,它們將如何為處理這些不斷增加的海量數據所需要的大型數據中心確保可持續發展的電力(數據中心的耗電量總美國總耗電量的2%)?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已引發了環保人士和公眾騷亂,擔心數據中心的碳排放量。
  • 數據中心的幾種冷卻方式
    中國IDC圈11月25日報導:大量的數據中心關注冷卻和溼度控制,大部分關心能耗,一些注重工作負載管理和性能優化,其他的關心數據中心設計和布局。本文主要研究現代數據中心豐富的冷卻和溼度控制方式:免費冷卻、密封冷卻、非集成加溼、露點溼度控制、蒸發或絕熱冷卻、更高的運行溫度、緊耦合或者熱源冷卻、智能互聯的冷卻系統、煙囪式機櫃和天花板風道。
  • UPS有大作用 谷歌數據中心供電系統圖解
    據史丹福大學的Jonathan Koomey估計,截至2010年底,谷歌共擁有近90萬臺伺服器,約佔全球3%的伺服器數量,但只使用全球數據中心1%的電力,目前其部分數據中心的年均PUE約為1.12左右,顯然谷歌數據中心的運作比其他數據中心更為高效。
  • 國網浙江緊水灘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項目開工
    資源高效利用 促進低碳發展 國家電網浙江緊水灘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項目開工陳波 雷怡俊  1月8日,國家電網緊水灘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項目在浙江雲和舉行開工儀式。  近年來,我國數據中心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但高能耗問題日益嚴重,對電力供應提出了新的挑戰。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設綠色數據中心是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任務,要求到2022年,數據中心平均能耗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歐盟研究降低數據中心碳排放方法
    科技日報記者 李釗 據歐盟「地平線2020」秘書處消息,歐盟資助的GREENDC項目正在開發新的技術方案來降低數據中心碳排放強度,以應對全球數據中心日益增長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嚴峻挑戰。
  • 來自潛艇退伍老兵的靈感:微軟把數據中心「泡」在冰冷的海底
    「如果有一個方法能做得更好。那就找到它。」這是愛迪生說的話。現在,微軟的科學家們正在實踐這句話。他們將數據中心從陸上搬到了海洋深處,用寒冷的海水冷卻伺服器,用海浪為伺服器提供電能。減少了能耗的同時,這種方式也減少了數據傳輸的延遲性,因為許多大城市都處在靠近海洋的位置。
  • 2030年全球大數據中心消耗30%電力?新基建如何應對「能耗巨獸」?
    以大數據中心為例,早在2015年,全國的大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已達1000 億kWh,相當於三峽電站全年的發電量;2018年這個數值達到1609 億kWh,超過上海全年的社會用電量。預計到2030年,全球的大數據中心就能消耗掉世界30%左右電力。面對大數據中心這隻「能耗巨獸」,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紛紛加入RE100組織,倡導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 數據中心液冷時代到來 首個液冷產業象限圖出爐
    一年耗盡三峽和葛洲壩兩大水電站全年產電量之和,數據中心能耗之高令人咋舌。如何突破節能瓶頸?答案或許是「液冷」。賽迪研究團隊走訪、調研了中科曙光、華為、阿里巴巴等中國液冷數據中心主流廠商,描摹出中國液冷數據中心的全貌,並與部委直屬科研單位的液冷專家進行了交叉驗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白皮書。  「液冷」為解決數據中心高能耗給出新路徑  隨著新基建大潮洶湧而來,數據中心新建和擴容的步伐逐步加快。
  • ...華為董事長梁華表示,大家都在討論5G能耗高的問題,但實際上,4G...
    【華為董事長梁華:5G能耗將進一步下降】11月20日,在2020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華為董事長梁華表示,大家都在討論5G能耗高的問題,但實際上,4G時代,一度電的能量消耗可傳輸下載300部超清電影,而5G時代是5000部,5G相對於4G的能效提高了10-20倍。梁華建議,在產業發展初期,採用分層分級的節能方案,降低網絡能耗。
  • 老水電站開建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 年可節電1.52億度
    1月8日,緊水灘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項目在雲和縣緊水灘鎮舉行開工儀式。該項目依託緊水灘水電站建設,總投資約15億元,規劃建設機櫃1萬架,是國家電網公司目前在建的第二座超大型綠色數據中心,計劃將於2024年年底全面完工。
  • 孔梁:「畝產論英雄」城市能源大數據中心建設與運營
    (三)平臺定位  城市能源大數據中心主要是開放共享和多端賦能,體現在實時了解能耗狀況,實現能源「雙控」數位化監管,實現智慧能源數據貫通,構建區域能源網際網路,推動資源優化配置,優化能源規劃和政策制定,通過能源大數據分析應用,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 關於雲計算的10個常見問題解答
    人們可以通過一些常見問題解答來學習雲計算的基礎知識,並比較不同類型的雲平臺,並了解將如何使用它們。人們需要更好地了解它的全部含義。1.什麼是雲計算?雲計算是一種交付模型,可以提供對計算機資源(包括CPU、存儲、網絡和其他託管軟體服務)的高度可擴展的按需訪問。2.雲計算的類型是什麼?雲計算可以是公共雲或是私有雲。公共雲平臺(例如AWS和Microsoft Azure)將資源集中在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數據中心,用戶可以通過公共網際網路訪問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