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上海和內蒙古等多地接連報告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尤其是天津某小區接連出現8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引發公眾關切。
昨晚,天津市疾控中心針對這起疫情公布了該小區病毒追溯結果:第一例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王某,在電梯內並未佩戴口罩,並出現咳嗽、打噴嚏的情況,最終導致病毒在小區內傳播。
「福爾摩斯式」破解感染源
11月9日,感染者王某的公司組織他去進行核酸檢測,早晨王某首先進入了4號樓的電梯,他在電梯裡不戴口罩,還在裡面咳嗽。
跟他相隔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康某一家三口走進了電梯。咳嗽會產生飛沫,飛沫長時間在空氣裡面會沉降,但是1分多鐘飛沫是沉降不下去的,這麼短的時間康某一家進入到電梯之後,裡面會有可能存在的氣溶膠和沒有沉降的飛沫,造成了康某的感染。
這裡面更關鍵的細節是康某沒有戴口罩,如果當時康某戴口罩,這樣的情況可能會避免發生。
4號樓和19號樓之間如何傳播關聯?
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9號樓裡面有人員的交叉,9號樓裡面住著4號樓感染者王某的工友,還住著在19號樓裡面工作申某的同事。
公安幹警和疾控人員發現:4號樓第一個發現的感染者王某,在11月9日晚上,去9號樓找他的同事。在電梯裡不單咳嗽,還打噴嚏,沒戴口罩。
11月10日,申某坐電梯去9號樓找他的同事,又返回19號樓,10日下午申某住在9號樓的同事到19號樓聚餐。
據檢測,9號樓的電梯物表採樣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而且是多點位的陽性。
19號樓感染鏈
住在9號樓的申某的同事往返於19號樓跟10號樓,因為這是申某的老闆,他的公司辦公地點在19號樓,很可能通過他的手部汙染或者是其他的汙染機械性把病毒帶到19號樓,同時申某自己也是不斷往返於9樓和19號樓之間。
基於目前的線索,提出了4號樓與19號樓感染關聯假設——這起疫情不是直接的人傳人,而是由環境汙染(電梯、樓棟門把手)造成的兩棟樓之間病毒傳播。
夏季以來,在我國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效的情況下,不少人似乎開始放鬆警惕:有時候出門才想起來沒戴口罩,投身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顧不上社交距離......
圖自:廣東疾控
隨著秋冬季的到來,呼吸道傳染病進入高發季節,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風險加大。在這個節骨眼上,大家一定不能鬆懈,快來跟和睦家一起溫習疫情防控的關鍵信息吧!
「以上新聞內容來自廣州日報」
01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知識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和流感、普通感冒如何鑑別?
因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症狀表現和流感、感冒相似。一些原本只是感冒的病人,也去醫院「擁擠」看病,反而容易被染上冠狀病毒肺炎。那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感、普通感冒當如何區別?下圖一目了然。
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沒有防護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潛伏期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接觸,是造成感染擴散的一個途徑。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大範圍氣溶膠和糞口傳播途徑尚待更多資料明確。
飛沫傳播
咳嗽、打噴嚏、大聲說話等均可從口腔或鼻腔噴出飛沫。患者或病毒攜帶者噴出的飛沫中含病毒,人在吸入這些飛沫後,有可能造成感染。
飛沫傳播一般在 1~2 米之間,距離傳染源 1 米以外相對安全,2 米開外比較安全。流感、支原體和新型冠狀病毒等都可通過此方式傳播。
接觸傳播
包括直接和間接接觸傳播兩種。
直接接觸傳播指的是中間沒有通過其他物品,直接引起的感染,如接吻;間接接觸傳播指間接接觸了被汙染的物品所造成的傳播。如日常生活用品汙染後,被手接觸到,然後用手觸摸鼻子、嘴巴、眼睛等黏膜從而進入體內。手足口病、脊灰、新型冠狀病毒等可通過此方式傳播。
糞口傳播
糞口傳播是指個別患者的糞便中存在活病毒,然後通過某種方式經人體的消化系統造成感染。
氣溶膠傳播
飛沫核是
氣溶膠傳播形成的條件較為苛刻,往往只有在特定的、病毒濃度很高的環境下才會發生。
02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防護
一、新型冠狀病毒標準防護要點
二、口罩的不同類型及適用人群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一般無法保證對病原微生物、粉塵的過濾性,在醫院中一般用於常規護理,主要作用是阻隔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日常交叉汙染。
推薦使用人群:推薦公眾在較低風險場所使用,如人員相對聚集的室內工作環境、在校學生等。
醫用外科口罩
醫用外科口罩主要用於醫院的手術、置管等侵入性操作。其顆粒過濾效果一般,但是防滲透性非常好。由於其和人臉的密合性不如醫用防護口罩,一般不用於高危操作的防護,但能滿足普通風險的操作。
推薦使用人群:推薦疑似病例、公共運輸司乘人員、計程車司機、環衛工人、公共場所服務人員等在崗期間佩戴。
普通防護口罩
符合GB2626的KN型口罩,對非油性顆粒物的過濾性能不錯,但防滲透性能不行。適合普通人群防護使用,但不能用於醫療操作,特別是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有可能噴濺的高危操作。
推薦使用人群:推薦較高風險人群使用。如現場調查、採樣和檢測人員使用,公眾在人員高度密集場所或密閉公共場所也可佩戴。
醫用防護口罩
只要符合GB19083標準的任何「醫用防護口罩」,就已經達到了N95級和KN95級的過濾效率了。此類口罩的過濾性和防液體滲透性都很好,可以用於醫療機構的各類操作。
推薦使用人群:推薦發熱門診、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及確診患者轉移時佩戴。
三、口罩佩戴原則
口罩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防線,可以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風險。口罩不僅可以防止病人噴射飛沫,降低飛沫量和噴射速度,還可以阻擋含病毒的飛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根據目前對該疾病的認識,科學的口罩佩戴原則如下:
━ ━ ━ ━ ━
下列情況不需要佩戴口罩:室外通風處(公園、小區、街道)與其他人保持 2 米以上的距離;通風良好的辦公室;獨處或家庭成員都健康(居家、開車)。
━ ━ ━ ━ ━
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需要佩戴口罩,使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也可以使用普通口罩(如紙質口罩、布面口罩、棉紗口罩、海綿口罩、活性炭口罩等)。
━ ━ ━ ━ ━
有疑似症狀到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時,需要佩戴防護效果更好的醫用外科口罩。
━ ━ ━ ━ ━
醫用防護口罩(N95 及以上級別)主要供醫護人員等使用。
━ ━ ━ ━ ━
有呼吸道基礎疾病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口罩。年齡極小的嬰幼兒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四、如何正確佩戴、摘除口罩
使用口罩是個技術活。沒有正確佩戴或摘除,口罩反而會成為一個汙染源。
五、如何正確地洗手?
飯前便後、戴口罩前和脫口罩後、出門回家或回辦公室後、製備食物前後等情況,都應該馬上洗手。
需使用肥皂或專業洗手液,以下每個步驟來回五次,稍加用力。再用乾淨的清水衝洗乾淨,用一次性紙巾或消毒的毛巾擦手或烘乾手。值得注意的是:免洗手消毒液或戴手套並不能替代洗手。
六、注意咳嗽和噴嚏禮儀
咳嗽和噴嚏禮儀不論在何時都是重要的。不僅體現個人修養,更重要是能減少呼吸道疾病的傳染,保護自己和他人。
咳嗽和噴嚏時要遮住口鼻,沒有紙巾用手肘部衣物遮擋(不是用手遮擋),迅速處理用過的紙巾,接觸過呼吸道分泌物後要迅速洗手。
七、如何做好家庭消毒防護?
新型冠狀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可使用紫外線消毒或在56度高溫下持續30分鐘來滅活病毒。紫外線殺菌殺病毒雖具有無色無味無化學物質遺留的優點,但操作時請注意安全,人與寵物需迴避,以免眼睛和皮膚的灼傷;可使用遙控器在房間無人時使用每天1次或以上。
除此之外,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但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
使用酒精和消毒液時需注意安全問題:
使用酒精消毒時要注意防火
消毒液忌混用,最好參照說明書單獨使用。
八、哪些衛生死角需要特別注意?
手機、電梯按鈕、門把手、電腦鍵盤、水龍頭把手、馬桶和馬桶按鈕、扶梯扶手、地鐵和公共汽車扶杆和抓手這些我們平常容易忽視的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03
不同風險人群的防護
一、出門在外,如何防護?
1
日常生活與工作出行人員,外出前往超市、餐館等公共場所和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要佩戴口罩,儘量減少與他人的近距離接觸。個人獨處、自己開車或獨自到公園散步等感染風險較低時,不需要佩戴口罩。
2
出現可疑症狀需到醫療機構就診時,應佩戴口罩可選用醫用外科口罩,儘量避免乘坐地鐵、公交車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場所。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務人員相關疾病流行地區的旅行居住史,以及與他人接觸情況,配合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相關調查。
3
遠距離出行人員,需事先了解目的地是否為疾病流行地區。如必須前往疾病流行地區,應事先配備口罩、可攜式免洗洗手液、體溫計等必要物品。旅行途中,儘量減少與他人的近距離接觸,在人員密集的公共運輸場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時要佩戴KN95/N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口罩在變形、弄溼或弄髒導致防護性能降低時要及時更換。妥善保留赴流行地區時公共運輸票據信息,以備査詢。從疾病流行地區返回,應儘快到所在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進行登記並進行醫學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離開疾病流行地區後14天。醫學觀察期間進行體溫、體徵等狀況監測,儘量做到單獨居住或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密切接觸。
二、隔離在家,需要注意些什麼?
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採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自最後一次與病例、感染者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後14天。居家隔離人員應相對獨立居住,儘可能減少與共同居住人員的接觸,做好醫學觀察場所的清潔與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觀察期間不得外出,如果必須外出,經醫學觀察管理人員批准後方可,並要佩戴醫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
居家隔離人員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謝絕探訪。儘量減少與家人的密切接觸,不得與家屬共用任何可能導致間接接觸感染的物品,包括牙刷、香菸、餐具、食物、飲料毛巾、衣物及床上用品等。
他人進入居家隔離人員居住空間時,應規範佩戴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期間不要觸碰和調整口罩。儘量避免與居家隔離人員直接接觸,如發生任何直接接觸,應及時做好清潔消毒。
三、從事感染高風險工作,如何防護?
01
對於公共運輸工具司乘人員、計程車司機、公共場所服務人員、武警、交警、安保人員、媒體記者、快遞人員等行業人員,因日常接觸人員較多,存在感染風險,其所在單位應為其配置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以及手消毒液、消毒紙巾、體溫計等物品,並做好工作環境的日常清潔與消毒。
工作期間,應做好個人防護,規範佩戴口罩上崗。口罩在變形、弄溼成弄髒導致防護性能降低時及時更換。注意保持手衛生,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每日至少2次測量體溫般情況下,不必穿戴防護服、防護面罩等防護用品。如出現可疑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胸悶、呼吸困難、乏力、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炎、肌肉酸痛等),應立即停止工作,根據病情居家隔離或就醫。
02
對於隔離病區工作人員、醫學觀察場所工作人員、疑似和確診病例轉運人員,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次性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
03
對於流行病學調查人員,開展密切接觸者調查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醫用外科ロ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與被調查對象保持1米以上距離。開展疑似和確診病例調查時,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對疑似和確診病例也可考慮採取電話或視頻方式流調。
04
對於標本採集人員、生物安全實驗室工作人員,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雙層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KNV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ロ罩或醫用防護口罩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必要時可加穿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
05
對於環境清潔消毒人員、屍體處理人員,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長袖加厚橡膠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KN95/N95及以上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ロ罩、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等。環境清潔消毒人員使用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時,根據消毒劑種類選配塵毒組合的濾毒盒或濾毒罐,做好消毒劑等化學品的防護。
夏凱莉
廣州和睦家醫院醫療總監
夏凱莉醫生在中國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兒科學碩士學位和兒科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喬治亞醫學院和兒童醫學中心學習兒科血液病和兒科腫瘤三年。
夏凱莉醫生是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副秘書長、中華醫學會廣東省兒科分會會員,從事兒科臨床工作25年,擅長兒童保健諮詢,兒童營養餵養諮詢,兒童生長發育和行為評估指導,以及兒科疾病呼吸,過敏,消化,風溼,皮膚,血液和腫瘤專科的治療。夏凱莉醫生在中山大學獲得兒科教授稱號,並給中國醫學生、研究生及兒科住院醫生授課,同時是多家知名育兒媒體特約專家。夏凱莉醫生是美國心臟協會認證的兒童高級生命支持(PALS)培訓導師,也是華南地區首位提供PALS全英文培訓的導師。夏凱莉醫生是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並在著名國家級和國外醫學期刊上發表過20多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