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最熱門的新聞之一無疑是「翟天臨不知知網」事件,隨著翟天臨博士學位被取消,知網也被熱心網友扒了個遍,人們更想知道,為何在知網下載論文要付費,而原作者碩士、博士卻拿不到稿酬?
事實上,這些作者不僅在知網拿不到稿費,在其發表論文的原期刊也很難拿到稿費,現實是,由於期刊檔次、論文發表數量與畢業、評獎學金、評職稱等更多「實質性」的結果關聯密切,很多作者需要花錢才能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
這次知網「躺槍」背後,是一直被忽視的學術著作權。
年付費超百萬且年年漲價
2019年新春開工之際,知網與一名青年演員的名字一起出現在微博熱搜榜,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很快,「毛利率達60%」「憑藉市場壟斷地位向用戶收取較高的費用」等新聞讓這個知網站在了風口浪尖,名聲毀譽參半。
知網的價格到底有多高?某高校圖書館負責採購資料庫資源的李老師表示,「每年我校只買其中的期刊和博碩庫價格就近百萬,2019年知網還要從原庫裡抽出300種左右期刊要求單買,我校每年為此頭痛不已。」李老師還表示,由於知網的定價不公開透明,一校一價,漲幅也不一致,所以招致了很多高校的不滿。
通過該省政府採購網,《IT時報》記者對該省現有高校採購知網且中標的最終價格進行了比對發現,2018年,官網顯示4所學校對知網資料庫採購項目的價格分別為79.9萬元、23.9萬元、35萬元和12.5萬元。隨後,記者對南京某大學近三年的圖書館資料庫進行單一來源採購的成交結果進行比對發現,2017年、2018年該學校採購知網的成交價格分別為42萬元、46.8萬元,2019年的項目預算價格為47.14萬元,逐年在漲價。除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書資料庫成交價格有所下降之外,萬方、超星、讀秀、白鏈雲等其他資料庫的價格分別為7.5萬元、6萬元、9.6萬元、11.7萬元,沒有增幅,其中最貴的也只有知網價格的四分之一多。
同樣是高校,為何價格會有差別?一位曾經在山西同方數字出版技術有限公司擔任責任編輯的張超向《IT時報》記者表示,「知網並沒有定價規則,每年的定價會根據當年文獻數量以及優先出版、核心資源、獨家資源等情況來定。而且文獻數量與價格成正比。」
李老師所在的高校,除了知網,學校還購有維普、萬方、超星等資料庫資源。李老師介紹,如果停用知網,其他三方資料庫資源互補,再加上文獻傳遞,也基本上可以解決問題,但「知網的資源實力不可否認,大而全,讀者大多已習慣用知網,如果停用會降低讀者的訪問體驗度。我們只希望知網定價公開透明合理,讓大多高校無經濟壓力購買。」
據公開數據,知網籤下期刊8000餘種,獨家和唯一授權期刊達2300餘種,其中核心期刊獨家佔有率90%以上。與國內其他資料庫平臺相比,知網在資源上佔據絕對優勢,帶來的問題則是高校一直處於議價的劣勢地位。
武漢一位政府採購代理機構負責人黃先生向《IT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湖北80%的高校都在使用知網,對知網的依賴程度較高,「參與了幾次高校的採購,高校經費實際上是有限的,而且議價能力低。一旦知網的報價超出了學校預算,學校通常採取的方式則是壓縮選項,精簡到保留必讀門類節省開支,或是選擇高校間的論文共享平臺。」
查重價格不菲
除了向高校和科研機構出售資料庫使用權之外,每年的查重功能也成了知網盈利的途徑之一。2月20日,記者在知網的論文查重監測系統官網上看到,期刊的官網定價為35元/篇,本科、專科定價188元/篇,碩博論文則達到了345元/篇。「每篇文章至少需三次查重,」一位研究生米奇(化名)告訴記者,學校要查重兩次,而學生自己為了保險也至少要查一次,這位學生所在學校2018年有2000多名研究生畢業,據此計算僅查重一項,知網便能獲得七八十萬元收入。
此前,米奇也用其他資料庫做過查重,儘管價格便宜,但由於資料庫不完整,查重效果並不理想,無奈之下,他還是選擇了知網的服務。
因為定價過高,不少高校曾試圖抗爭。
1月7日,常州大學發布了一則《關於知網暫停服務的公告》。公告中顯示,「因合同到期及價格上漲原因,知網已經暫停了對學校CNKI文獻資料庫的服務。」
常州大學停用知網的情況並非個例。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京大學在官網上貼出因與知網合同到期,數據商漲價過高,即將停用知網的通知。通知一出,即刻引起熱議。同年,武漢理工大學也以相同的方式宣布暫時停用知網。
記者發現,近些年間山東、雲南、湖北、安徽等地的高校都出現過停用知網的情況。但最終的結局都是以恢復使用而告終。
延伸閱讀
被忽視的學術論文著作權
對知網的詬病,除了年年漲價外,還有對論文原作者智慧財產權的忽視。
據媒體報導,早在2010年,深圳律師潘翔偶然發現自己大學時代發表的論文被知網收錄,只要付費,任何人都可以下載。潘翔以侵犯著作權為由,把中國知網及相關聯單位告上了法庭。但沒過多久,因為各種原因,他選擇了撤訴。《南方周末》2016年6月的報導顯示,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也陸續收到很多會員和作者的投訴,稱知網未經許可收錄其文章且未支付報酬。2016年統計已超過200人,涉及3萬多篇文章。
但實際上,論文的著作權是很多論文作者一開始就忽視的權利,因為,發表一篇論文,通常情況下,不僅得不到稿費,自己還要支付版面費。
在中國高校中,期刊論文與很多東西掛鈎。以湖北某高等學校2018年9月30日在學校官網發布的《2018年度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為例,評教授、副教授、講師的條件,均與科研成果掛鈎。比如評教學為主型的副教授在業績與科研成果這個條件中必須具備發表學術論文4篇以上(須含教學研究論文1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外語、音樂、美術專業至少1篇)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上或被國外權威期刊收錄;或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篇以上,且公開出版學術著作(含合著、編著或第一主編的教材)1部。
除了教師評職稱,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畢業,在期刊上發布論文也是硬指標或者與獎學金直接掛鈎。
「我們學校有國家獎學金和省級獎學金,分別是2萬和1萬,但評定獎學金除了看成績、是否參加全國性比賽之外,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論文。如果沒有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就沒有參加國家獎學金的評獎資格。」一位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向記者表示,知網上有期刊的影響力分子,學校也會向師生羅列期刊是否是學科領域的核心刊物。通常情況下,刊物評分越高,需要花費的價格就越高,甚至有些期刊發論文還需要排隊,「通常情況下,不同期刊的價格也有差別,以我了解的傳播學領域期刊來講,想要發一篇論文的費用在600-1500元之間。如果想要更快見刊,還需要更高的費用。」該學生道。
目前,知網已經間接成為評價一個人學術能力的標準,如果沒有期刊,脫離了知網,似乎論文的價值就得不到體現。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知網壟斷背後是「唯論文」數量評價體系帶來的問題,「如今評價一個人的學術能力和水平,是看有無論文、發表多少論文以及論文發表的期刊檔次,這把大家的精力都引導到撰寫、發表論文上,因此,檢索論文發表的平臺就變為重要依託。儘管國家提出要打破唯論文論,但難度很大,最關鍵的是我國目前缺乏學術同行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