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亭洲路上有不少千足蟲。
福州新聞網(微博)6月9日訊(福州晚報(微博)首席記者 徐強/文 福州晚報(微博)記者 石美祥/攝) 「地上有很多小『蜈蚣』,很嚇人的。」昨日,市民陳先生路過金洲南路與亭洲路交叉路口附近時看到這樣一幕,他擔心這是不是不好的徵兆。記者現場了解到,陳先生所見到的並非蜈蚣而是千足蟲,其成群出沒疑與氣溫升高有關。
陳先生說,他上午經過倉山區亭洲路附近時,看到人行道上有小「蜈蚣」在地面上爬,數量比較多,看上去有些噁心嚇人。「這該不會是什麼不好的徵兆吧?」陳先生說。記者隨後來到現場看到,地上有許多兩三釐米長、黑色圓柱狀的蟲子在爬,因為腳比較多,乍一看確實有些像蜈蚣。但仔細辨別可以發現,這些多腳蟲子與蜈蚣也有區別。首先,這些蟲子的腳比蜈蚣要多得多,非常密集。其次,這些蟲子的尾部沒有蜈蚣那樣的「鉗子」。
記者了解到,這種蟲子名叫千足蟲,也叫馬陸,喜歡成群活動,一般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它專吃落葉、腐殖質,也有少數種類吃植物的幼芽嫩根,是農業害蟲。千足蟲體節上有臭腺,能分泌有毒臭液,氣味難聞,使得家禽和鳥類都不敢啄它。它雖然不會蜇人,但也有防禦的武器和本領,當人類觸摸擺弄它時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嚴重的可致明顯的紅斑、皰疹和壞死。而溫度越高,千足蟲的攝食量也會增多,因此其成群出現可能與氣溫升高有關。
(福州新聞網(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