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就算是真正走上了科技發展的道路,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它對19世紀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人類科技之飛躍,是與每個時代湧現出的偉大科學家息息相關的,在他們嘔心瀝血的研究探索之下,才出現了百年發展遠超之前數千年的光景。
而這群偉大科學家中有一個人非常具有代表性或者說具有非常高的名氣,他就是普通人提到「科學家」這個詞腦海中第一個出現的人——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創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開創了物理學的四個領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場論。他是量子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在分子運動論和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貢獻。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
他的科學思想、哲學(科學哲學、社會哲學、人生哲學)思想都是頗有見地、不同凡響的。愛因斯坦對現代物理學的貢獻無人可以匹敵,他在科學生涯中始終孜孜以求,探尋物理學領域的普遍的、恆定不變的規律。
他的理論涵蓋自然界的一切基本問題,大到宇宙、小到次原子粒子。他修正了時間和空間、能量和物質的傳統概念。他的相對論不僅衝擊了牛頓以來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改變了傳統的空間、時間觀念。
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除了以上的幾個標誌性的理論,愛因斯坦還留有三個預言,並且都沒有被證實,其中一個預言甚至預言了人類文明的結局,對於對這些預言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空間穿越(蟲洞)」的概念最早是由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在1916年提出的,而此理論是愛因斯坦和納森·羅森在1935年討論「引力場」時進行完善假設的,所以蟲洞又被人們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
理論上,蟲洞是連結兩個遙遠時空的空間隧道,就像是大海裡面的漩渦,是無處不在但轉瞬即逝的。這些時空漩渦是由星體旋轉和引力作用共同造成的。就像漩渦能夠讓局部水面跟水底離得更近一樣,能夠讓兩個相對距離很遠的局部空間瞬間離得很近。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觀察到蟲洞存在的證據。為了與其他種類的蟲洞進行區分,一般通俗所稱「蟲洞」應被稱為「時空洞」。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三維空間是可以彎曲的,所以當宇宙中存在一個大質量的天體時由於引力的作用,該天體周圍的空間就會發生扭曲。
所以既然空間可以彎曲變形那麼假設在宇宙中有A、B兩個點並且兩個點相距很遠,那麼是否可以將A、B兩點所在的空間通過變形扭曲,從而讓這兩點變得更近呢?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人類可以製造出控制引力波的機器然後對空間進行幹擾,使空間扭曲變形成人們需要的程度(甚至是摺疊),那麼確實可以製造出一個人工蟲洞。
雖然現在未知科學家還沒有在宇宙中發現天然「蟲洞」,並且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也無法製造人工蟲洞,但是科學家卻認為「蟲洞」必然存在,並且這也是人類探索宇宙、殖民宇宙的希望,因為宇宙實在太大了,動輒就以光年作為距離尺度。
在這種可怕的距離尺度下光速也只能算是龜速,更何況人類現在根本沒辦法使飛行器達到光速,甚至有科學家認為光速根本就不可能達到,所以宇宙蟲洞幾乎成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關鍵,穿越蟲洞瞬間跨越數萬光年的可能性,也讓人類看到了探索宇宙和殖民宇宙的希望。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為了解釋物質密度不為零的靜態宇宙的存在 ,於是愛因斯坦在方程中引入了一個常數,這就個常數是人們常說的「宇宙常數」,這個常數非常非常小,如果尺度範圍只是銀河系的話,那麼這個常數基本可以忽略,但是如果放眼整個宇宙的話,這個常數才可能有意義。
因為在1917年的時候人們觀察宇宙的手段落後且原始,所以那時通常認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並沒有「系外」這個概念。
時間到了1926年,星系天文學教父愛德文·哈勃發表了「河外星系的形態分類法」讓人們知道了銀河系外面還有星系,原來銀河系並不等於宇宙。
後來哈勃通過對宇宙長年累月的觀察認為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並且否定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宇宙學常數」的存在,而愛因斯坦面對哈勃的否認也公開表示:引入宇宙常數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至此人們以為宇宙常數的事情就終結了。
但是在20世紀末,天文學家們發現某些天文現象只有用愛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常數」才能解釋,於是宇宙學常數再一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重視。沒過多久科學家們首次證明了宇宙中暗能量的存在,同時也證明了宇宙常數「不為零」。
這也就是說明「宇宙常數'是一個有意義的數據,同時也證明愛因斯坦並沒有錯,再次讓人看到了愛因斯坦在科學方面的超前認識。當然了現在科學家只是證明宇宙常數不為零,但是具體是什麼依然是個謎。
這個預言和愛因斯坦其他預言有很大的區別,因為該預言並不屬於「科學」範疇,而是關於人類文明的未來和人類文明未來的消亡方式。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是一個堅定的和平主義者,他曾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公開表示對戰爭的憎恨和譴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他甚至拒絕在德國發布的戰爭辯護書上簽字,以表示對戰爭的憎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了儘快結束戰爭同時也為了防止納粹搶先研究出戰略級武器,愛因斯坦主動聯繫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研究戰略級武器原子彈,這才有了後來的「曼哈頓計劃」。
在原子彈研究出來之後,愛因斯坦留下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我不知道用什麼武器進行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我知道四次世界大戰肯定用的是石頭和木棍。
愛因斯坦這個預言其實不難理解,相信許多人看了之後都能立馬明白他的意思。作為現代社會的受益者,我們都知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國的武器也越來越先進了,如果此時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麼到了戰爭末期各國僵持不下的時候,很可能會出現互相發射核武器的情況。
而核武器的破壞力是相當恐怖的,如果真的在戰爭中使用了核武器,那麼人類文明很可能會被核武器毀於一旦,現代社會將不復存在,甚至人類社會可能會如愛因斯坦預言的那樣,倒退成使用木棍和石頭的原始社會,這個說法並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眾多科學家分析的結果,並且在太陽系中還有活生生的例子。
因為火星探測器曾在火星多地檢測到核爆炸的殘留物,由此一直有科學家懷疑火星之所以變成現在的樣子,很有可能在極為古老的時候發生過核戰爭,這場戰爭毀了火星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毀了火星文明,所以科學家推斷,如果人類核戰爆發,那麼今天的火星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地球。
以上就是愛因斯坦三個還未實現的預言,如果前兩個預言實現的話,相信對於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甚者可以改變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而最後一個預言相信沒有人願意成真吧,畢竟世界和平是大多數人的心聲。
如果想了解更多與科學有關的知識,可以關注我哦(⊙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