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雕鴞,拉丁學名為Bubo ascalaphus ascalaphu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鴞形目、鴟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Pharaoh Eagle-Owl (nominate),命名人為Savigny,命名時間在1809年。
法老雕鴞體長50釐米,體重1900克。和所有的「貓頭鷹」一樣面盤顯著,淡棕黃色,雜以褐色細斑;眼先和眼前緣密被白色剛毛狀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大形黑斑,面盤餘部淡棕白色或慄棕色,滿雜以褐色細斑。皺領黑褐色,兩翈羽緣棕色,頭頂黑褐色,羽緣棕白色,並雜以黑色波狀細斑;耳羽特別發達,顯著突出於頭頂兩側,長達5.5-9.7釐米,其外側黑色,內側棕色。後頸和上背棕色,各羽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幹紋,端部兩翈綴以黑褐色細斑點;肩、下背和翅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雜以黑色和黑褐色斑紋或橫斑,並具粗闊的黑色羽幹紋;羽端大都呈黑褐色塊斑狀。腰及尾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具黑褐色波狀細斑;中央尾羽暗褐色,具6道不規整的棕色橫斑;外側尾羽棕色,具暗褐色橫斑和黑褐色斑點;飛羽棕色,具寬闊的黑褐色橫斑和褐色斑點。
頦白色,喉除皺領外亦白,胸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幹紋,兩翈具黑褐色波狀細斑,上腹和兩脅的羽幹紋變細,但兩翈黑褐色波狀橫斑增多而顯著。下腹中央幾純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雜褐色細橫斑;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橫斑。虹膜金黃色,嘴和爪鉛灰黑色。該種是荒漠雕鴞的指名亞種,是二個亞種之一,較荒漠亞種體型更大,羽色略深。
該物種棲息於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類環境中。在乾旱的生境,包括空曠的沙漠平原,祼露的巖石,山崖和河谷都普遍發現。
法老雕鴞通常遠離人群,活動在人跡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棲息,縮頸閉目棲於樹上,一動不動。但它的聽覺甚為敏銳,稍有聲響,立即伸頸睜眼,轉動身體,觀察四周動靜,如發現人立即飛走。飛行慢而無聲,通常貼地低空飛行。聽覺和視覺在夜間異常敏銳。白天隱蔽在茂密的樹叢中休息。不能消化的鼠毛和動物骨頭會被雕鴞吐出,丟棄在休息處周圍,稱為食團。法老雕鴞在夜間常發出「狠、呼,狠、呼」叫聲互相聯絡,感到不安時會發出響亮的「嗒、嗒」聲威脅對方。以各種鼠類為主要食物。被譽為「捕鼠專家」。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但是,因為傳統偏方認為雕鴞骨骼泡酒能夠接骨,所以遭到捕殺,應該多加保護。
此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同時也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