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這個暑假逛成都博物館,如果你帶小朋友漫步在「萬物熙攘:第54屆全球野生動物攝影展」,先別著急欣賞美如明信片的攝影作品,說不定你會被展籤上的「攔路虎」打個措手不及。
小鴞、鰹鳥、鬣蜥、襞魚……滿眼望去,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生僻字都該怎麼念?如果不認識,只能拖著孩子倉皇而逃。
其實參觀野生動物攝影展之前,不妨做些功課,先認識這些生僻字,了解這些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你才能氣定神閒,侃侃而談,讓隔壁張口結舌的觀眾膜拜不已。
Arshdeep Singh -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管道中的小鴞(xiāo)
與父親一同驅車穿越這座城市的途中,不到10歲的印度小孩Arshdeep目送一隻小鳥消失在一根廢舊的管道中。他請求停車,取出父親的照相機和長焦鏡頭,隨後跪在座位上,並將它們架設在半開的車窗上,高度與視線齊平。沒過多久,一隻橫斑腹小鴞就出現了,身後緊跟著另外一隻。兩隻小鴞都直勾勾地盯著他看,表情蠢萌又帶著一絲警惕。
如果是經常刷展覽的朋友,估計對鴞不會陌生,文物中也有這樣的造型。2017年敦煌大展期間,史上首位女將軍婦好帶來了婦好鴞尊,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鳥形銅尊。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貓頭鷹,常出現在青銅器中。它晝伏夜出的天性、擊而必中的本領,讓其成為「戰爭之神」的象徵,是婦好乃至國王、將軍們的愛物。
而印度小攝影師拍攝到的橫斑腹小鴞,一般選擇在樹洞裡築巢,之後雌小鴞會在築好的巢穴裡產卵,最多的時候可以產下五枚。儘管橫斑腹小鴞是旁遮普很常見的鳥類,但它們多選擇夜間活動,白天幾乎見不到它們的蹤影。因森林過度砍伐,這對雌雄小鴞不得不選擇在城市築巢。
Emanuele Biggi -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寄居海獅的鬣(liè)蜥
當義大利攝影師Emanuele沿著海灘散步時,海獅屍體腐爛的惡臭幾乎讓人無法忍受。他見過昆蟲以屍體為食,但當他發現鬣蜥捕食昆蟲時,他知道他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東西。躺在沙灘上,難聞的氣味讓他難以呼吸,他捕捉到一隻鬣蜥從海獅屍體的眼窩裡往外窺視的一幕,命名為《眼中之眼》。
位於秘魯帕拉卡斯國家保護區的海灘附近,有1.5萬隻南美海獅,那裡是那些因疾病或受傷而死亡的海獅的墓地。還有一些海獅死於由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大規模偶然事件,即海洋溫度暫時上升。由於沙灘上幾乎沒有植被生長,鬣蜥就轉而以昆蟲為食。
Greg Lecoeur -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廢棄物中的襞(bì)魚
「海洋是人類生活的受害者」,法國攝影師Greg如此說。馬尾藻類海草葉子因為大量的塑料垃圾間隔,無法聚集形成襞魚的藏身之所。有人將洋流攜帶的大量塑料製品,劃分為第七大陸。
作為擅長偽裝且貪婪的伏擊捕食者,襞魚通常藉助棕色的馬尾藻類海草形成的「漂浮島嶼」來追蹤獵物,並用頭頂的誘餌進行誘捕。近幾十年來,每年有1270萬噸塑料垃圾最終流入海洋,襞魚被迫與塑料垃圾中的一部分共享棲息地。
Sue Forbes -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練習捕獵的鰹(jiān)鳥
經歷了數日的波濤洶湧後,海面迎來了平靜。英國攝影師Sue醒來發現海面上方盤旋著一隻年幼的鰹鳥。突然一條魚躍出了水面,鰹鳥迅速地俯衝下來。Sue立即反應過來,按下相機快門,成功捕捉到了鰹鳥俯衝下來捕魚時倒映在水中的畫面。
鰹鳥是一種非常瘦削的、具有空氣動力學作用羽毛構造的鳥類。成年鰹鳥足以靈活地捕捉移動的目標獵物,但這隻年幼的鰹鳥很可能只是在練習捕獵。魚躍出水面後,利用僵硬的胸鰭滑行,從而躲避水下捕食者,如金槍魚和馬林魚,但這使得它很容易受到來自水面上方捕食者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