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基一氯矽烷,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鹽酸。」7月29日,央視新聞頻道的「新聞直播間」在報導化學原料桶被衝入松花江的事件時,主持人蹦出這樣一句缺乏常識性的話,讓網友們吃驚不小。因為只要初中畢業的人都知道,鹽酸是化學課本上最早出現的物質之一,也就是氯化氫的水溶液。央視的這個低級失誤很快反應到網絡上。
央視搞錯鹽酸為何物
昨天上午十點半,著名網友「地下天鵝絨」在新浪微博上貼出一張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的截圖,屏幕下方打著字幕「三甲基一氯矽烷——鹽酸」。「地下天鵝絨」介紹,央視主持人的原話是這樣說的:「這次被洪水衝入松花江的化學原料桶中裝的是三甲基一氯矽烷,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鹽酸。」「地下天鵝絨」對此話表示震驚:「誰們平時所說的這就是鹽酸了?」因為只要初中畢業的人都知道,鹽酸是化學課本上最早出現的物質之一,也就是氯化氫的水溶液,化學式為HCl。而三甲基一氯矽烷的化學式是(CH3)3SiCl,跟鹽酸完全是兩碼事。
至昨晚7點,「地下天鵝絨」的這條微博已經被轉發了數百次。網友陳依晴說:「我這個物化生一塌糊塗的文科生,還隱約記得鹽酸是氯化氫溶液。記者用百度搜索「三甲基一氯矽烷」,發現已經自動關聯了「鹽酸」,由此可見此「烏龍科普」的影響力。
一條新聞兩處錯誤
記者通過查詢發現,7月29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至少兩次播出了這條新聞,一次是在上午11:07,另一次是在下午15:10,兩個時段分別是兩位主持人。從中國網絡電視臺的視頻可以看到,該條新聞的原文是這樣的:「據了解,這次被洪水衝入松花江的化學原料桶中,所裝的是化學原料三甲基一氯矽烷。三甲基一氯矽烷,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鹽酸。它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工業上用作耦合劑,有刺激臭味,與水接觸可產生氯化氫並放出熱量,產生白色的煙氣。專業人士介紹,鹽酸經過大量水稀釋以後,會造成水的pH值降低,可能產生一定的環境災害,但一般對人體無害。」
網友發現,除了搞錯鹽酸為何物之外,這條新聞還犯了另外一個錯誤。「專業人士介紹,鹽酸經過大量水稀釋以後,會造成水的pH值降低。」這句話明顯讓人理解為「稀釋」造成「pH值降低」,如果不稀釋pH值就不降低了,用網友的話來說「越稀釋酸性越強,那還稀釋它幹嗎」。化學常識告訴我們,一般來說pH值越低則酸性越強,所以鹽酸稀釋後pH值應該上升,所以準確的表達應該是「雖然大量的水稀釋了鹽酸,但是水的pH值還是會降低。」
網友們運用化學知識分析說:「整個過程應該是三甲基一氯矽烷與水反應生成了鹽酸,而鹽酸在大量水的稀釋下,濃度已經大大降低了,可能產生環境災害,但對人體無害。」對於央視所犯的錯誤,網友猜測:「估計是記者缺乏常識,採訪專家時沒能理解意思,所以鬧了笑話。」快報記者 吳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