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有3個原因

2020-12-05 歷史九點半

文 | 歷史九點半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漢語獨有的表達方式,博大精深。它一般由4個字組成,每一個成語的背後,大都有一個故事或典故,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千百年來影響深遠。

據統計,中國約有5萬個成語,其中96%是四字成語。早在先秦時期,成語的應用就已十分普遍,而成語的發明也是在這一時期不斷壯大的。此後兩千年來,成語在不斷豐富,但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漢語用詞的完善,新成語的發明也越來越少了。

圖:負荊請罪

當然,並非近現代以來,一個新成語都沒有了,而是非常少,相比於古代時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用的比較廣泛的近現代成語順藤摸瓜、捨己救人、電閃雷鳴、出乎意料等,還有前幾年出來的,得到認可的正龍拍虎,唐駿讀博等成語。

除此之外,能算得上是新成語的,幾乎就沒有了。那中國5萬多個成語,大都是古人發明,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很成語了?總結起來,主要有3個原因。

圖:完璧歸趙

一、語言環境的變化

成語脫胎於文言文。在紙張還沒有發明的時代,文字記錄大多以竹簡、織錦為主,書寫不但十分不便,而且耗材昂貴。因此,出於省錢省力需要,人們不可能把口語全部完整地記錄下來,必須惜字如金,將口語經過一定的修飾,去繁書簡,於是文言文就誕生了。

而成語相比文言文,更加的短小精悍,一般成語只有四個字,背後記載的典故卻可能是幾百字、幾千字。正所謂四兩撥千斤,這種便捷的記錄系統,自然有利於傳播,因此大大促進了成語的發展和使用。

圖:濫竽充數

近現代以來,白話文逐漸取代了文言文,書寫系統的變化,使得成語發明的土壤不復存在,因而新成語也就少了。舉個例子,以前在竹簡上刻一個字的時間,足夠現在在電腦上打100字甚至1000字,因而人們不再需要惜字如金,就可以很快速便捷地記錄事件。

二、文化從精英向平民階層轉移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屬於精英文化。古時候,讀書做學問是少數精英的事,知識壟斷在精英手中,文化高度集中。而近現代則越來越不同,這就像網際網路的發展,古代文化是中心化的,而近現代以來的文化,是不斷的去中心化的。

圖:亡羊補牢

文化從精英向平民階層轉移,意味著語言書寫習慣也要為大眾服務,要讓更多人能寫會讀,更簡單易理解。這也是為何近代文言文被拋棄的原因,因為它已經阻礙了了大多數人對知識的渴求。當書面用語越來越向口語靠近,就註定了文言文的土壤消失,新成語也隨之消失。總結起來,就是文化的普及,社會的發展,讓知識需要更直白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三、成語已經夠多了

最後來說,中國5萬多個成語,我們常用的也就幾千個,和漢字一樣,既然現有成語已經足夠使用,足夠表達清楚意思了,為何還要勞心費力去發明新成語呢?

圖:現代成語「正龍拍虎」主人公周正龍

當然,以後可能還會有極少量的新成語出現,但可以預見,新成語的影響會越來越小,小到經不起時間的洗禮,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至於那些如今出現的網絡四字用語,我認為那不是成語,只是曇花一現的快消詞語,更不可能流傳下去。

相關焦點

  • 此人是平原君門客,出使楚國一趟便發明三個成語,個個都婦孺皆知
    平原君一共養了三千門客,可當他要出使楚國時,想找20個文武全才,跟自己一起去完成任務,無奈經過挑選只得了19人,還差一人始終湊不夠,正當平原君犯愁時,手下突然有個門客站出來,表示願意跟平原君一同出使楚國。
  • 湖北成語知多少?省內這個地方就孕育出155個成語
    根植於五千年文明沃土的成語,堪稱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地處華中腹地,通衢九洲的湖北,自古人傑地靈、文化昌盛,孕育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時至今日,有多少人知道「班門弄斧」「亡羊補牢」「美人遲暮」等191個成語皆與楚文化有關?又有多少人知道湖北僅襄陽一地,就孕育了「價值連城」「安邦定國」「初生牛犢不畏虎」等155個成語?  「文化不僅要傳承,更要傳播。」
  • 看圖猜成語:6張圖片代表6個成語,第一張圖片的成語出自儒林外史
    在儒林外史中,有一段話,就說了一個成語。也是我們第一題的答案:味同嚼蠟。意思是味道如同嚼蠟一般,形容沒有味道。多指說話或文章枯燥無味。這裡提到的蠟燭,是在清代,其實,在很早之前,咱們的古人就知道用油脂來做燈了。最開始的時候,用的是動物的脂肪煉成的油。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話說董卓被殺死後,被扔在街頭,因為董卓是個胖子,有好事的人就在他的肚臍眼點了一個燈芯,結果亮了三天三夜。
  • 中國五大奇葩成語:最長的有16個字,「酒店猛狗」是什麼意思?
    中國五大最不像成語的成語:「想當然」、「空心湯圓」都是成語成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要用到的,不論是書面還是口頭,吐兩個成語瞬間覺得逼格都高了點。成語是中華文化獨有的璀璨明珠,許多來中國旅遊的老外好不容易勉勉強強學習了中文,一個成語讓他們回到解放前。但也有一些成語我們自己都很少人懂,甚是奇葩。酒店猛狗老實說剛看到這個成語我是拒絕的,順便瘋狂地胡思亂想了一番。而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正經」的成語。它典出《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比喻比喻君王領導要親賢臣遠小人。
  • 機會主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機會主義,利用機會或情況的技巧、策略或實踐,特別是很少顧及原則或最後結果。出自: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這種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導,是不是要產生機會主義錯誤,或者盲動主義錯誤呢?」近義詞有:投機取巧,機會主義是中性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利用機會。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本是洞房詩,為何會誕生成語「逃之夭夭」
    都說現代網友腦洞挺大,其實咱們的老祖宗腦洞也不小,隨便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當年杜甫寫了首名為《嚴中丞枉駕見過》的妙詩,其中有一句「問柳尋花到野亭」,注意此處詩聖是在寫野外的美景,但到了明代,蘭陵笑笑生卻憑此句發明了成語「尋花問柳」,意思完全歪了。
  • 中國成語之都:上千條成語與這有關,中國一座被遺忘的古都
    單單從咱們國家的歷史上來看,河北絕對算得上是個臥虎藏龍的省份。這裡有著數座在歷史上極盡輝煌的城市,也有著不少文化上影響力、傳承非常深遠的城市,例如之前筆者寫過的普通話採集地承德,也例如咱們今天要來了解的這座公認的中國成語之都——邯鄲。
  • 這3個成語均出自鶴壁,與殷紂王有關,你了解的成語還有哪些?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多數為4個字,但也有3個字和5個字的。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語的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繼承下來的。它們具有固定的結構和固定的術語,表示一定的含義。它在語言上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它代表一個故事或典故。它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十五個關於「心」的成語,見過十個就說明你很有學問
    漢語中幾乎每個字都能構成成語,其中有很多字不但構詞能力強,而且構成成語的能力也很強,比如說「心」字,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漢語中含有「心」字的成語竟然接近一千個。這些成語很多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比如下面十五個,都是在河北衛視《成語天下》節目中出現的,根據意思說出成語答對的人不到一半,我們也先來回答一下,能夠全部答對你就是學霸級別的人。
  • 有個漢字,2個、3個、4個它都能組成新字,連一起是成語,這是何字?
    但事情都有兩面性,當中國進入近現代史後,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思想文化終於傳進了這片封閉已久的土地, 新文化運動可以說是近現代中國最為著名,影響也最為深遠的一次文化運動,根本訴求在於"反孔教、反文言、抵制儒家學派",漢字自然也成為了當時學者們所針對的重點。
  • 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中國也不例外。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是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豐富多彩,集中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鬥爭精神。下面十個成語典故都與神話故事有關,代表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高峰。
  • 談成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之乎者也羅大佑 - 10年朋友 101「成語」意義因時不同按隔壁學校劉叔新同志的說法,大凡是有兩重意義,譬喻又很形象的固定語,都可以算是成語。這種說法和我們常常認為的不大一樣,但絕不是沒有道理的。
  • 這些網絡新成語 你懂幾個?
    十動然拒 喜大普奔 累覺不愛 人艱不拆 看看也是四個字 就是不知啥意思 它們有個名字——網絡新成語 網絡世界裡,想跟上節奏,必須了解一套通行的另類語言。比如「表」是「不要」的意思,「油菜花」是說一個人有才華。
  • 《瘋狂猜成語》很多個可字的成語是什麼 答案一覽
    導 讀 一個可字和很多可字是什麼成語?瘋狂猜成語一個可字和很多可字打一成語?
  • 28個含有「有」字的成語,全部答對你可以參加「成語天下」節目了
    《成語天下》是河北衛視2019年推出的大型季播文化節目,是河北衛視踐行主流媒體「興文化」使命的新作,也是「中華好」系列品牌文化節目的新成員。成語是濃縮的中華文化,精煉的詞句,可以讓我們用最簡練的方式表達最深刻的情感。
  • 看圖猜成語,前4個脫口而出,後3個難倒眾人,看了半天竟然沒思路
    古人們在聊天的時候談吐文雅,出口成章,說話文縐縐的,而現代人的說話方式越來越口語化,而且很接地氣,大家在聊天的時候,使用成語的頻率也越來越低,大多都是俗語,對於一些成語已經忘記的差不多了。所以今天為大家準備了7張圖,來測試一下大家對成語的掌握能力,看圖猜成語,前4個脫口而出,後3個難倒眾人,看了半天竟然沒思路,你能猜對幾個呢?一起來看看吧!
  • 秉燭夜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及時行樂、炳燭夜遊,反義詞有:徹夜苦讀,秉燭夜遊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及時行樂,也形容珍惜光陰。秉燭夜遊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秉燭夜遊(bǐng zhú yè yóu)成語釋義:秉:執持。舊時比喻及時行樂。
  • 古人沒發明電,為啥知道打雷閃的是「電」,雷電到底是什麼?
    不管發明電之前還是之後,閃電都是叫閃電。古代人雖然沒有人造電,但電的概念還是有的。其實古人早就把快捷、發光、發熱的現象稱為電,並且有許多帶電字的成語,如風馳電掣,就出自於《六韜·龍韜·王翼》:「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 成語「猴年馬月」中的「馬月」,指的是幾月份?多少年出現一次?
    每當人們覺得某事遙遙無期,甚至不可能實現時,就會用「猴年馬月」表達內心的無奈,久而久之,該成語就成了世人的口頭禪。然而,此處的「馬月」究竟指的是幾月份,多少年才能出現一次「猴年馬月」的情況呢?估計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 三個成語,三個故事,看透人情冷暖
    除了我們最親近的親人愛人,和真正能夠引為知己的朋友之外,這世上的世故人情,實際上都逃不過人情冷暖這四個字。實際上,中國古人對這一點也有著很深刻的認知,各種文學典籍,哲學道理中也將這一點說得十分透徹。今天看花就以三個成語,三個故事,帶著大家,一起看透人情冷暖,看一看我們在日常與人相處的時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