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世界末日是電影電視劇或者小說裡常見的場景,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它真的發生了,社會秩序、電力供應、網絡都將不復存在,那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很多人其實已經在研究一旦遇到這種極端情況的應對措施了,而且目前看來,最適合檢驗這些措施的時刻就是諸如颶風海嘯等自然災害爆發的時候。無論如何,未雨綢繆絕對是件好事,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本文譯自fastcompany,文章作者STEVEN MELENDEZ,原文標題People are building technology that could survive the apocalypse。
圖片來源:Dima Pechurin/Unsplash
長久以來,談到世界末日這個話題,就絕對繞不開技術。
美國州際高速公路系統是在核戰爭即將爆發前為疏散車輛而建造的,電話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在建設牢靠的交換中心以抵禦地震和爆炸襲擊的風險,這樣一來,即使在災難發生後網絡也能保持暢通。
但在足夠嚴重的情況下——比如會導致整個或部分社會崩潰的情況——技術網絡甚至硬體供應鏈可能會暫時或永久癱瘓。這不是只會出現在科幻小說裡的場景:像波多黎各的颶風「Maria」這樣的大規模災難就可以使一些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失去電力供應和網絡連接,這還是在和平和政治相對穩定的時期。世界各地逃離災難和戰爭的難民經常發現自己無法獲得穩定的電力和網絡供應——即使他們有手機或電腦。對電網和其他重要系統的數字攻擊已經成為地緣政治爭端中影響平民生活的一大工具。
我們有理由認為,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變得更加明顯,這種情況會變得更加普遍。這就是為什麼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們正在考慮——以及著手建造——備用方案的原因了,如果在某次災難中面臨電力和網際網路癱瘓的風險,我們不至於走投無路。
長期以來,從汽車零部件、藥品和汽油等複雜的工業產品中尋找零件一直是諸如《Mad Max》、《The Walking Dead》和《Fallout》等末世電影、電視節目以及電子遊戲的標配。如今,數位技術可以說已經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就像電話和汽車一樣。工程師和科學家們正在認真思考,在經歷了嚴重的社會衰退之後,哪些技術資源可能是可回收的、可維護的以及可使用的。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和美國經濟解釋局(Bureau of Economic Interpretation)的研究人員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這些技術資源可能包括小規模電網技術、易物交易以及食品農業相關技術。加州大學歐文分校信息學系副主任、教授Bill Tomlinson表示,如果技術資源變得更加稀缺,網絡出現大面積癱瘓,甚至儲存哪些信息也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時,我們也許不得不將Wikipedia等資源分割開來,以便在不同的計算機上保存這些資源。
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或核戰爭等突發災難並非不可能,但研究人員表示,從歷史上看,社會逐漸崩潰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貿易、網絡和生活水平的下降是一個歷經多年或幾代人的漫長的過程,而不是突然一下子就全部崩潰掉。這使得基本手工工具(和武器)以外的技術有了發揮更大作用的可能。
「如果你認為明天這個世界會分崩離析,那麼你最好未雨綢繆,去買點兒種子、子彈和繃帶,」瑞典皇家理工學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高級講師Daniel Pargman打趣道。
但是,緩慢的崩潰過程意味著,除了吃罐頭食品、抵禦劫掠者和治療傷口之外,還要為生活做準備,「並不像是我們在《The Walking Dead 》中看起來的那樣」,Tomlinson表示。
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信息與通信技術促進發展專業的研究生Esther Jang說,還有一種可能性是人們仍在使用筆記本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等設備。他們也可以安裝局部電網或發電機,但不一定能擁有穩定的網絡和電力。這可能意味著存儲在雲系統中的照片和記錄偶爾或永久不可用,但人們仍然可以在本地存儲一些數據,並通過更多的本地或區域網路進行通信。
「在沒有範圍更廣的基礎設施的條件下,繼續使用當前擁有的設備的方法其實有很多,但是它看起來會非常不同,」Jang說。
這些研究人員的許多項目純粹是推測性的,我們無法知道他們對我們在世界末日時使用科技方式的預測是否準確。但研究世界末日後的技術應用當然有其實際價值。仔細思考一個沒有了網絡和現代便利設施的世界,也有助於為可能破壞網絡、電力等設施的火災、洪水和地震等短期災害做好準備。波多黎各的網絡、通訊以及電力供應在颶風Maria襲擊後中斷了數月,許多居民只能通過AM廣播接收消息。
華盛頓大學的另一名研究生Matt Johnson表示,在長期的災難中,人們可能還會開始使用手持無線電進行通信。業餘無線電已經是一種常用的工具了,當現有的通信網絡出現故障時,它可以使應急響應人員和普通人員保持聯繫。一些設備還可以與所謂的無線網絡——設備之間互相傳遞信息而不是依賴中央網際網路提供商——進行通信。今年颶風Dorian摧毀了巴哈馬部分地區的網絡,2012年颶風Sandy襲擊紐約地區,這些一辦法就派上了用場。
但要讓設備長時間運轉仍然是個挑戰:根據華盛頓大學的論文,不太穩定的電力供應會對硬體造成損害,而軟體實際上可能首先出現故障。包括程序代碼在內的數據可能會隨著硬體存儲出問題而損壞,導致應用程式在運行時釀成大錯。惡意軟體可以通過任何仍然存在的網絡和磁碟傳播,而殺毒軟體可能就不那麼好弄到手了。雲工具和其中存儲的數據可能會永久丟失。其他依賴於定期與中央伺服器通信的軟體——比如檢查用戶是否仍在為訂閱付費的設計軟體——在連接中斷時可能會崩潰。Jang表示:「開源軟體可能會變得更受歡迎。」
更容易維修的硬體可能也會變得更有價值以及更受歡迎。不幸的是,如今的製造商們常常犧牲上述特性、使用容易更換的零部件來保證設備的價格低廉或小巧輕便。
「這些電子設備是為了消費而設計的,而不是為了保證在世界末日來臨時還結實耐用」Johnson說。儘管災難準備工作可能會讓硬體製造商開始更多地關注其耐用性,就像建築師和規劃者已經開始在設計建築物和城市考慮讓它們在面對氣候變化時更遊刃有餘一樣,但目前正中情況還沒有發生。
雖然固態硬碟和太陽能電池板等部件可能能使用很多年,但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論文中估計諸如電腦風扇、電池和傳統硬碟等其他部件仍舊可能會時不時出現故障,更換頻率很高——前提是到時候還有這些零部件的話。
他們寫道:「除了零部件之外,你還得具備維修技能,比如熟練應用焊接工具之類的。如果沒有專門的學習來掌握這些技能,恐怕很多人根本就束手無策。畢竟現代社會是建立在高度分工的基礎上的。」
加拿大Quebec程式設計師Virgil Dupras領導了一個名為「崩潰作業系統」(Collapse OS)的開源項目,以其能夠在世界末日來臨後派上用場。它是一個簡單的作業系統,可以在基本的硬體上運行,完成簡單的任務,如讀寫基本的文本文件和訪問存儲在各種舊磁碟和驅動器上的數據。
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如果電力供應不穩定的話,電子元件將承受更大的壓力,使用期限可能會比目前要短的多。這個作業系統能讓那些老機器物盡其用,因為這些機器的設計很簡單,也很容易修理,比現代機器好修多了。」
Dupras認為,自己的「崩潰作業系統」還可以在更原始的電腦晶片上運行,即所謂的微控制器。未來一旦天下大亂,它們在控制諸如灌溉、電力供應、安全以及水淨化系統等方面的價值無與倫比。
Dupras在自己的主頁上寫道,這個系統和這一計劃是否有用,取決於人類將面臨什麼樣的社會災難。
他寫道:「只有大災大難來臨時,這個項目才有意義,普通的小打小鬧根本無需啟用這一項目。但是,如果世界末日真的來了,它可能也沒用,因為到時候大家的首要目標是先活下來,預計那會不大可能用得上微控制器。」
但是,對於長期的崩潰而不是徹底的癱瘓,或者只是一個充滿更多衝突和其他災害的未來,類似的技術和項目依然有用武之地,它們可以確保我們仍然能夠繼續使用數字工具。
譯者: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