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壇,小說、戲曲等俗文學昌盛、傳統詩文相對衰落。
再無李杜、蘇黃級別的大家和巨匠,詩文在藝術上的創新精神欠佳。
但明代小說創作卻開創了文學史的新階段,產生了很多名作。
本篇特來欣賞,明朝文壇的「北鬥七星陣」。
(備註:北鬥七星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搖光星」徐渭
徐渭(公元1521—公元1593年),紹興人。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
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這個厲害)。
母親為大戶人家的小妾,出生幾個月父親就去世了,後又遭家門變故,家產殆盡。
徐渭的性格因此變得孤高、清傲、不入俗流,性格直、話更直。
若不是這種性格,徐渭的文學成就也不會如此之高。
若不是這種性格,徐渭也不會一生八次科舉未中、九次自殺不成。
家族敗落、又屢屢不能中舉,為了生活,徐渭年輕時曾任浙江巡撫胡宗憲的幕僚。他憑藉讀過幾本兵書,竟然學會了兵法,幫助胡宗憲擒徐海、誘汪直、抗倭寇,立下不少功勞,深得胡宗憲的喜歡和信任。
胡宗憲倒臺後,徐渭又追隨好友張元忭,因和張元忭價值觀不同,不歡而散。
後又追隨禮部尚書李春芳,最終也是不歡而散。
因為胡宗憲下獄,徐渭因為憂懼發狂自殺了九次,但沒死成。
有因為懷疑繼妻出軌,把繼妻殺了,坐了七年牢,幸虧好友們相救。
出獄後,徐渭徹底放飛了自我,身為分文也敢走南闖北、遊歷河山,並自稱「南腔北調人」,直到73歲時,在窮困潦倒中去世。
徐渭的成就:「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鼻祖;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
「開陽星」解縉
解縉(公元1369年—公元1415年),江西吉水。與徐渭、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
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從小有「神通」的稱呼,進士出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
和很多清高的文人一樣,解縉因為才高八鬥,直言勸諫,被很多人所厭惡。
特別是參與了朱棣的立嗣之事,不僅得罪了權臣,也得罪了皇子。
最終以「無人臣禮」之罪下獄,最後被埋入雪堆凍死,享年47歲
解縉的成就:文章雅勁奇古;書法小楷精絕,尤長狂草。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主持編纂《永樂大典》(這個厲害)。
「玉衡星」楊慎
楊慎(公元1488年—公元1559年),成都人。明代三才子(楊慎、徐渭、解縉)之首。
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可見其出身優越。楊慎也不負重望,狀元及第。
楊慎的政治生涯非常坎坷。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楊廷和在武宗駕崩、世宗未至時,曾總攬朝政共三十七日。後被明世宗杖責後,貶至雲南。
楊慎在雲南一呆就是三十年,期間博覽群書。
後世公認:論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楊慎排名第一。
楊慎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四百餘種,被後人輯為《升庵集》。
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
經典詩詞《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天樞星」方孝孺
方孝孺(公元1357—公元1402年),寧海人。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其人生經歷很簡單:父親是奉公守法的官員,方孝孺從小聰明好學,跟隨大儒刻苦學習。
因為方孝孺的才幹,更因為方孝孺的為人正直,被朱元璋看上了。
這還有什麼話好說?當官唄。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任翰林侍講、詩講學士,深受漢文帝器重。
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和建文帝爭天下,朝廷討伐的詔令、檄文皆出自於方孝孺。
方孝孺的人生轉折點,就在「靖難之役」。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佔領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蹤。
文武百官,大部分是牆頭草,紛紛投降了燕王朱棣。
方孝孺如此正直之人,又身受建文帝之恩,豈能投降?投降二字都像辱沒了他。
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投降的方孝孺被捕下獄。
朱棣,即明成祖,不是個昏君,是個愛才之人。
天下初定,方孝孺這種名士,不能隨意殺害,能為己所用更好。
鑑於建文帝的北伐檄文是方孝孺所寫,朱棣給方孝孺一個機會,讓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
這是個光榮的差使,很多人搶著想寫。
這也是個一箭雙鵰的陰謀,寫了就說明方孝孺變節,從此為朱棣的新朝廷服務;不寫,方孝孺就有了罪名。
不寫就不寫唄,方孝孺還把朱棣罵了一頓。
朱棣一怒之下,殺了方孝孺,並開創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歷史上唯一的「誅十族」。
方孝孺死時,年僅四十六歲。
方孝孺的文學成就:政論文、史論、散文、詩歌等都是佳品,大部分收集在《遜志齋集》中。 特點是「主題鮮明,議論大膽」;「選材嚴、開掘深」。
《指喻》是一篇議論性散文,可作為其作品的範例
此外,方孝孺還著有《周禮考次》、《大易枝辭》、《武王戒書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錄》、《文統》等專著。
「天璇星」馮夢龍
馮夢龍(公元1574年—公元1646年)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出身於「理學名家」,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從小也愛讀書。
可惜,57歲才補為貢生,崇禎年間曾任知縣。
馮夢龍生在明末清初,正是天下動蕩,清兵南下之時。
馮夢龍積極反清,已經70歲,還在四處奔走支持反清。
馮夢龍的文學貢獻:
在小說、戲曲、文藝理論上,馮夢龍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馮夢龍的主要精力和貢獻在於歷史小說和言情小說,比如:《新列國志》、《增補三遂平妖傳》、《古今烈女演義》、《廣笑府》、《智囊》、《古今談概》、《太平廣記鈔》、《情史》、《墨憨齋定本傳奇》等。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
「巨門星」吳承恩
吳承恩(約1500年—1583年),淮安人。明代傑出的小說家。
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吳承恩的生平相對比較簡單。家庭條件小康,供他讀書綽綽有餘。
吳承恩小時候就很聰明,喜歡愛書,尤其是神話故事。
雖然吳承恩多才多藝,但是和馮夢龍一樣,不善於應試,也是人到中年才補為貢生。
將近60歲,才當了個縣丞的小官,不久就辭官歸隱。
晚年雖然窮頓,但一門心思的著書。
「文曲星」湯顯祖
湯顯祖(公元1550—公元1616),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文學家。
出身於書香門第,21歲中舉、34歲中進士,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等職務。
因目睹官僚腐敗,湯顯祖憤而上書《論輔臣科臣疏》,彈劾朝中首輔等人,觸怒了明神宗,被貶到遙遠的徐聞。終因太過正直,觸怒了權貴,憤然棄官歸鄉。
回鄉後的湯顯祖逐漸打消了當官的念頭,潛心於戲劇及詩詞的創作。
湯顯祖成就眾多,尤其以戲曲創作為經典:
「臨川四夢」:《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
《還魂記》即《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和巔峰作品。
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
備註:因施耐庵和羅貫中出生於元朝末年,故本篇未收錄。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
吳承恩
吳承恩
湯顯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