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芨芨草
【文圖原創】
如果說,這世上有一種人對於人生的感悟最深的,那一定是年長的老人。我們這邊有句話說:我食鹽多過你食米。意思就是說,因為年齡越長,經歷過的事情就越多,所收穫的經驗自然也就越豐富。
所以,當我寫作靈感缺乏的時候,我總是喜歡跑到老人多的地方去,比如公園,去跟他們閒聊。在聊天的過程中,不止能獲得聊天的素材,還能收穫更多的人生道理。
這不,公園裡,就有兩位老人在聊人生關於「熬」的話題。這一次,我沒有參與,只在一旁裝作看書,然後默默在聽他們閒聊。一個小時後,我把他們的話題總結了一下,大概有這麼三方面。你來聽聽有沒有道理?
第一熬:人生的蟄伏。
老人說,人生其實就是一個熬的過程。你別以為日子好過,其實每一天都是在「煎熬」。當然,這個熬的過程還得看各人的心態。有的人心態好,就不會那麼難過,如果心態不好,就就是度日如年。
為什麼說人生都是一種煎熬?因為人總是期盼美好,總是想著天上掉餡餅,但其實,這些都是不那麼容易得到的事。比如事業的成功,比如人生價值的體現,都是需要一個「煎熬」的過程的。
這世上的人,哪有那麼容易就成功的?你去看看那些成功的人,哪個不是經歷了許多的磨難,經歷了時間的等待,才最終走到勝利的終點?
不是有句話叫:十年磨一劍嗎?一把劍要磨十年才鋒利。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和和堅強的意志,人怎麼能「熬」下來?
西漢時,司馬遷因受「李陵降敵」一安牽連入獄,被判入獄,擇期問斬。在獄中,司馬遷想到《史記》還沒完成,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洩憤懣而作」,想到父親的遺願,於是毅然選擇以腐刑贖身死。自此閉門蟄伏,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讓《史記》這一偉大的著作,得以完成。
越國被吳國滅國之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才得以復國。試想,這十年,難道他的日子好過?每一天對於勾踐來說,難道不是煎熬嗎?是什麼在支撐他熬過十年痛苦的歲月?是信念!人若有信念,再苦的日子也有希望。只有心懷希望,人就不會頹廢,就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鬥志。司馬遷如是,勾踐也如是。
所以,人生都有蟄伏期,而這一段蟄伏期,大多都是痛苦的,但也卻是最有價值的。如果沒有這一段「特殊的經歷」,成功也就變得不那麼至關重要了。
第二熬:中年的危機。
年少輕狂的時候,大多人不懂得生活的苦。人到中年之後,才能慢慢體會生活的「難熬」。這個年齡段,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小兒要撫養,中年人的生活一點也不輕鬆。
這一段時光,也是最難熬的。你看街上行走匆忙的,大多都是中年人。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放慢腳步,也沒有心情欣賞景色,他們的腦中,也許正在盤算「今天孩子吃什麼?老人的病要怎麼辦?」這些生活的瑣事。
中年的危機,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只不過,如果家庭和睦,家人身體健康,自己的工作又比較順利,那麼這一段時光就比較容易過;相反,如果夫妻失和,老人多病,孩子的學業不夠理想,那麼中年的生活,就是一團亂麻。
但再怎麼難,這樣的生活總還是得繼續,因為中年了,不可能像年輕那樣任性,肩上的責任會更加沉重,所以只能選擇負重前行。生命總是在向前行,熬過中年這一關,自己也就蛻變成老人了。但這個時候,肩上的責任也會卸下,可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的輕鬆了。
第三熬:感情的困境。
老人說,人在這個世上,最難面對的是感情這一關。要不你看,「為情所困,為情所傷」比比皆是,甚至尋短見的人,都遠比工作或者事業失敗的人要多。
「情」字,是世上最難解的字眼。因為感情,是最難理得清的。尼採曾說過:人可以控制行為,卻不能約束感情,因為感情是變化無常的。
人一旦陷在感情的漩渦裡面,就很難擁有理智。但一旦失去理智,人又顯得更加可怕。
西塞羅說:人拋棄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濫不可收拾,像一隻船不小心地駛入深海,找不著停泊處。
這世上,為情所困的事例也不少見。這些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大眾。
諾貝爾,瑞典科學家,一生擁有三百多項專利發明,「諾貝爾」獎也因其而命名,但他卻一生未娶。據說年輕時諾貝爾愛過一個法國姑娘,後來那姑娘因病去世,這樣的變故讓諾貝爾深受打擊,他一生都沒能走出這段感情的困境。也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將所有的精力把投入到科研上面,並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你看,人生都是一種「煎熬」,但熬得過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蛻變,綻放自己的人生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