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朱永新
去年一月,蔡皋送我這本籤名版的《一蔸雨水一蔸禾》,還特地畫了兩個牽著小手、童趣盎然的小朋友,好喜歡。當時就讀過一遍,感受到蔡皋那一塵不染的童心、對大自然的敬畏摯愛之心。
這是一本充滿自然氣息的靈氣散文,也是一位童書插圖家的心靈畫像。這次疫情期間再讀,仍然感動感佩。
她說:「人要懂得有敬畏」,「樸素的人生才是上佳的人生」,「簡單不代表不明白,而是明白後仍然清明。」
她說:「人粗放地去看自然界的植物已沒有什麼神秘感,人真是淺薄無知得讓植物恥笑。」
她說:「書寫是發寶氣,寶裡寶氣;書寫是自己與自己周旋;書寫是留住可愛的時光。」
她說:「俗話說『一蔸雨水一蔸禾』,每個人頭頂上都有一塊天,都會有雨水的滋潤。人心對好的東西總會有感覺,作品不會著急,我也不會著急。好東西是不怕寂寞的。」
蔡皋的這些話仿佛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從心底裡流淌出來的。
去年在長沙,和她一起參加家庭教育文化節活動,她告訴我:自己長期在小學教書,對教育有特別深厚的感情。當時就感覺到她的明亮活潑、樸素清新,為人,作文,繪畫,都是這樣一以貫之的風格。
這本書用文字和素描記錄花、鳥、魚、蟲,記錄泥土與時光,記錄人與書,所有的生命都處於平等對話的地位,人也失去了萬物之靈的「高貴」。
蔡皋說,人應該懷著崇敬的、認真的心態看植物,才能真正發現植物的神奇與美麗,「仔細地去觀察植物,會發現它們被設計得非常精緻,精緻還要加上有趣、神秘、莊嚴等等字樣。」
但是,如果漫不經心地、粗放地去看自然界的植物,就會覺得沒有什麼神秘感,「人真是淺薄無知得讓植物恥笑。從植物的角度或者從動物角度看人,人是什麼東西?應當也是被設計得非常精緻的生物,當然也會被冠上各種定語,如可怕的、可惡的、可信賴的,諸如此類的字眼。」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就是真正的童心童趣。所以,蔡皋認為:人離童年越遠,自在離他越遠,除了人有一份自覺,一輩子保守著自己那份最乾淨的地方,不叫時間收拾了去,才可能追求所謂「童心」。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像著蔡皋在她的陽臺上與那些植物喃喃私語的對話,想像著她拿著鉛筆爬牆虎花籽怎樣炸裂成鼓點,石榴怎樣裂出了紅寶石的樣子。 她對大自然,對植物的愛,是愛到骨髓裡的那種愛,她說:「和花草打交道,真的不會辜負你。每種植物都是一本打開的書,走在書市裡,愛書的人總是會有歡喜不盡的收穫。」她甚至想,在世界環境受到嚴重汙染的今天,人應該向植物學習,「人若可能,最好發散一點類似植物的清新氣息,哪怕是青菜們的氣息也是很好的。」
蔡皋有許多深受孩子們喜歡的作品,如《寶兒》《六月六》《桃花源的故事》《花木蘭》《孟姜女》《海的女兒》等圖畫書,其中《桃花源的故事》已經成為日本小學生的教科書。
作者朱永新,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劉瀚潞]
[來源: 湖湘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