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報導10月13日上午,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一小吃店發生瓶裝燃氣爆炸,致9死10傷,突如其來的意外讓9條無辜的生命轉瞬即逝,目前能夠了解的是「該店做飯使用煤氣,煤氣罐就儲存在後廚下方的負一樓,煤氣通過管道運輸至一層後廚的灶臺,那個煤氣罐比較大,高一米三左右,直徑也比普通煤氣罐大」。
此次爆炸威力之大,傷亡之慘重,讓更多的使用液化氣鋼瓶的用戶,心裡為之擔憂,他們在用的液化氣鋼瓶是安全的嗎? 是不是也是一個未知的定時炸彈呢?在此我們給大家普及一個常識,餐飲單位和家庭常用的液化氣鋼瓶有兩種,即YSP35.5,鋼瓶高度680MM,最大充裝量為15公斤;YSP118,鋼瓶高度1200MM,最大充裝量為50公斤。YSP35.5鋼瓶從出廠之日起,每4年檢驗一次,YSP118鋼瓶從出廠之日起,每3年檢驗一次。其實只要定期年檢,拒絕使用報廢的鋼瓶,在使用後注意及時關閉閥門,氣瓶安全是有保障的。
然而氣瓶安全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且長遠的解決。今年5月份國務督查組暗訪河北某地區發現氣瓶安全問題,9月份國務院發布氣瓶整頓方案,但在10月份還是發生了如此嚴重的爆炸事件,是監管不到位還是監管部門不作為,我想答案應該是前者。
液化氣瓶的安全問題儼然已成為一個根深蒂固歷史遺留難題,因為大量的「報廢瓶、超期未檢瓶、翻新瓶」等問題氣瓶充斥著整個液化氣市場。以往大量實踐證明,傳統「人管瓶」的方法顯然是無法 「撥正」市場亂象的,只有以充裝單位為主體和突破點,運用科技手段對氣瓶智能化監管才是一劑「良藥」。
阿貝力特研發的「民用氣瓶智能監管系統」,給每個合法的氣瓶掛一個民用氣瓶電子標籤封。因考慮到液化氣鋼瓶僅有8年的使用年限,標籤需要實現對氣瓶全生命周期的監管,一個標籤的使用年限可長達10年之久,其間無需二次投入;通過標籤可對氣瓶所有靜態及動態信息實現一個平臺信息化的記錄及監管,將氣瓶的出廠、充裝、用戶、檢驗、報廢等流通環節實時監管。在充裝方面,採用自動控制終端,實現對不合法氣瓶禁止充氣並限制充氣量杜絕超充現象,同時限制充氣頻率防止倒氣現象,從根本上解決了氣瓶串充和氣瓶流失現象的發生,有效避免各企業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同時採用「網際網路+」的形式,通過軟體平臺將充裝單位使用的檔案管理系統、氣瓶檢驗部門使用的報告管理系統和質檢部門使用的氣瓶安全管理系統進行整合,實現三方數據的互聯互通,建立動態監管模式。
我們要的不是在爆炸事件發生後,再去調查每次事故發生的原因,而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有效的措施、政府全面的監管、氣站的配合,防患於未燃,讓百姓安心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