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可能經常聽到80/20法則,馬太效應,鯰魚效應等等……這些熟悉而廣泛傳播的經濟規律,但是你知道是誰總結了它們,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一、鯰魚效應
在古代,日本漁民出海捕鯰魚。因為船很小,所有的鯰魚回到岸邊時都死了。然而,一個漁夫非常幸運,他抓到的所有鯰魚都能活著上岸。人們在想,他的船、船上的設備和裝魚的船艙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他的鯰魚會活下來?自然,他的魚可以高價出售,但其他人只能盯著看。
這種狀態時不時地繼續著,漁夫成了百萬富翁,但人們仍然迷惑不解。只是幾年後,漁夫病得很重,不能去海上捕魚,他才告訴兒子這個秘密。原來他在鯰魚的船艙裡放了一些狗魚。鯰魚和狗魚是天敵。為了對付狗魚,鯰魚必須反擊,為了生存,敵人雙方都處於緊張狀態,自然被調動起來了。
聰明的漁民也通過這一現象認識到生活的真諦:勇於接受挑戰,只要生活在挑戰中,它就會充滿活力和希望。
這兩個故事實際上包含了一個真理:引入競爭可以激活組織或集體的內部活力。後來,人們也把這種哲學命名為「鯰魚效應」,這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
二、羊群效應
一群羊正在草原上尋找青草。他們非常清醒,相互碰撞,沒有組織。這時,一隻羊發現了一塊肥草,並在那裡吃了新草。那群羊緊隨其後,一頭衝進行動,很快就吃了那裡的草。因此,人們把這種基於從眾心理的盲目服從現象稱為「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因為市場中的投資者就像綿羊一樣,而所謂的「主力軍」就是處於領先地位的消息靈通人士。當他們轉身時,其他投資者的行為會與他們趨同,這導致他們在一定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羊群效應」也體現在實盤操作中,尤其是當市場出現大幅漲跌時。此時,投資者因失去智慧而變得漠不關心,他們通常談論的風險意識也被拋在後面,結果往往是堅定地陷入困境並懊悔不已。
後來,人們發現「羊群效應」可以在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看到。俗話說:「當人們排隊買肉時,有很多食物可以吃。」也許群眾想要的是「群體效應」的感覺和氛圍。例如,在房地產市場上,如果房地產「門前車馬越來越少」,那麼房地產基本上是賣不出去的,但如果有人排隊買房地產,就會引起連鎖反應,排隊的人越來越多,排隊的人也越來越多。
三、心理帳戶理論
1980年,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薩勒在《在消費者行為理論中運用心理會計》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根據消費者行為進行「心理會計」的理論。所謂心理帳戶是指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停止了對不同帳戶的理財規劃,不同的心理帳戶有不同的記帳方法和心理計算計劃。然而,這種心理會計方法和操作規則不同於經濟學和數學的操作方法,因此它常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決策,使個體決策違反最簡單、最理性的經濟規則。
在做某事之前,人們通常根據自己的「心理帳戶」來決定事情的重要性,然後決定是否選擇。陶的特長是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的心理和行為,如情緒、成就動機、價值平衡、智力和道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這使得決策過程呈現出各種非理性特徵。
由此可見,心理帳戶應該是理財的好幫手,因為如果一個人事先心理上把錢存入不同的帳戶,一般不會有挪用的想法。例如,現代女性的主要收入包括:用銀行卡支付的工資、用現金支付的獎金,以及偶然炒股賺來的額外收入,這樣就可以停止這樣理財:銀行卡中的工資作為固定儲蓄轉入零存整取帳戶,獎金用於日常開支,季度獎金用於購買保險,其餘用於支付人際關係,額外的錢用於旅遊和休閒。
然而,如果心理帳戶與決策聯繫在一起,恐怕每個人都會知道它的危害,因為在非理性條件下做出的決策往往是有偏見的。
四、倒金字塔效應
20世紀70年代末,石油危機導致大量航空公司遭受巨大損失,瑞典的斯堪地那維亞航空公司也未能倖免,每年損失2000萬美元。在這個關鍵時刻,公司董事長任命年輕的卡爾森為總裁。三個月後,卡爾森向所有員工宣布,他將實施一種與傳統治理形式相反的治理方法,即通過採用「倒金字塔」框架來停止現場治理。卡爾森採用新的治理方法一年後,SAS盈利5000萬美元。這種壯觀的效果立即引起了世界治理範圍內的警覺,並被命名為「倒金字塔效應」。
「倒金字塔效應」之所以在斯堪的那維亞航空公司取得巨大成功,正如美國IBM前總裁羅傑斯所指出的,這是管理層尊重員工最簡單的方式,也是企業通過扭轉傳統的金字塔組織形象,讓最基層的員工處於最高位置來獲取更大利潤的有效途徑。
「倒金字塔」結構與傳統治理形式的區別在於:
傳統治理形式:頂層:決策者、總經理;中層:部門經理和車間主任;最底層:一線員工,也稱為政策執行者。
「倒金字塔」結構是:
頂層:一線員工,也稱為現場決策者;
中層:部門經理和車間主任;
最底層:總統,也被稱為政策觀察者。
五、搭便車效應
奧爾森教授在《集體行動的邏輯》(1995)一書中提出了搭便車效應,指的是在集體行動中,個人支付資本所獲得的收入被集體的其他成員免費分享的現象。因為個人支付所有成本,只享受一小部分利潤,集體中理性的個人沒有提供公共產品的動機。組織規模越大,供給不足的公共產品越多。
組織或社會規則及其維護的秩序顯然是公共產品,因為它們的消費是非排他性的、競爭性的和自由的。面對機會主義者的違規行為,理性的個人可能會計算懲罰機會的收益和成本。毫無疑問,機會主義可能會遭到反擊或報復,損害的代價只能由自己承擔,但秩序的好處是人人共享的。正是因為這種想法,我們經常從違反者那裡得到寬恕。違反者受到懲罰的可能性受人數的影響。他面對的人越多,受到懲罰的可能性就越小。我們面對的人越少,寬恕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完全符合行動的邏輯。這樣,在相對較少的組織中,機會主義者更容易受到懲罰,因此組織在抑制搭便車方面比整個社會更成功,所以他建立了一個可實施的激勵機制。然而,完全抑制搭便車的現象是不可能的。只要組織中的人數n大於2,就有搭便車的可能。
當然,如果違法者賄賂了想要懲罰他的個人積極違法者,也就是說,對社會大眾採取了差異化策略,這將增加機會主義行為逃脫懲罰的可能性。搭便車現象意味著懲罰機會主義行為存在整體協調困難。也許有必要設計相關的制度來打擊他人逃避責任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