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鄧文科畫瓷中。(資料圖)
鄧文科作品《觀滄海》人物掛盤。(主辦方供圖)
紅網時刻記者 蔡娟 株洲醴陵報導
「在入圍『典藏醴陵瓷』網絡點亮的醴陵瓷精品中,有一件作品我很想與大家分享,那就是已故大師鄧文科的《觀滄海》人物掛盤。雖是小件,卻能全面展現這位『全才型』陶瓷藝術大師深厚的藝術造詣,堪稱醴瓷精品。」徐峰說道。
初秋的晌午,陽光已不那麼炙熱。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徐峰盯著手機,正在瀏覽「典藏醴陵瓷」全球徵集活動的網絡點亮頁面,他按下《觀滄海》的點亮圖標,思緒萬千,並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鄧文科老師是醴陵的第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醴陵人的驕傲,我對他是非常尊敬的。他是一個『全才』,精通工筆、寫意,人物、山水、花鳥等題材,書法也寫得很好,他什麼都懂,什麼都通。這樣的『全才』,在全國陶瓷藝術界都是不多的。他的藝術造詣,不只是在醴陵陶瓷界,在整個中國陶瓷界都是公認的。」徐峰說。
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徐峰。
鄧文科,1930年出生於湖南醴陵,自幼從師學藝,功力深厚。26歲那年,他進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跟隨著名釉下彩繪名家吳壽祺學藝,博採眾長,獨闢蹊徑。從事釉下五彩陶瓷藝術創作近半個世紀,業績卓著,創作繪製了大量的釉下五彩瓷精品,作品參加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展覽,並由國務院辦公廳、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工藝美術館等單位珍藏。著有《釉上新彩顏料的性能與使用》《醴陵釉下彩瓷》,與中國美院鄧白教授合編《醴陵窯》。書畫造詣頗深,尤以花鳥、篆書、隸書見長,出版《鄧文科陶瓷書畫作品集》等,其名載入《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詞典》。他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陶瓷藝術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曾任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副總工藝美術師。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在鄧文科的筆下,曹操《觀滄海》這首詩的氣勢恢弘,被表現得栩栩如生。他用大片的藍色渲染整個畫面,營造意境。作品給人靜中有動之感,看得見、摸不著,美中藏秀,光影閃動,令人驚讚。
記者了解到,《觀滄海》採用了雙勾分水法等釉下五彩一些特殊裝飾技巧,色彩濃淡過渡自然,再加上高溫燒結後的釉層,使畫面平坦光滑,有如玉一般的潤澤和光彩,具有飽滿的水份感。該掛盤於1989年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禮品瓷。文中此塊為鄧文科唯一手工繪製的樣本。釉下藍彩也為鄧文科首次使用,製成後一直藏於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鄧文科作品《松鷹》(1988年)
「一件好的藝術作品,可以通過精神的共鳴,用心靈觸摸穿越千年的不朽靈魂。我們從審美的角度看,《觀滄海》從內容到形式,應該說是近乎完美的。」作為《醴陵窯》《醴陵風物吟》等著作的作者,徐峰不僅有幸多次拜訪鄧文科大師,並對其藝術成就進行過梳理和研究。他從內容題材、表現形式、文化符號等三個層面,解讀了《觀滄海》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
從內容題材上看,曹操《觀滄海》這首詩,典型的「建安風骨」,雄渾大氣、豪情萬丈。鄧文科《觀滄海》創作於1987年,正是在我國開啟改革開放之後、處處呈現欣欣向榮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徐峰認為,鄧文科藉由曹操的詩歌盡情發揮,表達對祖國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心,讓作品《觀滄海》與時代完美「合拍」。
鄧文科作品《貴魚缸》 (2005年)
從表現形式上看,《觀滄海》採用圓形掛盤的器形,帶人們去感悟「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宇宙觀和美學語言。「更為巧妙的是,鄧文科只用一種顏色——藍色,沒有用到五彩或多彩,他是有意而為之。這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裡的『大道至簡』,至簡就是至繁,越少就越豐富。你越看這個藍色,其實它越不是藍色。他的畫面既統一又豐富,如同大家喜歡的中國水墨畫,你看黑色不是黑色,你會通過自己的文化經驗,補充為各種各樣的顏色。所以在審美欣賞上,《觀滄海》可以常讀常新,單彩更為耐看。」徐峰說。
從文化符號上看,在徐峰看來,國畫裡最難畫的是雲水和人物,而在《觀滄海》中,鄧文科筆下的雲水是流動的,人物有動感,構圖體現功力。「更妙的是旁邊的書法,那些字遠遠地看,像山石,又像遠處的人家,但仔細看書法也寫得非常好,這麼多文化符號都完美地融合一起了,這就是大師風範。」徐峰說。
鄧文科作品《麻雀書法》(2008年)
「我們看一件作品,其實是看一種精神。其實就是看創作者本人,他所傳遞的生命信號。」那麼,鄧文科所傳遞的「生命信號」是什麼呢?徐峰認為,一是「生者不息」,二是「惟變不變」。
「生者不息,折騰不止。變,就是藝術永恆不變的規律。」徐峰說,在那個大師輩出的年代,鄧文科雖然只有小學文憑,但通過苦練功底技藝,堅持文化學習,自學成才,曾擔任美術和語文授課老師,通過長期刻苦、自律的藝術實踐,終成一代大師。
回顧鄧文科的整個陶瓷藝術生涯,從年輕時工整細緻地畫瓷,到盛年時創作《觀滄海》《沙家浜》等力作,到晚年病榻上畫出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麻雀,他一直在突破自己和創新改變。「大師已逝,鄧文科用其一生詮釋了『業精於勤、技進乎道』的大國工匠精神。對於我們釉下五彩瓷的後人、從業者和教育者而言,這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弘揚和傳承。」徐峰說。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