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四大「天坑」專業?
四大天坑就是生物、化學、環境、材料,這些坑樓主本人全部填完,一個生物專業的去做化學分析,然後之前在材料,現在在環境。當然天坑的前提是不考研,不深造,本專科直接下來工作。現在跟大家說一下這幾個專業,首先是生物。
生物
生物在前些年很火(最近不太清楚),相比於其他專業,高考分數要求比較高。這個專業怎麼說呢,大學出來找工作,基本上是找不到合適的,因為這個專業需要的知識量太大,而且非常前沿,本專科畢業能學個微生物、使用個PCR已經很不錯了,高端點的基因工程、生物信息,能學個密碼子會用個統計分析也很不錯了。但實際上呢,哪個生物公司會要你一個小小的大學學歷的人去做呢。所以,生物專業的如果想一直在這個裡面發展,一定要考研,而且準備碩博連讀,就我所知道的幾家生物科技公司,博士的基本工資在3w以上。
化學
然後是化學,這個屬於和生物一樣,基礎學科。很多人在高中化學學的挺好,然後對化學有很大的興趣,所以報了這個專業。但是到了大學才發現,不但你在學化學,學材料的,學環境的,學生物的都在學化學,你大學畢業之後,有可能被這幾個專業的人全面狙擊。然後再說學化學以後出來幹啥?做檢測?剛才已經說了,儀器?有很多比較好的大學至少都會整點氣相、液相、紅外啥的。就幾節實驗課,你確定能學會,除非做論文經常使用有可能會讓你學到,但就氣相一臺機子而言,你測的東西也就那幾種,而且肯定是一個領域的。比如測個食品,通用FID你會使用,測個農殘,換個檢測器,測個氣體換個檢測器,你確定都會了?
做合成?可以,贊同,好路子。但無論是有機合成還是藥物合成,你以為的合成是加原料加輔料,調節溫度按SOP進行是一份好工作?不是設計合成路線,做小試做研發的人工資高嗎?但大學畢業,你認為你能做好合成路線的活?做完小試,是不是得上紅外、核磁、質譜去做?
大學真能把這些都給囊括進去?至少我的大學沒有。
環境
再者是環境,這個就可以說是朝陽產業了,然後你會發現這個朝陽產業有多不被人看好。環境檢測大家都知道掙錢,採樣和分析人員拿的辛苦錢,授權籤字人拿的風險錢,好幹嗎?不好幹。有人說做環評也不錯。做環評就沒有風險嗎?
前些時間的新聞就報導了,環評文件完全複製其他單位的,連單位名稱都沒改的情況,這是個人對著模板都能幹的活。就一個證(環評工程師掛靠4-6w左右,偶爾能到8,還要承擔風險)值點錢,還有什麼?可能你說我學的是環境治理,OK,也許你會說一個土壤治理單都是上百萬千萬級別的,那麼問下自己,你是能提供土壤治理的產品還是能提供土壤治理的服務?畢業出來就是老闆嗎?如果是老闆的話,忽略上述所有言論。再而言,生物、化學還能通過考研救贖自己,環境呢?靠什麼?
材料
最後說下材料,跟上面幾個專業一樣,會幾臺儀器做檢測,老闆會那麼傻給你開個幾w的工資?希望你不要會錯意,老闆可能會開個幾w給你,但一定不是只要求你的檢測能力。材料做合成、做處理才是技術工種,而檢測,頂多算是輔助工作。同樣,你的瓶頸也不僅僅是學歷了。
以上幾個行業,大學畢業進入企業,如果不轉行,基本被按死在檢測行業裡了。有的人幹了兩三年,積累了人脈關係,跳出來單幹;有的人轉行,有的人就被拖著拖著,耗費了青春,仍然不知自己的路在哪裡。
天坑專業,看你如何去做它,我以前的同事有做售後(島津、安捷倫的都有)的;有做試劑銷售;也有做檢測業務的;也有當老闆的;始終做檢測的也有。例如我就始終在檢測圈裡混,拿了第三方檢測行業所謂的「高」工資已經N年了,也會有少量的技術股。
天坑專業,如果你想專營專精,學歷和職稱必不可少;如果想做跳板,人脈關係必不可少;如果想安穩且有點富餘(也就是通常說的外快,例如我現在做的諮詢和培訓),檢測外的知識必不可少。
那麼天坑也未必是天坑,檢測天地大有可為。
| 來源:「儀器信息網」第十三屆原創大賽:檢測老菜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