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土星有環,火星沒有?火星曾經有以後也有

2020-12-07 科技大兔子

來源:賽先生公眾號

題圖:火星環的藝術想像圖(來源:TusharMittal)

小黑板

行星環:一些行星周圍存在有大量細碎的物質塊與顆粒匯集成環的形狀,環繞著行星,這就是行星環,它們像無數衛星的天然衛星一樣,集體繞著行星運轉,並保持環的形狀。

洛希極限:當一個天體圍繞另一個天體運動時,與後者中心的距離小到足以被後者撕碎時,這個距離就被稱為「洛希極限」。18世紀中葉,法國天文學家洛希首先研究了這個問題,因此以洛希來命名這個極限。有些理論認為,當一個衛星進入行星的洛希極限後,就會被撕碎為行星環。

太陽系中以環而馳名的星球是土星,木星、天王星與海王星也有環,這四個行星都是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太陽系中另外四個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固態行星,它們都沒有環。

不過,如果有人告訴你火星以前也有環,你可能會大吃一驚;如果有人告訴你火星的環在過去幾十億年多次變為衛星又變為環,現在的衛星——火衛一(Phobos)與火衛二(Deimos)——在將來還會變為環,你會更加驚奇。

那麼,憑什麼說火星以前也有環呢?這個環怎麼來的?它是如何與衛星實現互相轉變的?故事要先從火星現在的兩顆衛星說起。

火星的兩個衛星

火星的兩個衛星都很小,且形狀不規則。火衛一的平均半徑只有11.3千米,質量是月球的1000萬分之一。火衛一的軌道半徑(精確說,是半長軸)為9376千米,是火星半徑的2.76倍。

火衛二更小,其與三環內的北京城差不多大。平均半徑只有6.2千米,質量僅為火衛一的七分之一。火衛二的軌道半徑為23463千米,是火星半徑的6.92倍。

圖1。火衛一(左)與火衛二(右)的近距離圖像(來源:NASA/JPL-Caltech/UniversityofArizona)。

圖2。火衛一、火衛二與火星距離的示意圖(圖片來源:MagentaGreen/CCBY-SA3.0)

儘管火衛一離火星很近,它的軌道半徑只有火星半徑的大約3倍(相比之下,月球的軌道半徑大約是地球半徑的60倍),但因為它實在太小,使得火星上因為火衛一遮擋而導致的日食不可能為全食,而只能是偏食和環食,如圖3。由於火衛二更小更遠,因此它遮擋太陽導致的日食,其陰影比火衛一遮擋時更是小得多。所以我們要感謝月球的大小如此恰當、與地球的距離又如此恰當,使得我們有機會看到日全食。

圖3。好奇號火星車拍攝下的火星日食,遮擋者為火衛一(來源:NASA)

火星衛星的起源

對火星這兩顆衛星的起源,此前人們長期以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這兩顆衛星是與火星同時形成的;有人認為它們是火星俘獲來的;有人認為是一顆較大的天體撞擊火星之後,散落到太空中的殘骸逐漸凝聚而成的。但前兩個模型都無法解釋火星衛星系統的特徵,最後一個模型雖然更加合理,但無法給出撞擊後形成衛星的細節。

2016年6月,比利時皇家天文臺(RoyalObservatoryofBelgium)的Rosenblatt等人在《自然·地學》(

NatureGeoscience)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用數值模擬給出了撞擊後形成衛星的過程。

根據這個新的數值模擬,在火星形成後1億年到8億年之間,一個大小為火星三分之一的行星撞擊了火星。

圖4。原行星撞擊火星的藝術想像圖。(來源:UniversitéParisDiderot/LabexUnivEarthS)

大撞擊發生後,產生的一部分碎片被反彈到空中,形成環繞火星的環,其物質分布很廣,直到火星赤道上空很遠的範圍內。

根據環中物質與火星的距離,新形成的環分為內環、外環兩大部分,內環更靠近火星,外環離火星相對遠一些。內環物質的密度比較大,很快形成一個大的衛星,其質量是今天的火衛一質量的1000倍大;在這個新形成的大衛星的引力作用下,外環區域內的物質逐漸凝聚為大約十個小衛星。

幾百萬年後,內環形成的大衛星落向火星,外環中形成的大部分小衛星也落向火星,只剩下兩顆小衛星,這兩個倖存者就是火衛一與火衛二。由於火衛一與火衛二是在低密度的外環中形成的,所以它們的密度比火星密度低。

圖5。撞擊(上左)、形成環(上右)、形成大小衛星(中左與中右)、大衛星靠近火星(下左)、最後留下兩個小衛星(下右)(來源:A。Trinh-RoyalObservatoryofBelgium)

在Rosenblatt等人的模型中,火衛一與火衛二在形成後就基本不再變化,保持至今。

「環-衛星-環」的循環轉變過程

在Rosenblatt等人的論文發表後不久,普渡大學西拉法葉分校(PurdueUniversity,WestLafayette)物理與天文系的Hesselbrock與地球、大氣、行星科學系的Minton進行了新的數值模擬,論文於2017年3月20日發表於《自然·地學》。

Hesselbrock與Minton的新模擬表明,大撞擊之後形成的並不是持續存在到現在的火衛一,而是火衛一的遠祖(「前身」),這個「火衛一的遠祖」在此後在環狀態與衛星狀態之間多次循環轉變,直到變為現在的火衛一。

在這個新模型中,大撞擊後被拋向空中的物質環形成火衛一的前身,然後火衛一的前身慢慢靠近火星,但距離太近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天體周圍有個距離極限叫做洛希極限(Rochelimit),如果兩個天體的距離過小,以至於其中一個天體處於這個洛希極限內,那個天體就會被另一個天體撕碎,成為另一個天體的環。

根據Hesselbrock與Minton的模擬,幾十億年前,撞擊後形成的物質環中產生了火衛一的前身,隨後,火衛一的前身首次進入洛希極限內,被撕裂為分布很廣的環。環中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碎片處於洛希極限內,這些碎片如雨點般掉落到地面,形成隕石雨,堆積在赤道附近;剩下的大約百分之二十的環物質在洛希極限外,慢慢堆積成新的衛星。因此,新的衛星的質量只有前身質量的五分之一。

此後,新的衛星再次進入洛希極限、並再次被撕碎為環,然後位於洛希極限內的大多數物質又成為隕石雨,落到火星表面。剩下的位於洛希極限外的那部分碎片又凝聚形成新的衛星。

Hesselbrock與Minton的新模擬表明,這個「環-衛星-環……」的循環過程在過去43億年出現了三到七次,每次都有大量環物質落到火星赤道附近,接著形成的衛星都比之前小得多。經過這麼多次的「環-衛星-環……」循環轉變之後,才形成現在看到的火衛一,它比他的「遠祖」可小得多了。

火衛一的軌道半徑變化到一定大小時,就會與火衛二軌道發生共振,這種共振會改變火衛二軌道,但基本上不會對火衛一軌道產生影響。

隕石雨與赤道堆積物

這個最新的模型,不僅可以像以前的模型那樣解釋火星北極的大盆地,還可以解釋火星赤道的多餘沉積物。這些沉積物的厚度大約為幾千米。如果這些沉積物都掉落在火星赤道附近,就會使得赤道附近的鬆散堆積物的厚度達到2千米。以後人們可以發射新的火星車,研究這些堆積物,以檢驗該模型的正確性。

火衛一將來還會變成環

我們的月球以每年幾釐米的速度離開地球,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衛星大多也在遠離對應的行星。只有兩個衛星在靠近自己所環繞的行星,一個是火衛一,一個是海衛一(Triton)。

由於火衛一正在不斷靠近火星,因此可以預期,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它將進入火星的洛希極限,然後要麼被撕裂,要麼繼續靠近火星,直到撞上火星。

201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的博士後Black與研究生Mittal根據數值模擬,得出結論:火衛一在2000萬年到4000萬年後將被部分撕裂,其鬆散部分成為一個環,其質量與現在的土星環差不多,其相對結實的部分將繼續靠近火星,直到最後撞擊火星。論文發表於《自然·地學》。

圖6。火衛一逐漸靠近火星,一部分在未來被撕裂為環,剩下部分最終撞到火星(來源:BenjaminA。Black&TusharMittal,NatureGeoscience)

對於未來火衛一會變成環這個預言,上面提到的Hesselbrock與Minton的新論文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但環形成的時間略有不同:他們認為這件事發生的時間在7000萬年以後。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以上幾個工作的主要結論與獨到之處:第一,火衛一之前是環物質,這在之前已被指出並被仔細研究過,但現在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Rosenblatt等人首次給出了環形成的具體過程。第二,Hesselbrock與Minton的新研究首次提出:火衛一在形成之後到現在,經歷了「環-衛星-環……」的多次循環,而非之前人們認為的那樣一成不變。第三,火衛一在幾千萬年後還會變為火星環,那時候的地球人會看到壯觀的火星環。

不久的將來,人類發射的火星車會對火星赤道堆積物展開研究。這些研究將檢驗這些新研究是否正確。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附錄:

1、Rosenblatt等人的論文:

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9/n8/full/ngeo2742.html

2、Hesselbrock與Minton的論文:

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eo2916.html

3、Black與Mittal的論文:

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8/n12/full/ngeo2583.html

相關焦點

  • 我們得到了更多證據表明火星曾經有環
    輝煌,有塵土,且複雜的火星,在以前可能更加閃耀。當你想到行星環的時候,毫無疑問你馬上想到土星,但是太陽系過半的行星都有環,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木星,矮行星妊神星,半人馬喀戎以及凱莉克羅星都有環。(圖源:nasa) 在2017年,兩位研究者提出理論說,火星也曾經有環。他們在大一點的火衛星-福波斯上做了模擬,發現可能是一個小行星撞擊到火星後,碎片都飛入太空,變成了一個環然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福波斯最早的形態,但是比現如今要大得多。
  • 土星有行星環,地球為啥沒有?其實地球曾經有過,火星將來也會有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個氣態行星都有行星環,其中土星環非常顯眼也非常漂亮,那麼為什麼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這四顆行星都沒有行星環呢?其實行星環的形成和行星的形成及其衛星有很大關係,行星形成的時候會不斷清理其軌道上的其他小星體,這些小星體會受到行星引力的影響而在行星的外圍聚集,由此就有可能形成行星環,太陽系中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四個氣態行星的行星環,基本就是這樣形成的。這四顆行星都屬於巨行星,它們的引力比巖質行星更大,因此它們能夠將星球周圍的小物質吸附過來,從而形成行星環。
  • 火星衛星可能曾經形成環
    火星的衛星曾經是火星的環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火星可能曾經擁有自己的壯觀的環形系統。當談到有環行星時,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土星。然而,碰巧的是,這家天然氣巨人並不孤單-我們太陽系中還有其他幾個具有環的天體,包括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幾個小行星和其他天體。幾年前,科學家推測另一個星球-火星-也可能曾經有過環。現在事實證明,不僅這很可能是真的,而且火星的衛星-火衛一和狄莫斯-從字面上看可能是這些環聚結成固體的最終結果。
  • 火衛二的秘密:火星曾有過光環
    研究人員對火星的理論研究猜測火星也有環,並對火衛一進行了模擬研究證實了該理論模型。新的研究已經將火星衛星Deimos加入到混合模型中--研究結果與以前的模型完全一致。這一結果表明我們有更多證據證明火星曾經有環。
  • 火衛二的秘密:火星曾有過光環
    研究人員對火星的理論研究猜測火星也有環,並對火衛一進行了模擬研究證實了該理論模型。新的研究已經將火星衛星Deimos加入到混合模型中--研究結果與以前的模型完全一致。這一結果表明我們有更多證據證明火星曾經有環。璀璨,朦朧的熒惑星——火星,它的過去或許更加光彩奪目。
  • 為什麼地球沒有像土星那樣漂亮的環?
    許多天文愛好者看過土星的照片,都對它那美麗的土星環所吸引,的確這個完美的環讓土星變得高雅和獨特了許多。但其實我們首先要弄明白關於土星環的幾個事實。第一,我們在地球上是無法看到土星環的。土星環是人類派出了探測衛星後才知道了它的存在;第二,除了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有環,只是後面三個行星的環相對比較暗淡,而土星環看起來明亮許多,因為它99%都是由冰塊構成;第三,土星環實際上並不是一個薄薄的平面,而是一個有「厚度」的區域,只是我們離得太遠,看起來好像薄如紙片;在了解了上面三個事實之後,我們再總結一下太陽系八大行星裡有環的和沒環的,有什麼區別
  •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水(水星)晶(金星)球(地球),火(火星)木(木星)土(土星),天(天王星)海(海王星)冥(冥王星-已降級為矮行星)"這是老師編的順口溜,然後還讓我們記住兩個小行星帶,一個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為的是防止火星之火燃燒木星之木,另一個小行星帶(後來改為'柯伊伯帶')在冥王星外圍。
  • 火星的衛星曾經都是地球的,後來被神秘力量推離,才去了火星?
    火星有兩個看起來像軌道一樣奇怪的小而質樸的衛星,它們可能暗示紅色星球曾經有環,就像太陽系中的一些較大的行星一樣。「但是一旦我們有了一個大的新主意,並且用新的眼光看了它,Deimos的軌道傾斜就揭示了它的大秘密。」這項研究結果提出的美國天文學會,這是在本周舉行無形中在大流行期間的第236次會議期間。火星衛星的周期性命運?
  • 火星曾經有過生命?「天問一號」將對火星進行全球探測
    現在我們應該為火星解除它的不白之冤了。 為什麼人們對火星會有這麼壞的一個印象?因為你看到火星的時候,它是紅顏色的。 為什麼火星會有紅顏色?
  • 向著火星,出發!(附你該知道的火星知識點)
    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上的37%,這使得火星上的山可以更高而不會坍塌。因此,火星擁有太陽系行星中最高的火山:奧林匹斯山。同時,火星上也有眾多峽谷。根據NASA的說法,被稱為「水手谷」的峽谷和美國一樣寬。科學家們認為,火星曾經擁有更厚的大氣層。過去的幾十億年裡,太陽撞擊火星大氣層的能量可能「剝離」了其頂部較輕的氫,將氣體分子散射到了太空中。NASA的火星大氣和揮發性演化(MAVEN)探測器,正在對這個問題進行更詳細的研究。此外,火星非常冷,中緯度平均溫度為-45攝氏度。而且,由於幾乎沒有大氣層,火星上的氣壓只有地球表面平均氣壓的1%。
  • 火星既然有河流,那有沒有生命?
    我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最近是備受關注,人們對於火星的探測也是一直沒有停止過的。火星這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鄰居,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火星也是戰神的化身,像Iris、Mars這都是火星,到今天我們還在沿用了這種叫法。甚至火星的符號就是一個盾上面加了一個矛。那古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因為從遠處看上去,這個火星它微微泛紅,而紅色往往就代表了流血。不過火星確實是被冤枉了,人家火星之所以看起來紅,那是因為火星的地表上覆蓋著大量的砂礫和赤鐵礦,就是氧化鐵的紅色。
  •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是因為有氧氣,但火星也有,以前的火星很不一樣
    在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氧氣含量最高的就是火星了,雖然火星上的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但是氧氣含量佔到了0.15%,遠高於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比唯一擁有大氣層的土衛六可衛星上的氧氣含量也高。至於為什麼火星上氧氣含量相比其他星球要高一些呢?
  • 為什麼火星只有稀薄的大氣層,而土衛六卻有濃密的大氣層呢?
    【每日科技網】  這個問題只能分開說,因為火星和土衛六都有其各自的多個原因。  先說火星的大氣層為什麼稀薄,如今火星的大氣壓只有地球大氣壓的1%,可謂是少得可憐,其實科學家認為火星也曾經有著相對於現在要濃厚得多的大氣層,之所以後來變得稀薄,原因是火星失去了磁場,火星曾經也像地球一樣,有著自己的磁場,但是由於某種原因導致它失去了磁場,具體很可能是受到了某個大型天體的撞擊,這個天體導致火星內部的熔巖結構發生了變化,最終使它的磁場消失,而由於火星磁場的消失,它就無法保護自己的大氣層
  • 向著火星,出發!(附你該知道的火星知識點)
    火星年幾乎是地球年的兩倍長(來源:NASA)4、火星地表崎嶇火星是一顆巖石行星,其固體表面已經被火山、撞擊、風、地殼運動和化學反應所改變。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上的37%,這使得火星上的山可以更高而不會坍塌。因此,火星擁有太陽系行星中最高的火山:奧林匹斯山。同時,火星上也有眾多峽谷。
  • 火星曾經有環,但變成了火衛一,之後會再變成......
    科學家在發現火星的兩個小衛星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認為它們是被捕獲的小行星,直到有證據顯示,這兩個小衛星是在同一時間形成的
  • 火星曾經被撞擊,地球也遭遇到碰撞,為什麼火星就不能誕生生命了
    ,但是普遍認為碰撞是一定發生過的,有人甚至認為火星上位於赤道的大裂谷也是碰撞以後出現的地殼撕裂。 人們很久以來一直對火星上的大峽谷的形成很迷惑,因為火星上的大峽谷周圍沒有山的構造,它似乎就是直接在平原上窪陷下去形成的,甚至有點像是人工的渠道。這個峽谷的形成動力並不是天上的雨水侵蝕而更像是被拽開的,這個大峽谷屬於是一種地質斷裂,但是如何形成這樣巨大的地質斷裂,一直沒有很好的解釋,這種超級地質大斷裂的動力就上火星曾經被撞擊過,這個大峽谷就是碰撞的一個證據。
  • 圖片看宇宙;火星、土星及木星的罕見大圖
    世界那麼小,宇宙那麼大,總有一顆星星屬於你!一,火星距離太陽非常遙遠,超過了1.42億英裡,它的體積大小約為地球的六分之一。火星因為土壤富含鐵質呈現紅色,所以它被稱為紅色星球。火星有兩個小衛星。(火星上的三星連珠,木星金星還有……地球。)(火星中緯區域首次發現大量地下純淨水冰——未來的火星移民:鑿冰飲水,指日可待?)二,土星。土星體積則僅次於木星。
  • 如果地球有環,會是什麼模樣?
    假如地球也有環,又會是什麼樣子呢?為解答這一問題,太空與科幻插畫師羅恩•米勒特意製作了一些令人驚嘆的圖片,描繪了地球如果有與土星同比例的環狀結構、天空可能呈現的模樣。  地球如果有環,有一點將與土星環截然不同:地球的環中不會有冰塊。因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比土星近得多,就算環中有冰,也會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融化殆盡。  不過,就算地球的環全部由巖石構成,看上去也不會黑乎乎一片。
  • 為什麼土星有漂亮的「土星環」,而地球卻沒有?
    太陽系八大行星太陽系擁有八大行星,其中有的行星具有行星環結構,如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而剩下的如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卻沒有行星環結構,這是為什麼呢?土星和地球對比圖行星環是指圍繞行星旋轉的物質而構成的環狀帶,太陽系中土星擁有最為絢麗的行星環。
  • 火星火星,你們是不是從小就以為火星上有火?其實沒有
    火星,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星球,熟悉的是各種電影電視劇多媒體所介紹的那樣,列電影《火星救援》那個男主角在火星上獨自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依靠各種儀器,竟然成功在火星上種植了土豆,這可真厲害,陌生的是電影僅僅只是電影,誰也不知道真正情況是什麼樣子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