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學家首次確定東北豹最後種群:成年個體至少80隻 遠超估算

2020-11-25 中國青年網

  2010年10月拍攝到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張東北豹照片(資料圖)

  2007年6月拍攝到的中國境內第一張自然狀態下的東北虎照片(資料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17日電(記者 張炎良)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創新團隊與俄羅斯豹地國家公園的科學家經過長期定位監測,首次聯合確定出中國琿春及周邊區域-俄羅斯豹地國家公園這一中俄跨境區域的虎豹種群現狀。

  聯合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度該區域東北豹和東北虎種群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之前的估算,東北豹至少80隻成年個體(不含幼體),東北虎至少38隻(含幼體),從而首次摸清東北豹全球唯一種群的野外真實現狀。監測結果也表明,該跨境區域東北豹、東北虎種群已經進入繁殖高峰期和快速增長時期,中俄兩國政府和科學家開展的長期野生動物保護獲得顯著成效。

  東北豹,世界上最瀕危的大型貓科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距滅絕進一步之遙。本世紀初的調查認為只有25-35隻左右殘存。東北虎,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目前只剩下500隻左右。

  中俄東南部跨境區域,包括中國吉林琿春、汪清、老爺嶺保護區及周邊區域,和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西南部地區,是東北豹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殘存區域,同時也存活著一個東北虎孤立種群。全面了解這個區域的虎豹種群現狀是有效保護和恢復東北虎、東北豹種群的先決條件,尤其是對東北豹未來命運至關重要。然而,長期以來中俄兩國科學家調查研究的數據並未聯合分析和共享,東北豹和東北虎種群真實狀況一直不清楚。

  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創新團隊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下,在吉林省政府、國家林業局、黑龍江省森工總局的支持下,從2007年開始,逐步在中國東北東部以及中俄邊境區域建立起中國虎豹監測網絡(Tiger-Leopard Observation Network),其中在臨近俄羅斯豹地國家公園區域的紅外相機監測面積已達6000餘平方公裡。俄羅斯豹地國家公園在俄羅斯總統府、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和環境部、俄羅斯地理學會、俄羅斯科學院等機構支持下,建立了長期虎豹紅外相機監測網絡,覆蓋俄羅斯聯邦遠東濱海邊疆區西南部3000餘平方公裡地區。中俄雙方監測地區基本覆蓋東北豹全部分布區和東北虎跨境東南部種群分布區。雙方研究團隊同時使用紅外相機監測網絡技術和相同方法進行監測,從而使數據比對和分析有共同科學基礎。

  聯合監測也證實這一跨境區域的虎豹種群面臨種群擁擠、種間競爭、生境匱乏等威脅。如果沒有足夠的適宜棲息地為快速增長的虎豹種群提供擴散空間,它們將面臨獵物資源耗盡甚至種群崩潰的危機,因此急需進一步加強跨境野生動物保護合作,儘快擴大生境空間,為虎豹擴散和安居提供充足的適宜生境。目前是該區域虎豹種群擺脫瀕危狀態的最佳機遇期,也是拯救東北豹命運的最後機會。

  北京師範大學與俄羅斯豹地國家公園籤署了長期科研合作協議,率先建立了中俄兩國聯合虎豹跨境監測網絡,將長期開展虎豹種群動態、獵物和人類幹擾等方面的聯合研究,以及定期發布跨境區域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保護年度報告,為中俄兩國虎豹跨境聯合保護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

相關焦點

  • 中俄邊境又現東北豹,長一身金錢斑點,全球不到150頭瀕臨滅絕
    中俄邊境的向陽林場發現野生東北豹獵殺狍子,從狍子頸部有掐痕和剩餘食物以及東北豹獵物特點分析,確認是東北豹「作案」。無獨有偶,一段視頻顯示,琿春敬信鎮五家山上,4隻狍子正在半山腰上悠閒活動,1隻東北豹悄悄地潛伏到離狍子不遠的巖石後面,突然縱身一躍咬住狍子,一口咬斷狍子脖子,然後美滋滋地享用「晚餐」。
  • 吉林琿春首次發現野生東北豹家族
    吉林琿春首次發現野生東北豹家族 2016-12-15 17:26:3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東北豹?沒錯,東北地區還有豹子
    靈敏的嗅覺和聽覺有助於東北豹發現獵物,修長的四肢便於在雪地裡展開追擊,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則用來完成最後的擊殺,集搜尋、追捕、獵殺三項技能於一身,東北豹對於食物自然是來者不拒,領地內的各種食草動物、野豬、狗獾、兔子,甚至是黑熊都在它們的菜單之上。每年的頭兩個月是東北豹的交配繁殖期,交配成功後,雄豹就會離開,留下雌豹獨自生產並養育後代。
  • 科研人員摸清高黎貢山西坡怒江金絲猴種群數量 至少149隻個體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聯合相關科研機構,首次摸清了高黎貢山西坡片馬轄區的珍稀瀕危物種怒江金絲猴的種群數量,調查顯示該猴群擁有至少149隻個體,數量較之前的粗略調查有明顯增加。
  •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發現10隻野生東北虎、18隻東北豹
    如今,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綏陽局試點的保護工作已進行了一周年,東北虎豹的生存環境不斷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呈現出恢復性增長趨勢,園區內已發現不同個體野生東北虎10隻、東北豹18隻。「中國東北虎之鄉」、「中國東北豹之鄉」稱號。
  • 我國發現迄今最大華北豹種群 黃土高原脆弱生態開始恢復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虎豹研究團隊,近日對外發布重要科學發現,通過長期野外觀測,科學家在陝西延安的子午嶺林區發現迄今最大的華北豹種群。,在這800平方公裡我們發現了至少有28隻華北豹的個體,目前這個密度是中國境內最高的。
  • 揭示魚個體行為變化影響種群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 通訊員張運)近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的新論文顯示,中歐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科學家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丹麥海洋研究所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不要混淆穿山甲種群測定和野外放歸,來源不確定不是藉口
    不要混淆穿山甲種群測定和野外放歸,來源不確定不是藉口 2019-08-12 22: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特有華北豹迄今最大野生種群被發現
    據澎湃新聞6月6日消息,6月5日世界環境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虎豹研究團隊對外發布,根據該中心長期監測顯示,證實我國陝西省子午嶺林區和山西省太行林區分布著重要的華北豹野生種群。其中,延安的子午嶺林區發現迄今最大的華北豹野生種群。
  • 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個個體,種群還有希望繁衍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冷眼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個個體,種群還有希望繁衍嗎?按照理論上來說,確實可以繼續蔓延,但萬一雌雄兩隻個體都不能繁殖,那肯定就滅絕了,而考慮在能夠繁衍的情況之下,種群能夠繁衍嗎?
  • 149隻!怒江金絲猴一種群猴丁興旺
    最近,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聯合科研機構,首次統計出了高黎貢山西坡片馬轄區的珍稀瀕危物種,怒江金絲猴的種群數量,調查顯示,猴群擁有至少149隻個體,數量較之前的粗略調查有明顯增加。每年的11月,是怒江金絲猴活動比較頻繁的季節。
  • 核彈如何幫助科學家確定鯨鯊的年齡?
    這是公眾經常問鯊魚科學家的問題。鯊魚有500多種不同,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答案也進步相同。然而,很多時候,答案是"我們不知道",因為這很難衡量! 對於某些魚類,科學家可以檢查耳骨(耳石)以確定該動物的年齡。切成薄片後,耳石顯示出一種環的圖案,就像人們在樹上看到的那些環一樣,然後可以計數出魚類的活了多久。圖註:鯨鯊在鳥頭灣的表面附近遊泳,這裡的被認為是鯨鯊常年棲息的地方。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適用於動物物種嗎?
    2018年,雲南省政府頒布了《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將極小種群野生物種(包括動物和植物)及其遺傳資源的保護作為優先考慮的內容(Sun等,2019a;Yang等,2020)。目前,已經對60餘種植物進行了就地保護、80種植物進行了遷地保護。
  • 一個生物種群想要生存下去,最少需要多少數量呢?
    「最小存活種群」的三個關鍵因素從上面我們說的「最小存活種群」的定義能夠看出,它有三個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健康、最小和有效。那麼,這三個關鍵詞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健康。既然是種群的健康,我們就要拋開環境和個體的因素,單獨從基因上來說。通常,群居動物為了更好種群的基因更加的強大,會有一個舉動,那就是驅逐剛剛成年的雄性幼崽。
  • 首次用雷射測量繪圖!世界最高樹木吸碳能力超估算 對氣候變化影響...
    首次用雷射測量繪圖!世界最高樹木吸碳能力超估算 對氣候變化影響更易監測  Evelyn Zhang • 2020-10-19 17:45:30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