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個個體,種群還有希望繁衍嗎?

2021-01-19 冷眼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冷眼

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個個體,種群還有希望繁衍嗎?按照理論上來說,確實可以繼續蔓延,但萬一雌雄兩隻個體都不能繁殖,那肯定就滅絕了,而考慮在能夠繁衍的情況之下,種群能夠繁衍嗎?從正常想法的角度來講,這兩個個體可以無限進行繁殖,並且可以讓更多的物種群體出現,這種情況是需要不考慮任何基因,外界因素等情況才可能。

因為按照科學的角度來講,這個種群不會繁衍的可能性最大,因為自然界是不允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也是自然規律,為何這樣說?我們來看看就明白了。

雌雄兩隻個體產生後代,會出現近親繁殖

大家都知道,在只剩下兩個個體之後,雌雄兩隻個體只會產生近親的物種,後代都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子女之間就存在近親繁殖的情況。在生物學角度來講,近親繁殖是指血統或親緣關係相近的兩個個體間的交配,即兩個基因型或相近的個體之間的交配。而在這樣的交配情況之下,可能會產生一些意外的情況,所以如今生物學之中也是禁止同代之間的交配,因為很大概率會出現「惡性」狀態,當然近親繁殖的優缺點非常的明顯。

確實不可否認,是可以近親繁殖或者說交配的,但是當出現近親繁殖的時候,它會使好的更好,壞的更壞,最突出的好處就是導致優良的性狀得到穩固和純化,但壞處是各類遺傳病的機率大大增加。同時近親繁殖帶來的危害是遠遠大於了好處,所以這種狀態之下,很可能會形成該物種的滅絕。當然能夠完美的產生下一個後代的可能性還是有,只不過這個可能性極低。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了雌雄兩隻個體,那麼滅絕的可能性很大,無論交配還是不交配,都是滅絕的可能性更大,這個物種群體的擴大希望基本上沒有,因為自然淘汰概率很大,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種群還有希望繁衍嗎?

如果在人類的幹涉之下,還真的有可能繁衍,如今的動物基因工程是存在的,並且已經存在一些物種在人工的影響之下繁育出現了,所以這並不是沒有這個可能性。例如,世界上第一隻用已經分化的成熟的體細胞(乳腺細胞)克隆出的羊,並且還生存下來了,不過這個技術是存在一定爭議性的問題,那就是很多科學家擔心複製人問題,人類等高等動物的兩性繁殖方式是生物經過幾十億年進化的結果,是最適合人類繁殖的方式。

如果這項技術得到大規模的運用,那麼很讓科學家們擔心複製人的大規模出現,所以這不是一個好消息。不過這裡我們站在生物繁衍的基礎上來講,是可以進行物種的繁衍,當這個物種避免滅絕的風險,所以綜合性來說,這種方式可以改變當然世界上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隻個體,種群繁衍的可能性。這種方式算是一種突破性的方式,但是科學家們又不太提倡和大規模的應用,主要還是擔心人這方面的問題。

物種蔓延需要遵守自然規則

站在自然的角度來講,生物的蔓延是需要遵守自然規則的,畢竟物種的更替也是這樣出現的,如果在沒有人影響情況之下,生物的自然淘汰也是屬於正常的規律。但是在人類影響之後,物種可能會繁衍更好,但是也可能繁衍更差。如今人類對生物的幹涉很多都是建立在利益角度,所以大規模的生物種群減少也是有原因的,純粹的保護肯定動植物群體會擴大。

所以無論地球未來的物種群體會變成什麼樣子,其實自然變化之下的物種變化是最好的,但是如今人類已經打破了自然正常規律,那只能夠採取必要的方式才可能將物種群體擴大,不然生物種群的數量還將大規模的減少,這就成為了真正的物種滅絕趨勢,這就是大概的說明。

所以綜合情況而言,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隻個體,種群自然狀態之下的繁衍是不太可能的,因為近親繁殖會影響物種的發展。而如果有人了的影響,採用人工技術來繁殖該物種群體,那麼該物種的蔓延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就是兩種不一樣的情況之下,一個快要消失滅絕的恢復與不恢復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一男一女,人類種群,是否還能繼續繁衍下去?
    我們的地球上有74億人口,有男有女,人類的繁衍正是通過一對男女的結合然後產生後代,一代一代傳下去,然後生生不息的,但是有人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設,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了一男一女兩個人,他們能讓人類復興起來嗎?如果不能,那要多少人才能讓我們的種族延續下去?
  • 地球上只剩下一男一女,人口會恢復嗎?可以,有先例
    種群生存的最小限制關於種群個體數量限制,生物學有兩個模型最小生存種群(MVP)和種群生存力分析(PVA)。MVP最小可存活種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其基準就是著名的50/500法則,意思是為了防止近親繁殖,一個種群中至少需要50個個體,為了減少遺傳變異侵蝕種群,則至少需要500個個體。
  • 一個生物種群想要生存下去,最少需要多少數量呢?
    也就是說,種群存活的閾值必須是建立在減少近親繁殖的機率上的。其次是最小。最小很簡單,就是一個物種最少有多少的個體數量能夠保證它們能夠繁衍後代,這一點與第一條健康是相通的。最後是有效。什麼是有效呢?有效有幾個關鍵的點,第一個就是所有的個體都能參與繁殖;第二個是親一代雌雄個體產生的後代數量是相同的,比如親一代一共有16隻動物,它們是雌性比例對等的,各佔8隻,8對交配後,都會產下1隻以上的健康幼崽;第三個是子一代不會有近親繁殖,也就是說8對各自產生的後代都與其他的後代繼續交配,以此來獲得足夠的雜合子滿足遺傳基因不確定性造成的雜合子缺失。
  • 最瀕危的動物:斑鱉,全世界只剩下4隻,唯一的雌性在越南被發現
    如此一來,全國只剩下蘇州動物園的一隻雄性,和長沙動物園的雌性。為了繁衍後代,長沙動物園的雌性遷往蘇州動物園,然而奇怪的是,該雌性斑鱉每年都會認認真真地產100-200枚蛋,但每次都沒有孵化出來。 自然繁育失敗之後,動物園開始嘗試人工授精,但仍舊以失敗告終。
  • 為什麼雌性斑鬣狗繁衍後代的器官,和雄性很相似?是雌雄同體嗎?
    斑鬣狗並不是雌雄同體,但雌性用於繁衍後代的器官和雄性的類似。 斑鬣狗的生殖系統 雌雄同體在哺乳動物之中並不存在,大多數存在於低等生物之間。雌性斑鬣狗雖然用於繁衍後代的器官和雄性相似,但略微有些區別。
  • 斑鬣狗雌雄同體嗎?為什麼雌性會長著長長的雄性的生殖器?
    當然兩者區別還有一個,就是哺乳期的雌性斑鬣狗腹部乳房會膨大,哺乳期過了還會有下垂,這點可能是所有雌性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尚未經過哺育的斑鬣狗確實很難區分,難怪韓國人要搞錯了,如果僅憑肉眼觀察的話,種花家眼神不太好,已經放棄治療了
  • 物種為何有雌雄?生育方式為何有胎生卵生?如果你是卵生會怎樣?
    大部分物種的繁衍,都經過雌雄交配而成,小部分通過單性繁殖,但是,最終執行生殖任務的卻是雌性,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可以雌雄都可以執行生殖任務呢?或者由雄性來生殖呢?有人說這個是進化論的結果,動物中分別由兩性組成,每個性別負責不同工作,雄性身體強壯,適合打獵及戰鬥等工作,雌性身體較弱,適合在窩裡生殖照顧下一代。
  • 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一男一女兩個人,人類還能繁衍生息嗎?
    曾經聽過老師這樣說,人的染色體在人類發展史上,最早有1000多組,到現在剩下到30多組,當人類染色體消失到剩下10幾組的時候,人類就會因為近親問題產生很多畸形兒童,人類距離毀滅也就不遠了,何況就剩兩個人,就算一男一女,最多三代就開始出現問題,七代八代左右估計就剩一種類型染色體再往後都是畸形兒童,最後因為治理缺陷,生理缺陷,開始毀滅!
  • 動物界的雌雄同體 是遺傳失誤還是繁衍策略
    一般來說,動物的性別通常分為雌雄兩種形態和兩個不同個體,但也有例外。 國際期刊《膜翅目研究雜誌》近日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昆蟲學家艾琳·克裡奇爾斯基帶領研究人員,在一種原產於南美洲的夜間蜜蜂中,發現了第一隻活的雌雄同體蜜蜂。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 如果地球只剩一男一女,人類會發展成什麼樣?那麼繁衍需多少種群
    那麼問題來了,假如真的有那麼一天,世界只剩下了一男一女,人類還會繁衍嗎?這個小島上的居民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鑑這座島位於大西洋深處,距離南美洲有3360公裡、南非2816公裡。在公元1506年之前一直與世隔絕,直到被葡萄牙的航海家特裡斯坦·達·庫尼亞在航行的時候偶然發現了這座小島,所以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 如果地球上僅剩下一男一女,多久才能繁衍75億人?
    如果你在大街人隨意找個人問他,現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可能很多人都答不出來,但是你問他,世界上的人口是不是越來越多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肯定的回答。據官方數據顯示,現在世界人口已經達到75億之多了,如此龐大的隊伍,的確給地球帶來不小的負擔。
  • 我們眼睜睜看著一個物種的滅絕,這種感覺不想來第二次
    在此之前,人類已知的斑鱉僅有4隻,全世界就只有4隻,其中2隻性別不明的個體在越南,剩下1對在蘇州。這隻雌鱉的死,幾乎斷送了中國拯救斑鱉的希望,因為,在我們的野外再次發現斑鱉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小。如果越南的2隻斑鱉中沒有雌性,那一切就都完蛋了。那一隻雌性斑鱉的遺照。
  • 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一對男女,他們需要多少年才能繁衍到如今的人類...
    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地球上的所有人類都是同一個祖先,就是智人。智人從非洲出發,走向了世界各地。從此,人類的身影遍布地球的任何角落,在上繁衍生息,直到今天。但人類並不是一開始就擁有如此龐大的數量的。人類的數量是從工業革命後開始迅猛增長的。
  • 中俄科學家首次確定東北豹最後種群:成年個體至少80隻 遠超估算
    聯合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度該區域東北豹和東北虎種群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之前的估算,東北豹至少80隻成年個體(不含幼體),東北虎至少38隻(含幼體),從而首次摸清東北豹全球唯一種群的野外真實現狀。監測結果也表明,該跨境區域東北豹、東北虎種群已經進入繁殖高峰期和快速增長時期,中俄兩國政府和科學家開展的長期野生動物保護獲得顯著成效。
  • 愛吃土撥鼠的黑腳貂,宣布滅絕後被狗意外發現,7個個體拯救種群
    當然,物種被宣布滅絕,也不意味著毫無希望,有的物種可能只是縮小或者改變了生存範圍,而人們一段時間內沒有發現它們的蹤跡而已。黑腳貂就是這樣,但是找到它們的不是人,是狗。並於1987年成功捕獲了18隻,這18隻黑腳貂也就擔負起種群恢復的重任,人工繁育計劃也隨之開始。
  • 高三生物一輪複習,種群與群落知識點總結
    例如:黃山上的全部黃山松是一個種群,而黃山上的所有松樹就不是一個種群,因為除了黃山松,還有其他松樹。  2. 種群的特徵  生物個體不具備這些特徵。  (1)種群密度  即單位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同物種、同一物種在不同環境中的種群密度有差異。
  • 全世界只剩三隻的物種,還能盼來奇蹟嗎
    而到了今天,這一傳奇物種僅剩下三隻已知個體:一隻垂暮雄鱉飼養於蘇州上方山森林動物世界(蘇州動物園新園),另兩隻成年個體分別生活於越南同莫湖(Dong Mo Lake)和宣漢湖(Xuan Khanh Lake)的野外水體。越南同莫湖捕捉到的斑鱉個體。
  • 無性繁殖如此簡單,為什麼動物還會選擇交配繁衍
    由受精卵發育最終成為新的個體,這樣新的生命個體中就包含了兩個親本的各一半遺傳信息,另外,減數分裂使染色體數目減半,受精作用使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原來的數目,從而使生物前後代染色體數目保持恆定。無性生殖是無性的(即無性別),是不經過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也可以說是沒有性細胞參加而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 科研人員摸清高黎貢山西坡怒江金絲猴種群數量 至少149隻個體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聯合相關科研機構,首次摸清了高黎貢山西坡片馬轄區的珍稀瀕危物種怒江金絲猴的種群數量,調查顯示該猴群擁有至少149隻個體,數量較之前的粗略調查有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