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剩三隻的物種,還能盼來奇蹟嗎

2021-01-15 物種日曆

2019年4月13日傍晚,蘇州動物園一隻雌性斑鱉的死訊迅速引爆了各大社交媒體。它可不是一隻普通的大甲魚,它是現今唯一一隻確定性別的雌性斑鱉,曾被視作拯救斑鱉族群免於亡族滅種的唯一希望。

今天的主角斑鱉,是全世界最稀少的龜鱉類。攝於蘇州動物園。圖片:齊碩

鱉科是龜鱉類中尤為特化的一支,形態上與人們通常認識中的龜類大相逕庭:鱉身形扁平,通常呈盤狀;骨板表面不具堅硬的角質盾片,取而代之的是柔軟的革質皮膚;甲橋消失,以結締組織連接背腹甲

鱉在生態上高度適應淡水水棲生活,除產卵和曬背外極少到陸地活動。

鱉類革質的背甲,以及身體側面、背腹甲連接處也相對柔軟。圖片:Dennis Jarvis / Wikimedia

對比龜連接背腹甲的堅硬甲橋。圖片:Jonathan Zander / Wikimedia

目前已知最早的鱉科動物生活於早白堊世,早期化石與現生物種的骨骼形態已幾無差異。根據化石證據結合DNA分子鐘推算,真正的鱉科動物出現於約1.5億年前的晚侏羅世,早期類群化石最豐富的亞洲東部和中部地區可能是鱉科物種的起源中心。

北美出土的始新世鱉類化石。圖片:National Park Service

到了漸新世時期,一種沿古地中海北岸分布的大型鱉類被逐漸隆起的青藏高原分隔成不同的種群:一支向西,遷移至中東兩河流域,演變為今天的幼發拉底斑鱉(Rafetus euphraticus);一支向東,遍及黃河、長江、紅河等亞洲東部主要水系,成為今天所見的斑鱉(Rafetus swinhoei)。

幼發拉底斑鱉。圖片:Dûrzan Cîrano / Wikimedia

斑鱉俗稱「癩頭黿[yuán]」,是現存最大的鱉科動物,成體背甲長逾1米,重達100千克以上,全身散以細碎的黃色斑紋,其中以頭部花紋最為鮮豔奪目。

依據出土遺骸及古經典籍記述,斑鱉在歷史上曾廣布於淮河、黃河、長江、紅河等諸多水系,古人常取其肉作為食物來源。編纂於清乾隆年間的《太湖備考》中記載「古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諸多古代人類活動遺址的灰坑中也出土了斑鱉骨骸,說明其在過去是一種分布甚廣,數量眾多的大型鱉類。

近代以來,受棲息地喪失人類獵殺影響,斑鱉種群迅速萎縮。至19世紀時,我國的野生斑鱉僅見於長江中下遊流域及雲南紅河流域。

而到了今天,這一傳奇物種僅剩下三隻已知個體:一隻垂暮雄鱉飼養於蘇州上方山森林動物世界(蘇州動物園新園),另兩隻成年個體分別生活於越南同莫湖(Dong Mo Lake)和宣漢湖(Xuan Khanh Lake)的野外水體。

越南同莫湖捕捉到的斑鱉個體。圖片:Phuongcacanh  / Wikimedia

文章開頭提到的雌性斑鱉死訊,可以說提前為這個物種敲響了喪鐘。

除斑鱉外,我國還分布有另一種巨型鱉類,那就是黿(Pelochelys cantorii)。黿在我國主要見於華東、華南和西南部分地區,國外則廣泛分布於東南亞諸國,它的體型略小於斑鱉,背盤接近正圓,頭小吻短,體色為均一的灰褐色,在外觀上與斑鱉有不小區別。

黿。圖片:Brown R et. al. /  ZooKeys (2013)

黿之名來自古名沿用,上溯至殷商甲骨文中,便已有「黿」字原形,各種古書典籍中更不乏記載。《錄異記·異龍》中有「黿,大鱉也」,《爾雅翼·黿》中也提到「黿,鱉之大者,闊或至一二丈」——說明古人早已把黿與鱉區別為不同的動物。

不過,古人往往將所有大型鱉類統稱為黿。《說文解字》中提到「甲蟲惟黿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可見黿之名來源於其龐大的體型,而非背盤形狀。

這裡便出現了古今之黿所指可能並非一物的問題。基於目前對於斑鱉與黿的歷史分布、遺存化石、古籍或器物描述等方面的研究,學界傾向於歷史上的「黿」所指多為斑鱉。

某自然博物館中被署名為「黿」的斑鱉標本。圖片:齊碩

如果說古名今用出現混淆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現代生物命名鬧出的烏龍就真是命運對它的捉弄。

1873年,英國動物學家John Edward Gray根據採集自上海附近的亞成年斑鱉標本,命名其為「斯氏鱉」(斑鱉的曾用名),種名swinhoei以紀念該標本提供者、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Swinhoe。該鱉的主要特徵為周身布滿大小不等的黃色斑點,第八對肋板萎縮或消失等。

英國動物學家John Edward Gray。圖片:Wikimedia

由於正模標本所選取為一亞成年個體,加之此後又有學者將上海黃浦捕獲的成體標本命名為斑黿Yuen maculatus,在「大者為黿,小者為鱉」的傳統認識下,同一物種的幼體和成體被錯誤地認成兩個不同的物種。

正模標本指一個物種被第一次描述的時候所使用的單一物種個體。圖為斑鱉正模標本畫像。圖片:Wikimedia

此後,美國學者Pope更在他的傳世巨著《The Reptiles of China》(1935)中,將斯氏鱉和斑黿均處理為中華鱉( Pelodiscus sinensis)的同物異名,致使這兩個名稱在此後的半個世紀裡無人提及。

到了1984年,我國學者張明華依據浙江桐鄉縣出土的亞化石*定名一黿屬新種,即太湖黿(Pelochelys taihuensis),但未獲得活體或完整標本——這為本就以已混亂不堪的大型鱉類分類問題,又蒙上了一層疑雲。

*亞化石:subfossil,泛指所有因時間不足或其他未能滿足化石化的條件而形成的生物殘骸。

直到1988年,美國學者Meylan和Webb重新檢視了斯氏鱉模式標本和原始描述,建議恢復斯氏鱉有效性,並將其置於Gray於1864年依幼發拉底斑鱉建立的斑鱉屬中。趙爾宓院士和Kraig Adler教授合著的《Herpetology of China》(1993)中接受Meylan和Webb建議,將斑黿、太湖黿等均處理為斯氏鱉的同物異名

南京六朝博物館中被署名為「黿甲」的斑鱉肋板。  圖片:齊碩。

但國內真正開始正視斑鱉與黿的關係,還要從20世紀90年代初說起。當時蘇州動物園向蘇州鐵道師範學院捐贈了兩隻「癩頭黿」標本,生物系趙肯堂教授對其進行細緻研究後發現其與黿明顯不同,應為已有百年未見報導的「斑黿」。

在後續的文獻對比中趙肯堂教授發現,斯氏鱉命名於斑黿之前,因而斯氏鱉為有效種,而後者僅為前者的同物異名,故而將其中文名更改為「斑鱉」。

至此圍繞在斑鱉周圍的百年分類疑雲才終算塵埃落定,趙教授的晚年也一直在為斑鱉的正名與保護奔走疾呼。

無論是中文名的混淆,還是分類地位的變動,都直接影響了斑鱉和黿的基礎研究,為後續保護工作的開展造成諸多困難。而當人正視這一問題時,斑鱉已經錯失了保護的最佳時期。

錯誤混淆的影響還在持續,近幾年我走訪國內數家藏有大型龜鱉的公立博物館,所見公開展示的斑鱉標本不在少數。但就我之所見,除上海自然博物館和重慶自然博物館明確標註為斑鱉外,其他單位多以「黿」、「海龜」、「陸龜」等名進行展示。圖為江陰市博物館自然標本館中,被署名為「海龜」的斑鱉頭骨。圖片:夜來香

然而對於斑鱉的拯救計劃,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算緩步啟動。從2006年到2008年,斑鱉的保護過程一波三折,古老的斑鱉種群風雨飄搖,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由多部門聯合舉辦的「斑鱉保護合作交流研討會」在蘇州召開,此時全世界範圍內確認存活的斑鱉個體僅有5隻。

其中,蘇州動物園1隻(「蘇蘇」)、蘇州西園寺2隻(「圓圓」和「方方」,其中雌性的圓圓已多年未露面)、上海動物園1隻、越南還劍湖1隻。

上海動物園傳來噩耗,當時所知惟一一隻雌性斑鱉宣告死亡,斑鱉的保護再次陷入僵局。

湖南長沙動物園中一隻雌黿「湘湘」,被重新鑑定為斑鱉。更可喜的是,湘湘身體狀況極佳,每年還會產下一批未受精的鱉卵,這無疑給了眾多科研人員莫大的信心。

蘇州西園寺的雄性斑鱉方方傳來死訊,國內的斑鱉數量再次降到兩隻,而這一雄一雌也成為拯救該物種的唯一希望。

在龜鱉生存聯盟和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等多方的協調努力下,長沙動物園的湘湘在2008年踏上遠嫁蘇州之路。等待它的是已獨自生活幾十年的老年雄性「蘇蘇」。

位於越南河內試以西約60公裡的同莫水庫發生潰壩,一隻成年斑鱉順流而下被漁民捕獲。聞訊而來的研究人員將其放歸至保護區內,並制訂了嚴密的保護計劃。

故事到這裡好像終於在往好的一面發展了。

斑鱉夫婦雖然在新婚當年就有過交配產卵,但遺憾的是100多枚卵中無一受精。次年在多次嘗試後雖有受精卵產下,但卵內胚胎均在發育初期死亡。據推測,雌性攝入鈣元素不足以及雄性精子活力低下,可能是導致繁育失敗的主因。

無奈之下,國際專家組終於在2015年啟動了斑鱉人工授精計劃,但直到2019年4月12日的最後一次取精、授精,蘇州動物園的這對斑鱉夫婦也未留下任何後代,持續十幾年的斑鱉人工繁育計劃宣告失敗

蘇州動物園的一對斑鱉被寄予挽救這個物種的厚望,但終歸沒有實現。圖片:齊碩

中國的圈養繁育計劃失敗後,拯救這一物種的唯一希望落到了越南頭上。

在同莫湖發現野生斑鱉的十年後,2018年又有學者通過環境DNA技術確定在宣漢湖也存在一隻野生斑鱉。而如何確定這隻斑鱉的性別,以及該如何靠這項技術幫助人們找到更多斑鱉,是科研人員還在不斷嘗試解決的問題。

時至今日,還有人在為拯救這一世界上最瀕危的龜類而努力。

奇蹟會出現嗎?有可能,但我更希望人們把目光轉移到那些在人眼皮底下默默消逝的小型鱉類身上。砂鱉、小鱉、東北鱉,這些曾經混淆於「中華鱉」名下的隱存種,正在重複斑鱉的故事。而它們的生存狀態,也是我國所產35種原生龜鱉類的共同縮影。

砂鱉。圖片:齊碩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5年第40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齊碩。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相關焦點

  • 曾經被認為是河神現在是極度瀕危物種,目前全球就剩三隻
    上期給大家講述了那顆地球上的獨苗,普陀鵝耳櫟,這期給說說動物,普陀鵝耳櫟雖然對環境極其挑剔,但好歹人家還能人工繁殖,這期要講述的動物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它就是——斑鱉。幾乎等於是滅絕,全球只有三隻,而且最後一隻雌性在2019年死亡。
  • 曾經被認為是河神現在是極度瀕危物種,目前全球就剩三隻
    上期給大家講述了那顆地球上的獨苗,普陀鵝耳櫟,這期給說說動物,普陀鵝耳櫟雖然對環境極其挑剔,但好歹人家還能人工繁殖,這期要講述的動物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它就是——斑鱉。幾乎等於是滅絕,全球只有三隻,而且最後一隻雌性在2019年死亡。斑鱉是如何陷入生存窘境的?
  • 現在,世界上只剩3頭野生曲角羚羊了
    世界上可能只有三頭野生撒哈拉曲角羚羊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近日公布了這一驚人的消息。在三月,研究者們在尼日的羚羊棲息地裡只發現了三頭曲角羚羊。他們說這幾頭動物擠在一起,看起來 " 非常緊張 "。  自然保護聯盟全球物種計劃副主任 Dr. Jean-Christophe Vié 在新聞發布會中說:" 我們正在親眼見證這個標誌性的一度壯大的物種走向滅絕。"
  • 「三隻松鼠奇蹟沒有秘密」
    三隻松鼠:從5個人到50個億的秘密在休閒零食領域,三隻松鼠是一家不斷創造奇蹟的明星級企業。我們先簡單看一下這家公司的創業歷程:一個草根創業團隊,最初只有5個人,在三線城市,用不到5年的時間,從0做到50億,成為當之無愧的網際網路堅果第一品牌。
  • 狐妖:三少的徒子徒孫都是可憐的人,東方月初只剩殘魂,木蔑更慘
    狐妖:三少的徒子徒孫都是可憐的人,東方月初只剩殘魂,木蔑更慘文|星悅圖|網絡嗨,大家好,這裡是星悅狐妖趣事站。傲來霧,花果香定海一棒萬妖朝!傲來國三少是狐妖小紅娘中的巔峰實力,他是最強的一位,也是把世界劃分為圈內圈外的那個世間至強者。
  • 全世界的黑麂不足6000隻,他家冷庫就有4隻!
    被非法捕獵的動物黑麂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全世界僅存不足6000隻。但在浙江省常山縣村民夏某的家中,卻一次查獲了4隻,而且已全部死亡。除此之外,夏某家還藏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角鴞(俗名貓頭鷹),以及豹貓、鼬獾、尖吻蝮、眼鏡蛇等國家保護動物。
  • 又一隻北方白犀牛去世,現在全世界只剩下3隻
    又一隻北方白犀牛去世,現在全世界只剩下3隻 澎湃訊 2015-11-23 16:26 來源:澎湃新聞
  • 瀕危物種即將滅絕,全世界僅有3隻,如今這保護動物怎麼樣了?
    瀕危物種即將滅絕,全世界僅有3隻,如今這保護動物怎麼樣了?世界每天都在發生一些細小的變化,這些變化往往我們丟察覺不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總會突然間意識到某種變化。現在每天都有很多東西在死去,許多瀕危動物都面臨著滅種的危險,像大熊貓華南虎這樣的瀕危動物一直處於我們的保護之中,因為存活的數量很少,只有好好保護才有存活下來的希望,大熊貓和華南虎這樣的瀕危動物我們大家都知道,並且已經費了很大的心力去保護了,所以暫時也還沒有瀕危的風險,但是有一種動物它遠比大熊貓要珍貴的多,因為現在全世界只有3隻了,這其中有兩隻在我們國家。
  • 大批北極凍土融化,多隻萬年前物種重現於世,兩隻蠕蟲解凍後活了
    看到過南北極冰川崩塌的壯觀場面嗎?一塊巨大冰川滑落大海,瞬間水花四濺,相信每個人一直會深有所感,地球真的在變暖?南北極冰川還能支撐多久?尤其是曾經出現過38℃高溫的北極圈地區,是最讓冰川學家擔憂的地區之一。
  • 10種罕見的「白色動物」,每隻都很珍貴,最後三隻出現在傳說中!
    據科學家統計,平均每上萬隻同樣的動物,才有可能出現一隻白化品種。都說物以稀為貴,下面來看看世界上10種罕見的「白色動物」!1、白鯨魚座頭鯨「米迦羅」是現在被發現的唯一一隻白化鯨魚,生活在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到「米迦羅」最近一次被發現已經過去了整整30年,所以它也是白化動物中當之無愧的壽星。
  • 10種罕見的「白色動物」,每隻都很珍貴,最後三隻出現在傳說中
    據科學家統計,平均每上萬隻同樣的動物,才有可能出現一隻白化品種。都說物以稀為貴,下面來看看世界上1在自然界中,有些動物生下來就患上了一種叫做「白化病」的先天性疾病,讓它們和自己族群的顏色有了很大區別。據科學家統計,平均每上萬隻同樣的動物,才有可能出現一隻白化品種。
  • 全世界最後的四隻斑鱉,兩隻在蘇州,它們是對孤獨的「夫妻」
    原本全球只有三隻,終於發現了第四隻據動物保護組織亞洲龜類保護計劃ATP稱,去年5月,他們曾在越南河內市郊的春卿湖拍到一隻「巨龜」,今年4月他們宣布,與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合作,利用環境DNA(eDNA)技術分析比對,得出一個令人欣喜的結論——那隻巨龜是一隻斑鱉!
  • 雲南首次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 全世界種群數量僅1000-2499隻
    經鳥類專家鑑定,該鳥為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這是雲南省內首次記錄到該物種。7月4日16時許,景谷鎮派出所民警帶回了一隻體型較大、種類不明的大鳥,這隻鳥為當地村民在響水水庫邊發現。大鳥無明顯外傷,但看起來十分虛弱,於是將其帶回救助。目前,大鳥狀態逐漸好轉,健康狀況良好,暫時寄養在景谷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
  • 最瀕危的動物:斑鱉,全世界只剩下4隻,唯一的雌性在越南被發現
    在這隻斑鱉被發現之前,全世界確認發現的斑鱉只有3隻,而這3隻有1隻雄性在我國,另外兩隻在越南,性別不明。 其實,在去年時我國還有雌性斑鱉,只是在去年人工授精過程中雌性斑鱉不幸死亡,導致世界上再也沒有雌性斑鱉可供延續後代,這對於需要兩性才能繁殖後代的斑鱉來說,這隻雌性斑鱉的死亡意味著斑鱉家族註定會滅絕。
  • 如果人類沒了大腦,還能存活嗎?一小男孩創出奇蹟!
    全部的大腦都沒了之後,還能活下來嗎?大腦是我們人體所有的器官裡面最複雜的一部分,它是所有神經系統的中樞,也是最複雜的組織。我們的大腦會接受來自外界傳來的信號,然後產生感覺,之後就會形成一種意識來進行一個思考,最後大腦會發出指令讓我們做出行動,我們的情緒、感覺、思考以及言語都受到它的控制,由此也就可以知道,大腦的重要性。
  • 全球最珍稀的動物,比大熊貓稀少,世界僅剩3隻,其中2隻在中國
    全球最珍稀的動物,比大熊貓稀少,世界僅剩3隻,其中2隻在中國說到世界上著名的珍稀動物,我們中國的大熊貓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因為大熊貓的棲息地範圍小,它的生存數量也比較少,也是在我們中國的保護之下,才被世界所熟知。
  • 如果全世界都不吃肉,這些奇蹟就會出現......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當所有人都停止吃肉,就會有奇蹟出現,你願意加入所有人的隊伍嗎?
  • 二十年來全世界只出現過三次的白色鯨魚,見過它的人都驚呆了
    這就是座頭鯨,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同時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攝影師珍妮·迪安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北部的埃蒂海灣拍攝到了一隻全身白色的座頭鯨。這隻座頭鯨很有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隻白色座頭鯨——Migaloo,它是為了熱帶的昆士蘭北部溫暖海域而從南極遷徙到澳大利亞的東部海岸。
  • 二手自行車市場已萎縮 鳳凰山只剩五家在堅守
    鳳凰山二手自行車市場,已經不復往昔的繁盛,賺不出房租的車鋪子紛紛撤退,只剩下五家堅守。郊外新校區 校園廣闊,電動車成學生新寵各大高校的停車處都能看見三三兩兩的電動車,電動車一族在學生中正在悄悄興起。在山大中心校區讀研三的彭曉檄,今年年初就新添置了一輛電動車。她說道,去年就在燕子山小區附近找了一個家教,為了能更高效率地出行,就花了2000多元買了一輛新的電動車。
  • 奇蹟2拿到年度最佳 現在的媒體評分還能信嗎?
    此前我們曾經為大家帶來過FAMI通的"墮落史",今天就讓一機菌再帶大家來扒一扒另一家"權威媒體"IGN的黑歷史。 作為可能是近年來爭議最大的FPS遊戲,《守望先鋒》雖然在推出時獲得了全世界玩家與媒體的一致好評,但在其後的運營過程中卻暴露出了諸多問題,玩家流失現象十分嚴重,連初版的OW都只拿到了9.4分,如今夕陽西下的版本卻突然莫名其妙地獲得了滿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