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省委財經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召開,研究分析我省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運行態勢基本符合全國大勢,但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為了幫助讀者更準確地把握這一態勢,將省委確定的「三大發展戰略」落到實處,記者就我省經濟運行呈現的特點、經濟增長因何放緩、對應之策等問題,專訪了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小剛。
經濟增速放緩,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記者:雖然我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運行態勢基本符合全國大勢,但是增速放緩仍然帶來一定的壓力,您認為現在的經濟增速是否處在合理區間?
王小剛:從具體數據來看,我省經濟增速相對放緩,儘管如此,我省的經濟增速還是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只是高出的幅度有所下降。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國際經濟環境,我省經濟發展離不開全國經濟環境。世界的經濟發展都處於一個減速的時期,我們仍然高於全國已實屬不易,想要一枝獨秀的難度可想而知。總的來講,我認為從全國經濟大勢來看,我省的經濟增速處於一個合理的區間;從自身發展看,我省確實面臨一定的壓力。
記者:相較於全國平均水平,為什麼我省還能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
王小剛:我省之所以還能夠保持這樣的增速,有全川人民共同努力的原因,也有省情因素,因為我省跟全國發展階段不一樣。我省目前處於工業化中前期階段。從世界各國和沿海地區的經驗來看,處於工業化中前期的時候,就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時期,這樣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速是相對比較高的。工業化中後期,速度就會下來了。在整個工業化過程中,經濟增速是一個倒「U」型的曲線,前期低,中期高,後期低。沿海地區走在我省前面,他們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我們還比較慢;現在他們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速度降下來了,我們還在工業化中前期,速度就快一些。
記者:今年上半年,造成我省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有哪些?
王小剛:造成我省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國際來看,世界經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屬於低速增長轉型發展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開始是把它看成次貸危機,是金融系統出了問題,現在更多的觀點是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幾十年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從國內來看,我國整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濟增速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那麼高,內在要求是需要適當下降,外部要求則是必須轉變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高效發展。這是世界經濟對我們形成的一種倒逼機制。從我省來講,國際國內經濟環境造成了工業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影響增速主要還是反映在第二產業上。其實今年和去年的經濟增速都有所下降,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去年只是重工業下降,今年重工業和輕工業都有所下降。
瞄準需求變化,積極探尋新的經濟推動力
記者:促進經濟持續穩健前行,當前需直面哪些壓力?
王小剛:從宏觀來講,我省面臨著比全國更大的壓力。我省處於工業化中前期,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自身需要有一個較高的增速。同時,全國和世界的經濟形勢又逼迫我們轉方式、調結構,所以我們跟全國不一樣。第一,發展階段要求我們必須保持較高的增速,縮小與全國差距,實現同步小康。第二,自身的需要和外部的環境都促使我們轉方式、調結構,所以我省就面臨著雙重的壓力。全國可以犧牲一定的速度來調結構,我省則是必須保持在較快的增速下來轉方式、調結構,這就給我省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也是機遇,發展階段不一樣,內在的需求也不一樣。由於階段性差異,目前我省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雙加速時期,發展的內生動力還是比較強,基礎設施以及各方面的產業投資,都還有很多內在的有效需求,而沿海地區這些需求就相對少些了。
記者:如何緩解上述發展壓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王小剛:首先,企業要實實在在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從國際和國內形勢來看,都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不能習慣於抱著熬過冬天又是春天的想法,要做好過緊日子,經歷調結構轉方式的陣痛期的心理準備。要繼續保持較高的投資增長。上半年投資增長對我省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後仍是我省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之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空間,如鐵路、公路、機場、水利、能源等方面需要大力投資建設。在產業發展方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加大吸引國際國內的產業轉移力度,尤其是跨梯度產業轉移。在消費方面,儘管受全國環境影響較大,但是仍需要努力地去做。我省的城鎮化進程將帶來大量的消費需求,通過城鎮化進程如何把消費的潛力發揮出來,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除此之外,要瞄準全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人們生活需求的變化。這方面,我們有優勢。第一,日常消費中對生態對環保產品的需求在日益增加。我省農副產品豐富,生態環境較好。如何把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化,是我們可以深入去做的。第二,人們生活條件改善,閒暇時間多了,旅遊文化需求在不斷增大,而恰好我省的旅遊文化資源又非常豐富。
記者:蘆山強烈地震和持續特大暴雨等自然災害給我省投資環境、投資者信心、旅遊業發展等方面帶來了較大影響。在消除這些影響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王小剛: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四川人民經歷過很多自然災害,並且都闖過來了。經受了多災多難的考驗,四川依然美麗,這些難道不應該帶給人們充分的信心嗎?經歷了幾千年風吹雨打、地動山搖,四川仍是天府之國,四川的活力依然在不斷煥發之中。世界仍然對我們信心十足,全球財富論壇仍然在成都圓滿舉行,增長和活力世界都看得很清楚。因此,我們應該對自己更有信心,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防治和應對,另一方面,要加強宣傳,積極展示「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的氣魄,讓美麗四川、活力四川永遠帶給世人以驚喜。□本報記者 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