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思伯」這個品牌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在近十年時間裡,喬思伯不斷針對鋁合金材質的機箱進行工藝研發,所推出的產品都具備一定的獨特性。喬思伯早期以Mini-ITX規格的機箱為主線,逐漸推出了多種系列覆蓋全尺寸規格的暢銷機箱,不僅在這10年間DIY主機的個性化轉變過程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同時還大幅度的拉低了原本臺系品牌高高在上的鋁質機箱的價格,讓更多的用戶能夠得到越級產品的消費體驗。畢竟無論你是藍紅綠哪個陣營的粉絲,這些硬體都需要一件漂亮的衣裳,而機箱,正是這樣一件,能夠最終將個性化表達直觀外露的重要載體。
喬家一物全新子品牌:喬家一物(Jonsplus)誕生
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鋁質機箱本身的加工工藝,早已不再是絕對的技術壁壘。隨著MINI-ITX機型市場份額的逐漸提高,近兩三年間,各種特色定製的鋁製機箱開始興起,同時越來越多的廠商也在推出大量同質化的產品,可能都會讓喬思伯這個依然年輕的品牌感到一絲危機:雖仍然具備足夠的產品力,不過也需要做出一些策略變化。如果現有的(C/U/UMX/MOD系列)產品線已經覆蓋了如今市場的主流需求,那今天我們要帶來的主角「喬家一物 i 100 Pro」,就是喬思伯對於未來的變化,給大家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喬家一物(JONSPLUS)是喬思伯旗下新創立的子品牌,和在售機型眾多的原品牌(喬思伯)相比,喬家一物只會推出少量的,並且具備高辨識度的精品型號。「情懷」與「帶有未來感的創造」,摒棄套娃式的推陳出新,回歸產品的本質,可能是這個全新產品線的核心訴求。
喬家一物首發的i 100 Pro機箱便是這樣一款,基於非常成熟的A4結構打造,但又並不刻意迎合主流產品視角的「另類」產品。但拿到手上開箱的第一感覺,就是「哇」,比圖片上看起來的大很多啊!
我們手上的這臺的是玻璃版本的銀色的i 100 Pro,12月左右會繼續推出全黑色以及不側透的全鋁合金外殼版,不側透的售價預計會增加100元(999元)。同時,側板附件會以單獨的零售附件出售,用戶可以單獨購買後自行替換。
體積解析:放大版的A4,但內有乾坤
A4結構機箱誕生的原因,便是希望能在保持一定的性能基礎上縮小體積,通過將傳統的顯卡90°垂直直插方式,轉變為背靠主板的平行結構,收縮主機的三維尺寸。也正是從A4開始,民間評價一臺迷你機箱的優劣,便增加了一個「公升」的單位來對其體積做出評價。
i 100 Pro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完全背離主流設計的。既然原喬思伯品牌已經推出過常規尺寸的A4以及V10兩款A4結構的機箱,「喬家一物」便大膽的朝著完全相反的方向邁出了一步,創造出這款足足26升的巨型A4。隨著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其實不能用簡單的對錯好壞來衡量一款產品。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個可能是最大體積的A4機箱,隱藏著哪些設計用意。
首先我們來看看i 100 Pro的機箱長度,434.8毫米已經進入了ATX中塔機箱的範疇。隨著AMD RX 6000系列顯卡,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NVIDIA RTX 300系列顯卡的上市,旗艦硬體的性能大幅躍進,但是功耗與發熱並未降低。
如果想要將這些旗艦硬體塞入一個儘可能小的空間,甚至想要玩玩超頻,一個360水冷排是必不可少的。從這個角度來說,i 100 Pro算是目前最短的可以安裝360水冷的機箱。
其次結構上,i 100 Pro在品牌機箱量產型號中創造性的採用了可變的分倉模式,通過附送的第二套「機箱後板」,可將默認標準A4結構下主板與顯卡各佔一面的雙倉安裝方式,變化為顯卡90°垂直直插主板的常規單倉安裝方式。
這種可變的內部結構,從設計上來說是非常複雜的工作,不僅需要考慮到大量的尺寸兼容性,用戶自行切換安裝的便利性,還要考慮生產過程中五金工藝的精度。這些改變最終會帶來成本的提升,所以絕大部分量產的品牌機箱,並不會輕易的嘗試複雜的可變結構。甚至最終用戶是否為此買單,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不過作為子品牌,「喬家一物」的誕生就自帶了嘗試與自我突破屬性,雙倉模式的切換,讓i 100 Pro不僅可以支持旗艦散熱性能的360水冷排(同時兼容280水冷),還能夠容納貓頭鷹D15/利民IB-E Extreme銀箭/九州風神阿薩辛這類165mm高度的旗艦雙塔風冷散熱器。市面上目前體積較大的ITX機箱,大多也只能支持160mm以下的常規單塔風冷。高端風冷在可靠性、耐用性、噪音水平以及維護的便利程度方面,依然具備水冷無法比擬的優勢,也是很多高端用戶的選擇,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一體式水冷。
同時,顯卡豎裝的雙倉模式下,在i 100 Pro內不僅顯卡與側板保持有足夠間距滿足顯卡散熱的需求,主板倉也保留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一些比較高的水冷頭,比如這款堡壘360 RGB,安裝好後與側板僅剩餘了1mm左右的間隙。從這個角度來說,i 100 Pro所具備的194mm寬度,反而做到了兼容旗艦風冷情況下的最窄體積。
當包含腳墊的情況,i 100 Pro的高度為321.3mm。不過和眾多微小型A4不同的是,i 100 Pro在機箱內底部也能夠配置3顆12cm進風風扇,結合頂部的360水冷位,可以裝載多達6把風扇在相對小的體積內,實現自下而上通透的垂直風道設計。
同時i 100 Pro也能兼容ATX與SFX電源(含SFX-L),電源倉位可根據所選電源長度與頂部水冷厚度進行靈活的上下調節。這種彈性的倉位設計,也需要機箱具備一定的高度支持。
免工具拆卸的前置面板內,還藏有一個3.5寸標準機械硬碟的安裝位,對於內容創作應用的用戶,大容量的機械硬碟必不可少,這也是大多數微小型A4所不具備的完整硬體兼容性。
結合主板顯卡雙模式安裝結構,散熱還能夠對旗艦硬體進行高效壓制的情況下,i 100 Pro目前所呈現的高度也完全可以接受。放在常規的27寸顯示器旁,喬家一物的這款"大型"A4 機箱並不會讓人感覺高的離譜。
總體來看,i 100 Pro可能並不是為追求極限體積的機箱玩家提供的產品,這類玩家的樂趣是以機箱尺寸優先再搜羅適配的硬體。而i 100 Pro真正的目標用戶,則可能是追求最強性能,最理想散熱,在不對性能硬體規格妥協的基礎上,希望主機體積儘可能小的性能玩家,對這類用戶而言,內部配件的選擇有著更高的優先級。從結構的可變性與最終的外觀呈現來看,喬家一物的首款i 100 Pro,已經很好的完成的使命,194 x435 x307毫米的三圍尺寸,目測已經做到了極致,並沒有可優化的空間了。同時這個三圍尺寸放置於桌面,視覺感受還是非常協調的,依舊能夠輕鬆融入家居環境,並沒有因為體積造成視覺上的壓迫感。
散熱性能實裝簡測:自下而上的通暢
所以,我們裝配了一臺真核彈的i 100 Pro,這可能是目前單顯卡配置下的最強性能主機了,CPU選用目前消費級最強性能的AMD R9 5950X(16核心/32線程),以及老黃從廚房裡面能拿出來的最強遊戲顯卡:RTX 3090 24GB(影馳 RTX 3090 GAMER OC),來看看i 100 Pro是否能夠真正做到有效壓制頂級硬體的發熱。
現在室溫穩定在25度,我們開啟3DMARK STRESS TESTS進行Time Spy 20次循環壓力測試,散熱器使用的九州風神堡壘360 RGB,這顆R9 5950X最高溫度點為86度,RTX 3090滿載溫度為74度,CPU的單核心最高頻率為4.9Ghz。考慮到這是一顆16核心32線程的旗艦CPU,最終的溫度令人滿意,如果使用更好的水冷散熱器,溫度可以進一步降低。
這就是i 100 Pro能夠帶給用戶的價值,無論是從事內容創作的設計師,還是硬核的DIY發燒友,都能通過它體驗最強且無損的硬體性能,並且將三圍尺寸控制在能夠容納這些硬體的最小體積。聊完了結構,我們再來看看i 100 Pro作為一款中高端機箱本質上的優點與不足。
細節:顏值與內涵兼具
首先是外觀,雖然3mm厚度鋁合金面板依舊採用兩側彎折的簡單設計,但喬家一物i 100 Pro終於擺脫了喬思伯目前大部分產品簡潔得有些枯燥的通用直方造型。不僅頂部具有線條感的格柵頂蓋,後部的鋁合金包圍也設計了凹型切割,包圍上部還貼有一塊鏡面銘牌,表明i 100 Pro的身份。頂部的通風格柵為磁吸式設計,通過尾部獨特的織布提手可以輕鬆抽取。
機箱兩側採用了3mm厚的墨色鋼化玻璃,透光率為29.3%,可對內部過於鮮豔的發光硬體進行「降噪」處理,保持優雅的視覺輸出。在A4雙倉模式下,主板或顯卡兩側都能夠展示出硬體光效,不需要糾結主機放顯示器左邊還是右邊的問題。
但令人困惑的是,雙側板均無免工具設計,拆裝都需要擰螺絲。不知道i 100 Pro的設計師,是不是對於擰螺絲有強迫症,希望在後續的版本能夠改進。
機箱前置的IO接口位於頂部右側,含有高速的USB-C。為保持足夠的進風量,喬家一物i 100 Pro配送了可調節兩級高度的鋁合金腳墊。機箱的上下,均含有免工具拆卸的防塵網。如果採用直插的橫置顯卡方案,後部的大面積鏤空也同樣配備了防塵網,非常的周全。
i 100 Pro的內部框體採用了1mm與1.5mm兩種厚度的黑化鋼材質。電源倉上部為固定框架,下方則為藏線槽,可以隱蔽電源接口處的的大量線材。
為了呈現最真實裝機體驗,我們的評測的樣機均不使用定製線,但實際上,對絕大部分內部緊湊型的ITX機箱來說,最優方案還是用定製線裝機。雖然i 100 Pro在電源附近有設計了三個方位的出線孔以便走線,但裝機的難度和大部分A4一樣,並不簡單,需要用戶具備一定的DIY經驗,很多環節反覆嘗試後才能不那麼順利的完成裝機。
另外一側,顯卡倉的空間非常充足,我們預裝了這張34釐米長的影馳 RTX 3090 GAMER OC 顯卡後,仍然留有富裕空間。豎裝模式下,背部的開槽看上去是可以支持三槽位旗艦顯卡的,但是喬家一物僅保留了兩槽的物理空間。
雖然大部分的RTX 3090以及未來的RX 6900XT都還是會採用雙槽擋板發售,很多三槽顯卡也配備了可替換的雙槽擋板,但還是希望i 100 PRO能夠升級改良,彌補這個的缺憾。另外,最新的顯卡均已採用PCIE4.0設計,但機箱使用的PCIE延長線暫時還停留在PCIE 3.0階段。如果使用最新的AMD RX 5000或NVIDIA RTX 30 系列顯卡,需要在BIOS中將顯卡的PCIE運行模式調節為GEN3。目前GEN3的帶寬依然能夠滿足旗艦的顯卡性能發揮,這點不用擔心。
關於對喬家一物i 100 Pro的看法,就家分享到這裡了,還有很多機箱設計的小細還並未提及,大家可以到喬家一物的官網上進行查閱。i 100 Pro的官網介紹頁面是目前在機箱類目產品中最為詳盡的,細緻到每個部件之間的距離都有詳盡描述。
總結:這是最具包容性的A4形態
大與小只是相對的概念,不同的使用需求會產生不同的意見。個人覺得,不必糾結i 100 Pro的形態究竟是把小件放大了,還是把大件縮小了,能接受他的外觀,需要安裝對應規格的硬體,就是合適的機箱。以機箱實物來客觀評價的話,i 100 Pro已經在原喬思伯A4的基礎上,無論從設計理念還是最終呈現的產品質感,都勇敢的向前走出了一步。並且,喬家一物對於自己首款作品的定價比較溫和,這款中高端機箱零售指導價為899元,對大多數用戶而言,如果對體積沒有苛刻要求,i 100 Pro會比自家的喬思伯A4更具吸引力。和其他定製類的A4機箱相比,喬(喬家一物/喬思伯)作為大廠品牌,在品控與工藝方面也具備更成熟的優勢,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可以避免很多BUG方面的問題。
雖然喬家一物i 100 Pro是一臺搭載Mini-ITX規格主板的機箱,但卻並不能完全套用ITX產品的評價體系。對於絕大部分的迷你機箱來說,或多或少存在對硬體妥協的設計。而i 100 Pro從設計初始,便優先適配各種旗艦的硬體環境。類似的產品還有同樣飽受爭議的ROG Z11。我更傾向於把他們看為ATX塔式機箱濃縮後的產物,在散熱器與顯卡都無法縮小物理體積的情況下,通過對於主板空間的極限壓榨,來確保無損旗艦性能下的最小實體呈現。但是,受限於899元的保守定價,i 100 Pro依然沒有做到產品本身可以達到的極致,比如頂蓋的格柵模塊以及內部框體沒有使用鋁合金材質,或者鋁合金面板的表面工藝與彎折倒角能夠處理得更加細緻。當然最難的,還是如何在緊湊型機箱內部實現快速便利的安裝方式。
無論如何,喬家一物的首款i 100 Pro雖然有著較大的爭議,但總體來說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這個帶有一些情懷屬性的新生的品牌,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去釋放對產品本質的專注。下次再見,可能就是更加另類的「喬家一物 BO 100」了。
優秀★:
緊湊型機箱中的散熱性能
可變的安裝倉位結構設計
對於旗艦硬體的高支持度
良好:
產品用料與工藝處理
定價合理,畢竟才上市,而且雙12,雙蛋,年貨節大促機會多多
不足:
安裝不夠簡易,免工具設計部分考慮較少
說明書中有少量關鍵錯誤導致安裝時間延長
螺絲材質較軟,螺絲刀如果不夠好,容易擰花
能支持兩槽擋片的三槽顯卡,不能支持三槽後擋片的顯卡
開關的質感一般
爭議:
對於絕大部分用戶來說,體積過大,普通用戶並不需要兼容360水冷或者大型
塔式散熱器
升級方向▲:
頂部ABS硬塑料改為鋁合金一體化頂蓋(售價會提升)
內部框體改為鋁合金(售價會提升)
面板在簡潔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線條設計